![]()
人類都是主觀的。理性中立客觀,只是一種理想主義,就像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義,人類只能通過努力奮斗去無限趨近,卻無法真的到達彼岸。
這些年積累了一些觀察人或是觀察自己的方法,希望分享給讀者,權當提供一種觀察世界的角度。
當然了,先疊個甲,也許非常主觀。但就是這么酷,要敢于下判斷,而且下的判斷非常準確。連認識別人的自信都沒有,談何認識自己這門功課。
一是觀察TA的微信頭像。
一般來說,微信頭像大概率是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又或者喜愛的人或事。
我一般會先分辨頭像屬于二次元還是三次元。選擇二次元頭像的,大概率是內向的人,三次元則更外向。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二次元頭像更有理想主義、完美主義、溫柔、內斂、審美多元、有某些方面缺乏自信的傾向。
我試圖去追根溯源,「二次元」這個詞屬于舶來品,日本制造。日本人的根性上有著嚴重「物哀」的屬性。「物哀」意識深刻塑造了日本國民性格與審美趣味,所以發達的二次元文化也會包裹著「物哀」這個核心。在日本,二次元已是主流文化,但在國內,二次元僅僅只是青年亞文化。亞文化只能從屬于主流文化——直到哪天被主流文化收編,才有機會登堂入室。否則終究只是少部分人的狂歡,容易被資本做局或者遭遇意識形態滲透。
我以上闡述得也許有些偏激,但觀察一下國內zz便知,哪有什么二次元元素的呈現,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娛樂產業方面欣欣向榮。
回到三次元頭像,一般而言,現實主義、熱情好客、務實、相對自信、有某些方面更為功利的傾向,而且往往審美情趣單一。
使用自己的照片作為頭像的,一般來說有足夠的自信心,更容易溝通。想快速了解真實的TA最好的方式是直接交流。
使用別人的照片作為頭像的,一般來說頭像就是TA理想中的樣子,又或者說偶像,總之自己達不到的形象都濃縮在頭像里。省事一點的方式就是直接去搜索那個人物的資料,大概能判斷這個人在追求什么,傾向是什么。
比如我的微信頭像是梁朝偉。你們覺得我在追求什么,我的傾向是什么?留給大家思考。
二是觀察TA的身體。
很多人只是活著,但其實完全沒有生活。不是說TA真的死了,而是「活在半空中」或者「活在地下」。通過不直面現實,來想象一個美好的現實世界。
因為現代人會化妝,所以觀察身體更實際。
在項飆老師的新書《你好,陌生人》里,畫家劉小東這樣闡述:
「身體完全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外在的、可以判斷的東西。一個人什么樣,其實通過體形是能夠判斷的……比如一個自律的人,他的體形就會反映這種自律;一個不管明天死活的人,他的身體也會有非常大的變化;一個稍稍駝背的人,應該是一個比較含蓄的人;整體走路腰板倍兒直的人,可能是一個直率健康的人……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多了以后,就全部會長到體形里去,當然也會長到臉上。」
![]()
所以有些時候我也會刻意提醒自己,走路記得抬頭挺胸,努力顯得健康直率些。
年輕健康的肉體聞起來香香的,年老色衰的肉體會有腐爛的氣味。前者我曾經在前女友的脖子聞到過,后者夏天的時候坐滴滴的特惠快車就能聞到——只要司機頭發白了一半。
所以有些時候想開點,有空多運動,老一輩早就說過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三是觀察TA身邊最親密的五個朋友。
《戰國策·齊策三》早已提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搞不清楚你自己是誰沒關系,看看你的身邊都有誰。
那些你最親密的好友,共同決定了你是誰。看看誰常常出現在你的日常生活里,出現在你的朋友圈照片里,出現在你想要有儀式感的場合中。
搞清楚了身邊的人,就能輻射出自己本來的面貌和傾向。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若是碰到朋友極少的人,最好遠離。因為不是瘋子就是天才,兩者都容易損耗他人的生命力來存活。
![]()
洋洋灑灑寫了這么多,該收尾了。
還是那句話,以上都是筆者基于經驗得出的主觀議論。但在識人方面,很多時候是憑借直覺和經驗,并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
認識別人最終的目的,和蘇格拉底的話是一致的,那就是「認識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