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全體大會于上海隆重召開。這場以“工程塑造綠色未來”為主題的全球工程界頂級盛會,匯聚了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工程組織代表。
在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工程科技作為連接理念與現實的關鍵橋梁,正被賦予前所未有的期待。面對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生態保護等多重壓力,全球工程界亟需凝聚共識、協同行動,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系統的思維,共同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與發展課題。
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受阻,工程師群體被寄予厚望
自全球可持續發展(SDGs)議程實施以來,地球的環境、氣候、能源等風險挑戰未得到有效緩解,反而呈現出停滯甚至加劇趨勢:氣候變暖持續,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糧食危機不斷加劇等。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顯示,當前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均未按計劃推進,全球僅17%的SDGs指標進展順利,近一半目標“進展甚微或一般”,超過三分之一目標出現“停滯不前或出現倒退”現象。面對這種“知”與“行”的脫節現象,工程師群體的日常設計、建造及創新實踐,被認為是彌合目標差距的關鍵力量。英國物理學會主席基思?伯內特(Keith Burnett)先生認為,每一項工程技術的創新、每一個人才梯隊的搭建,都是在為“更美好的地球家園”筑牢根基。
![]()
英國物理學會主席基思?伯內特在大會主論壇作報告
新時代工程師的使命將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
WFEO早在2018年的綱領性文件《WFEO工程2030計劃》中強調,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離不開工程師的核心貢獻。該文件成功動員了全球100個國家、3000萬工程師的集體力量,全面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一方面,工程師“為了什么而做”發生了關鍵變革。工程師正在從過去改造自然推動物質增長轉變為“守護我們的共同未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利迪亞·布里托(Lidia Brito)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工程技術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它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氣候韌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為數字化基礎設施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利迪亞·布里托在大會開幕式視頻致辭
另一方面,工程師究竟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工程師在進行三種角色轉變:第一,從過去的“問題專家”,轉變為“系統性思考者”,理解技術和社會的復雜性,推動二者間的良性互動;第二,從被動的“問題解決者”變成主動的“變革引領者”,在各行各業成為可持續和有效變革的領導力量與推動者;第三,成為開放包容的“全球公民”,能夠在全球治理與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此基礎上,工程師的責任邊界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國際工程聯盟(IEA)2005-2021年間發布的不同版本《畢業生要求與職業能力框架》,工程師的責任邊界在以下六個方面被不斷拓寬:1.從“技術執行”到“復雜問題解決者”;2.從“工程設計”到“全生命周期與可持續視角”;3.從“技術工具使用”到“現代工具開發與理解”;4.從“專業溝通”到“跨文化、跨領域溝通與協調”;5.從“個人執業”到“團隊領導與協作責任”;以及6.從“技術責任”到“倫理、法律與社會責任”。
![]()
工程師通過工程科技為SDGs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工程師群體使命、角色與責任的重塑,已成為系統性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核心要素。中國為SDGs提供了高質量工程師團隊和先進的工程技術。尤其在綠色能源、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中國的工程師創造出更有溫度、更具人文關懷的系統性工程問題解決方案。
一、卡洛特水電站——踐行綠色能源工程實現跨文化協作的典范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標桿項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詮釋了中國工程師“全球公民”的責任與實踐。不僅通過跨文化的溝通與協調為當地500萬民眾提供了清潔可靠的電力供應,和年減排350萬噸碳排放,更通過制定并實施全面的生物多樣性管理計劃,主動承擔起了超越技術范疇的生態與社會責任。該項目還被納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案例報告》,成為工程責任邊界拓展的全球示范。
二、深圳東部環保電廠——全球環境保護的系統性方案
坐落于深圳東部的環保電廠,是工程師作為“系統思考者”破解超大城市資源可持續性世界級難題的杰出樣本。該項目是全球單廠規模最大垃圾焚燒項目,采用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結合多項創新手段,每年可處理深圳市2000萬居民年垃圾總量的三分之一,實現日處理垃圾5000噸、年發電量達到約6億千瓦時,二氧化碳減排約41萬噸。
三、雄安新區——綠色基礎設施與生態共生的責任實踐
雄安新區的建設,是對未來城市發展范式的一次根本性探索。承擔此重任的工程師們,正扮演著“變革引領者”的關鍵角色。他們將“海綿城市”理念、數字孿生技術與綠色交通有機融合,系統性地構建一個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新樣本。新區已實現超過70%藍綠空間占比,90%智慧化基礎設施覆蓋率,并明顯改善水質、促進野生鳥類種群恢復。
面向未來,工程教育的能力建設與全球合作成為關鍵抓手
如何將工程領域的局部成功經驗轉化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力量,已成為當前全球工程教育領域亟待思考的重要議題。
一方面,工程教育的能力建設是局部成功的重要支撐,更是提升工程人才持續創造此類經驗可能性的核心。愛爾蘭工程師學會總干事達米安?歐文斯(Damien Owens)先生認為,在全球工程和環境當中,確定性是非常稀缺的,我們的教育者和認證體系要在混亂的環境當中提供確定性,工程教育認證,正是守護工程人才質量“生命線”的關鍵所在。
![]()
愛爾蘭工程師學會總干事達米安?歐文斯在大會主論壇作報告
另一方面,全球合作是匯聚各國經驗、形成整體合力的重要途徑。當前,圍繞綠色技術與治理的跨學科、跨地域協作網絡正在加速形成,世界各國要在繼續完善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與能力認證的同時,加強對“全球南方”國家的技術支持與合作。
如今,距離2030年SDGs的關鍵節點已不足五年。工程師們正在通過不懈努力,深度融合技術、倫理、社會與生態實踐,并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展望未來,相信通過各國的不斷努力與深度協作,以切實守護人類共同未來、推動綠色革命為宗旨,全球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逐步突破當前的重重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