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門還想著穿件薄外套就行,結果走到樓下被風一吹,瞬間凍得打哆嗦!”10 月 17 日清晨,家住沈陽市和平區的市民李女士一邊裹緊外套,一邊忍不住感慨。這一天,沈陽仿佛被按下了 “快進鍵”,從秋末的微涼直接躍入寒冬的凜冽,“一夜入冬” 不再是夸張的形容,而是每個出門人的切身感受。
![]()
氣溫 “斷崖式” 下跌,0℃線提前登場
對于沈陽人來說,10 月中旬出現降溫并不稀奇,但像 17 日這樣 “斷崖式” 的降溫,還是讓不少人始料未及。根據墨跡天氣提供的權威數據,17 日沈陽的最低氣溫達到 5℃,最高氣溫也僅維持在 9℃,相較于前幾日 15℃左右的平均氣溫,單日降幅超過 6℃。而沈陽市氣象臺在 17 日 16 時發布的最新預報,則進一步拉響了低溫警報 ——17 日傍晚到夜間,沈陽最低氣溫將直接跌破 0℃,這也是沈陽今年入秋以來,首次出現 0℃以下的低溫天氣。
![]()
從小時天氣變化來看,17 日的氣溫走勢更是呈現出 “先抑后揚再抑” 的波動。18 時左右,氣溫還維持在 6℃,伴隨著東北風 2 級的風力,體感溫度雖低但尚在可接受范圍;到了 19 時和 20 時,氣溫小幅回升至 8℃,多云的天氣讓短暫的暖意得以保留;可從 21 時開始,氣溫再次開啟下滑模式,降至 7℃的同時,風力也從 2 級增強到 3 級,北風的呼嘯讓空氣里的寒意愈發濃烈;直至 23 時,天空轉晴,氣溫卻穩定在 7℃,北風持續發力,此時的體感溫度早已低于實際氣溫,走在戶外,即使穿著厚外套,也能感受到寒風從衣領、袖口鉆進衣服里,讓人忍不住加快腳步。
![]()
這樣的氣溫變化,不僅打破了沈陽近五年同期的氣溫紀錄,更讓季節的更替顯得格外倉促。往年 10 月下旬才會出現的 0℃低溫,今年足足提前了十多天,不少市民調侃道:“秋天還沒好好感受,冬天就迫不及待地來了,衣柜里的秋裝還沒來得及穿,就得直接換上冬裝了。”
![]()
區域天氣 “兩極分化”,雨雪齊至添寒意
除了氣溫的大幅下跌,17 日沈陽的天氣還呈現出明顯的 “區域分化” 特征。據《沈陽日報》報道,17 日早晨至中午,沈北新區、新民、法庫、康平一帶以多云有陣雨為主,細密的雨點伴隨著微風落下,雖然降雨量不大,但卻讓空氣濕度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80% 的濕度加上低溫,讓體感更加陰冷。而在沈陽城區及南部部分地區,則以多云有分散性陣雨為主,偶爾落下的雨點斷斷續續,并未對出行造成太大影響。
![]()
更讓人意外的是,17 日傍晚到夜間,沈陽北部地區還出現了零星雨夾雪。家住沈北新區的市民王先生在 22 時左右拍下了窗外的景象:“剛開始下的是雨,后來就變成了小雪花,雖然下得不大,落地就化了,但能在 10 月中旬看到雪花,還是挺驚喜的。” 沈陽市氣象臺的工作人員解釋道,此次北部地區出現雨夾雪,主要是因為冷空氣勢力較強,加上高空濕度條件較好,低溫與水汽相遇,便形成了短暫的雨夾雪天氣。不過由于地面溫度尚未過低,雪花落地后難以堆積,僅在部分空曠地帶留下了短暫的白色痕跡。
![]()
與北部的雨雪天氣不同,沈陽城區及南部地區在 17 日夜間則以多云為主,北風 3-4 級的風力持續吹拂,雖然沒有雨雪的 “加持”,但強勁的北風卻讓寒意 “加倍”。家住渾南新區的市民張女士說:“晚上下班回家,風刮得路邊的樹都在搖晃,走路的時候感覺都要被風吹走了,戴了圍巾和帽子還是覺得冷,耳朵凍得生疼。”
![]()
這種 “北部飄雪、南部降雨” 的天氣格局,不僅考驗著市民的出行準備,也給城市的交通和市政管理帶來了一定挑戰。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道路濕滑情況,沈陽市城管部門提前安排了環衛車輛在主要路段巡查,準備好融雪劑等物資,確保道路通行安全。
![]()
降溫來襲,市民生活 “大洗牌”
氣溫的驟降和天氣的變化,直接打亂了沈陽市民的日常生活節奏,從穿著到飲食,從出行到健康,方方面面都迎來了 “大洗牌”。
![]()
在穿著方面,街頭的 “季節混搭” 現象格外明顯。不少年輕人還在堅持穿著衛衣、牛仔褲,搭配薄款外套,試圖抵抗低溫;而中老年人則早已換上了羽絨服、羊絨大衣,戴上了帽子、圍巾、手套,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在沈陽的各大商場里,冬裝的銷量也迎來了 “開門紅”。某品牌羽絨服專柜的銷售人員介紹:“17 日當天,我們的羽絨服銷量比前一天增長了 3 倍多,尤其是中長款和加厚款,特別受歡迎。很多顧客都是臨時過來買的,說早上出門沒穿夠,凍得不行,趕緊過來添件衣服。”
![]()
在飲食方面,“暖身美食” 成為了市民的首選。早上,豆漿、油條、包子等熱乎的早餐銷量大幅增加;中午和晚上,火鍋店、麻辣燙店、東北菜館里更是座無虛席。家住鐵西區的市民劉先生說:“天這么冷,就想吃點熱乎的,中午和同事一起去吃了火鍋,吃完渾身都暖和了,感覺都不怕冷了。” 除了外出就餐,不少市民還會在家自制熱湯、熱粥,用熱氣騰騰的食物抵御寒冷。
![]()
在出行方面,公共交通的客流量明顯增加。17 日當天,沈陽地鐵的日客流量比前一天增長了 15% 左右,公交車上也擠滿了乘客。不少平時開車上下班的市民,為了避免路面濕滑和低溫對車輛的影響,選擇了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早上開車出門,發現車窗上結了一層薄冰,花了好長時間才清理干凈,路上還遇到了幾起輕微的追尾事故,還是坐地鐵更安全、更省心。” 市民趙先生說。
![]()
