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撤退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臺當局從金門撤了。
消息很低調,幾乎沒什么人注意到。但如果你稍加了解,就會發現這事不簡單。
從十萬駐軍到只剩三千守衛,金門用了70年,
從“反攻基地”到“戰略包袱”,也用了70年。
這次撤軍,官方說法是“戰略調整”。但什么叫“戰略調整”?說白了,就是守不住了。
相關部門的說法很官方:“戰略調整”、“便于訓練協同”、“優化部署”。
聽起來沒什么問題。
但看看他們的實際動作:特種部隊主力撤往澎湖,金門只留訓練設施。指揮編制降級,駐軍從十余萬降到幾千人。
這還能叫“調整”?說是撤退都客氣了。
當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有人說,這是配合外部力量——某些地方太靠近對岸,不方便搞某些活動,換個地方更合適。
有人說,這是對現實的無奈——某些區域在現代戰爭中的防御價值需要重新評估,把兵力集中在更有意義的地方,才是理性選擇。
還有人說,這是戰略思維的轉變。放棄外圍,守住核心,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但所有的解讀,都指向一個結論:金門,不再是必守之地。
問題是:為什么守不住了?
要知道,金門距對岸不到2公里,距本島210公里。
這代表什么?
代表了,現代火力能輕松覆蓋金門,而增援卻要跨越200公里海峽。代表了:金門守軍幾乎完全暴露在對方的“絕對火力圈”里,而支援卻要取決于制空權和制海權。
什么是“絕對火力圈”?
就是對方想打就打,你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有人會說,可以增援啊。
可以。但前提是:你得控制海峽。
臺當局有這把握嗎?
顯然沒有。
于是出現一個悖論:要守金門,必須增援;要增援,必須控制海峽;要控制海峽,必須有壓倒性優勢。但如果有這優勢,金門根本不需要守。
這就是金門的困境:不守,政治上說不過去;守,軍事上守不住。
外部力量的思維很清楚:別在守不住的地方浪費資源。
他們的方案是:收縮防線,集中兵力,把資源用在“刀刃”上。
聽起來沒毛病。但有個前提——這“刀刃”守得住嗎?
決策層面臨兩難:守金門,外部不支持,軍事上沒意義;不守金門,政治上難交代,等于承認“守不住”。
最終選擇是:名義保留,實質撤離。
既保住面子,又節省資源。但本質上,這是對一個現實的默認:當防御成本遠大于收益時,放棄是唯一選擇。
金門人想要什么?
前些年,當地代表提過建議:降低軍事化程度,發展經濟民生。
這建議背后,是金門人的真實心態:軍事對抗帶來不了好處,和平發展才有未來。
金門經濟高度依賴跨海峽交流。供水、經貿、旅游,金門的生活圈早已跨越那道海峽。
對金門人來說,駐軍越多,意味著緊張程度越高,發展空間越小。
決策層看到了這個民意。與其在金門維持一支“不受歡迎”的駐軍,不如撤回來。
眼不見心不煩。
70年前,金門是“反攻基地”。駐軍十余萬,彈藥堆積如山。那時的金門,承載一個“光復”夢想。
50年前,金門經歷一場炮戰。數十萬發炮彈,讓金門成為對峙最前沿。那時的金門,是對抗象征。
30年前,局勢緩和,金門駐軍大幅裁減。“小三通”啟動,金門成了交流窗口。那時的金門,是和平橋梁。
如今,特種部隊撤離,金門只留訓練設施。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對岸變強了,而且強得太快。新裝備部署,訓練強度提升,作戰體系完善。技術代差從“一代”拉到“兩代”,數量優勢從“幾倍”擴到“數十倍”。
這變化,對守軍心理沖擊巨大。招募困難,人員不足。基層普遍認為“防御困難”。務實派共識是:有限兵力不應投入“高風險區域”。
70年前,國軍守住金門,因為他們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如今,臺當局撤離金門,因為他們失去了這優勢。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押著同樣的韻腳。
對臺灣來說,這次調整意味著:防御體系出現缺口。承認某些區域“防御困難”。內部關于防御策略的討論會更激烈。
對周邊來說,這提供了一種思路:某些問題,可能有非對抗的解決方式。
但要警惕:在一個地方收縮,可能意味著在另一個地方加強。
未來會怎樣?
樂觀情景是:
地方民意推動進一步非軍事化,某些區域找到新定位。
現實考量是:
外部力量不會輕易改變策略,決策層可能利用調整制造新敘事,相關方可能在其他區域深化部署。
關鍵變量是:
周邊是否會有進一步行動?
如果出現實質性變化,格局將重新洗牌。
如果維持現狀,這只是常規調整。
但無論哪種情況,有一點確定:
當防御成本遠大于收益時,理性選擇只有一個。
金門做出了這個選擇。
下一個,會是誰?
【免責聲明】:
1、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