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門為什么打不開?”當火瞬間吞噬那輛漂亮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時,或許車主和車外那些自發參與搶救的熱心民眾腦子里都會冒出這個問題,這也是小米汽車陷入輿論風波后公眾關注的核心點之一。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一輛小米SU7 Ultra碰撞前車后越過中央綠化帶并起火燃燒,車門無法打開,駕駛員不幸遇難。這不得不令人想起今年3月份的銅陵事故,3名花季少女因小米SU7事故后“爆燃”不幸遇難,那起事故中,車門同樣無法打開。
![]()
此事件引發公眾對小米汽車安全性能的質疑,其中最具靈魂拷問的便是:“車門究竟為什么打不開?”為什么公眾這么執著于這個問題?因為只有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不斷復盤總結,才能盡可能確保同樣的事情不會再次發生,確保類似的事故不會發生在馬路上幾十萬小米車主的身上。當“起火”與“車門無法打開”這兩個致命因素相結合,它瞬間擊穿了人們對于新能源汽車安全的心理防線。
●車門為什么打不開?
在沉默了三天之后,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10月16日的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首次公開發言。他強調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需以安全為基礎,呼吁行業共同抵制網絡水軍、黑公關等亂象。但關于本次成都事故,小米汽車及雷軍至今并未直接回應。
![]()
車門為什么無法打開?據澎湃新聞報道,小米客服表示:“車輛收到碰撞信號將整車解鎖,以警方調查為準。”
![]()
10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針對此次事故發布通告稱,經檢測,駕駛員“涉嫌酒后駕駛機動車”。此后輿論場一度將怒火轉向駕駛員。但仍有網友提出質疑:“一碼歸一碼,酒駕是人的問題,車門打不開是車的問題,瞬間著火是車的問題,突然加速失控是車的問題。”
![]()
公眾追問“車門為什么無法打開”并非要為酒駕者開脫,酒駕者理應受到法律的嚴懲,公眾追問的是我們花費重金去購買的汽車是否履行了它最根本的承諾——竭盡全力保護車內生命?公眾追問的是是否應該反思車門把手不該使用簡單的電子結構?公眾追問的是類似的事故如何不再發生在成百上千萬新能源車主身上。只有不斷地總結過去,才能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更美好。
銅陵事故后雷軍曾表示:“萬萬沒有想到,公眾對小米汽車的期待和要求遠超想象。”擎動認為,這不僅僅是公眾對小米汽車的期待和要求,而是對來之不易的領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期待和要求。人們如此密切關注此事件,不僅僅因為它是小米SU7,背后代表的是任何一輛可能行駛在我們身邊的新能源汽車,代表的是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我們不再接受“小概率事件”的托詞,因為對遭遇那個“萬一”的個人和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我們在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
![]()
●造車,安全是底線
在3月份銅陵事故之后,國家層面就相繼出臺了關于電池安全、駕駛輔助安全、門把手安全規范的法律法規。從4月份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到9月份的《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到《汽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工信部牽頭的三道強標層層遞進,構建起行業安全新底線,每道標準都與小米汽車的突出問題形成對照。
此次事件無疑再次將新能源汽車存在的安全問題再次擺放到臺面上。半隱藏式門把手、電吸門、電子內開門按鈕......這些設計確實提升了科技感和儀式感,但它們決不能以犧牲終極情況下的安全可靠性為代價。車企在追求所謂“創新”、“酷炫”的同時,還必須進行最嚴苛的極端安全情況安全測試,確保這些電子裝置在失效時,有萬無一失的機械兜底方案,尤其是那些跨界造車的新勢力車企,更要明白流量和噱頭遠遠及不上“安全”。
![]()
“一輛出車禍的車”引起如此軒然大波,這不僅僅是一個品牌的問題,它是整個汽車產業在向電動化、智能化狂奔途中必須直面的一個基本問題:“造車,安全是底線。”
●擎動點評
所以,公眾追問“為什么車門打不開?”,其核心驅動力并非純粹吃瓜或者幸災樂禍,而是基于一種最樸素的訴求——生命安全。我們都在潛意識里完成了一個身份代入:“如果那輛車里坐的是我呢?”在生命安全面前,不存在僥幸心理。
作為一個汽車媒體人,我還想再重復一遍:“造車,安全是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