在健康方面,醫院的感冒、咳嗽患者數量有所增加。沈陽市某醫院呼吸科的醫生介紹:“17 日當天,我們科室的門診量比平時多了 20%,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氣溫驟降導致的感冒、咳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較差,更容易受到低溫的影響。” 醫生提醒,氣溫驟降時,市民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避免受涼,同時要多喝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預防呼吸道疾病。
![]()
應對 “速凍” 天氣,這份指南請收好
面對突如其來的 “速凍” 天氣,如何科學應對,保障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以下這份實用指南,希望能給沈陽市民帶來幫助。
![]()
穿衣指南:“洋蔥式” 穿衣法最實用
在氣溫驟降、風力較大的天氣里,“洋蔥式” 穿衣法是最實用的選擇。所謂 “洋蔥式” 穿衣法,就是像洋蔥一樣,從內到外分層穿著,方便根據溫度變化隨時增減衣物。內層可以穿透氣、吸汗的棉質衣物,保持身體干爽;中層可以穿毛衣、衛衣等保暖衣物,起到保暖作用;外層可以穿羽絨服、沖鋒衣等防風、防水的衣物,抵御寒風和雨雪。
![]()
同時,要注意頭部、頸部、手部、腳部的保暖。頭部是熱量散失較快的部位,出門時可以戴上帽子;頸部可以圍上圍巾,避免寒風侵入;手部可以戴上手套,防止凍傷;腳部可以穿保暖性好的鞋子,搭配厚襪子,保持腳部溫暖。
![]()
出行指南:注意交通安全,做好防護措施
出行前,要關注最新的天氣和交通信息,避開雨雪較多、路面濕滑的路段。如果選擇開車出行,要提前檢查車輛的剎車、輪胎、防凍液等情況,清理車窗上的冰雪,確保車輛正常行駛。在行駛過程中,要減速慢行,保持安全車距,避免急剎車、急拐彎,防止車輛打滑。
![]()
如果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要提前出門,避免因天氣原因導致的延誤。在等車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寒風中。乘坐地鐵、公交車時,要遵守秩序,注意安全,避免擁擠。
![]()
外出時,還要做好防風、防雨雪措施。可以攜帶一把雨傘或雨衣,防止被雨水淋濕;如果風力較大,可以戴上防風眼鏡,保護眼睛免受風沙和寒風的刺激。
健康指南:預防呼吸道疾病,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氣溫驟降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市民要注意預防。首先,要及時添衣保暖,避免受涼,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婦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其次,要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濕潤,促進新陳代謝。同時,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天開窗通風 2-3 次,每次通風 30 分鐘左右,減少室內細菌和病毒的滋生。
在飲食方面,要注意營養均衡,多吃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肉類、蛋類、奶制品等,增強身體抵抗力。可以適當吃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桂圓、紅棗等,起到暖身的作用。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強體質。如果出現感冒、咳嗽、發燒等癥狀,要及時就醫,避免病情加重。
寒潮過后,這些變化值得關注
雖然 17 日的 “速凍” 天氣讓沈陽市民感受到了寒冬的威力,但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減弱,未來幾天沈陽的氣溫將有所回升。根據沈陽市氣象臺的預報,18 日沈陽的最低氣溫將回升至 2℃,最高氣溫將達到 10℃,風力也將有所減弱;19 日至 20 日,氣溫將繼續穩步回升,最高氣溫將維持在 12℃左右,最低氣溫將在 4℃至 5℃之間。
不過,氣象專家提醒,雖然氣溫有所回升,但未來幾天沈陽的晝夜溫差仍然較大,市民仍需注意及時添減衣物,避免因溫差過大導致感冒。同時,由于前期氣溫較低,土壤濕度較大,未來幾天可能會出現霜凍天氣,農民朋友要注意做好農作物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霜凍對農作物造成影響。
對于沈陽這座城市來說,17 日的 “速凍” 天氣不僅是一次天氣的突變,更是一次對城市應對能力的考驗。從氣象部門的及時預報,到城管部門的提前準備,再到市民的積極應對,都展現了沈陽這座城市在面對極端天氣時的從容和有序。而這次降溫,也讓沈陽市民提前感受到了冬天的氣息,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好了準備。
“雖然降溫來得有點突然,但只要做好準備,就能輕松應對。” 市民李女士的話,說出了很多沈陽人的心聲。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隨著冬天的腳步越來越近,沈陽市民也將用自己的方式,迎接這個寒冷而又溫暖的季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