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新質生產力: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
作者:吳偉、馮家浩、朱相麗、解楠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10月
內容簡介
“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意蘊豐富、內涵深刻、影響深遠的重大理論命題。本書通過對知識、技術、產業、創新等相關議題的學理性闡釋,系統剖析了在全球化競爭與本土化探索中,科技、產業與社會協同演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邏輯與路徑。全書將深刻的學理剖析、生動的敘事與豐富的案例有機融合,把視角聚焦于政策、市場與創新生態等鮮活的現實場景中,在宏觀戰略、宏大理論與微觀實踐之間架起橋梁,揭示了技術布局與未來產業的互動機制,既回應國家戰略關切,也直面現實發展瓶頸。全書分為“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創新布局與新質生產力轉化”和“問題瓶頸與對策思路”三個板塊(篇)。
第1至3章為第一篇。該篇以宏闊的視野,深入探討了人類文明中技術變革與產業發展的深刻聯系,揭示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的縱向邏輯過程,試圖構建新質生產力誕生的宏觀圖景與底層邏輯。通過系統梳理人類知識體系演進軌跡,深入剖析科技創新的歷史脈絡與內核動力,闡明創新生態系統的重大意義,進而清晰呈現未來產業的成長路徑。
第4至8章為第二篇。該篇旨在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核心議題涉及到的關鍵問題進行闡釋。在此設計下,力圖將豐富多樣并卓有成效的創造性實踐進行學理性提煉,回答一個根本命題:如何讓未來產業在以系統思維創新布局的土壤中自然萌發。
第9至11章為第三篇。面對新質生產力打造的急迫需求,傳統制度體系已產生“排異反應”。要破解這種困局,必須堅持“破”與“立”的辯證統一,以系統思維重塑宏觀決策機制。該篇探討了當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瓶頸,進一步提出了應對策略,強調制度創新的關鍵性,提出政策和產業間深度協同的基本路徑,特別是通過技術預見、前瞻布局和產教融合、“兩新融合”,以需求牽引創新突破和未來產業形成。
序言 一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范式、經濟發展范式、社會發展范式轉變,深刻改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加劇了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國際競爭。近年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業互聯網、腦科學與類腦、基因與生物技術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群體性突破和系統化演進,正在加速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技術革命產業變革進程,創新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創新體系與能力建設已經成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必然選擇。
新質生產力發展主要體現在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的“質變升級”,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本質是提升創新驅動數字轉型發展的能力,包括數字賦能科學價值創造、技術價值創造、經濟價值創造、社會價值創造和文化價值創造的能力。數字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正在經歷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歷史時期,包括科學研究范式、技術開發范式、創新創業范式、產業發展范式、社會服務范式、環境治理范式、國際合作范式和文化發展范式等一系列發展范式的轉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基礎是高水平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帶來的有效的技術供給與有效技術需求的系統耦合,關鍵是技術系統能力、標準引領能力、場景創造能力、風險治理能力和人才涌現能力的持續提升機制,可持續性則取決于“求同存異、平等合作、互惠共贏”的價值觀。
我認識吳偉博士多年,見證了一名青年學者學術求索與學業精進的歷程,今天拜讀《新質生產力: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看到了他近年來在學術研究與智庫研究相互融合方面的新思考新成果。《新質生產力: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一書,從學科交叉牽引知識邊界拓展、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產力形成、創新生態體系孕育未來產業等三個方面解析了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作者構建了“技術突破—產業重構—生態演化”的分析框架,系統梳理了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與演進路徑,同時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實踐,實現了學術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深度融合。作者從前瞻性技術布局與新質生產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新質生產力、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與新質生產力、典型科技創新平臺與新質生產力等多個維度,深入分析了創新布局與新質生產力轉化的關系,并對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作者基于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的問題瓶頸分析和系統性創新戰略管理方法研究,從體系化布局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角度提出了對策思路。
縱覽全書,這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智慧的力作,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創新點,不僅為學界拓寬了相關研究視野,也為業界創新創業者提供了富有參考價值的路徑指引,還為各級政府相關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路和舉措建議。值得指出的是,學術研究是一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不斷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認識過程,盡管全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非共識的研究結論,但是對于學界、業界和政策制定者在探索新理論新方法以及尋找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方案都很有啟發。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且需要持續關注的話題,期待跨學科跨領域乃至跨界的精誠合作,不斷推陳出新,未來可期!
穆榮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研究員
2025年8月
序言 二
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撬動了全部技術的迭代加快、全部產業的變革加頻、全部國家的創新加速,我們每個個體都被卷入到這場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由科技進步引發的經濟社會運行模式變遷洪流中,無力靠岸、無可回頭。這場經濟社會變遷帶來的沖擊不知何時能夠減緩,但我們既然被卷進去了,也就只能勇敢地投身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大潮中,因為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這場變遷的核心引擎與關鍵力量。本書《新質生產力: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正是如此背景下的應景之研、應時之作。通讀全書,視角開闊、內容豐富、主線清晰,具有很好的政策價值和學術價值。作者邀我作序,我欣然應允。
在我的記憶中,早期引進的西方科幻大片中,智能機器人與人類協同工作、共同抵抗外星球攻擊,無人駕駛汽車垂直起飛、街巷穿梭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虛擬現實技術讓太空飛臨眼前、星星仿佛撞上臉龐,營造出高速移動的驚險體驗……那時候,我們天真的想法是,如果這些都真實存在,世界該是多么地有趣!而今,當這些曾經只存于虛幻、遙不可及的場景真的成為現實時,我們反倒要冷靜思考“技術為何”“技術何為”這樣關乎人類存在方式的哲學問題。一方面,我們對新質生產力的膜拜仍將繼續,因為在科技創新拉動生產力進步過程中,新質生產力起著決定性作用,正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才能讓一個個新發現、新發明,像實驗室里那一絲幽暗亮光,走向了市場這個波瀾壯的星大海,并由此打破了傳統生產系統和人類生活狀態,接續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我們從人類本真存在和世界和諧共生的角度,來辯證看待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讓“科技為人服務”,而非“人被科技奴役”,此時,就需要依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來掌控新興技術和未來產業演化的方向,讓企業行為和政策設計部分回歸到人類本來形態的追求上。
要想在人類與技術的斗爭中取得有序平衡,就需要在塑造新質生產力時不僅關注技術本身的進步,更應關注技術創新與經濟社會存在方式的和諧共生。技術,作為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核心力量,其誕生、發展與布局,始終與人類社會的興衰緊密相連。人類需要的是帶來民生福祉、維護人類命運的綠色產業、可持續產業,為此,需要學者和實踐者深刻洞察新質生產力與人類存在方式、技術布局與未來產業之間的關系,從理論上準確表征新質生產力的塑造規律,讓未來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型驅動力。
本書站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視角,在對技術布局與未來產業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剖析后,把眼光回歸到現實世界中的科技政策、市場競爭、生態重構中,這些要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復雜創新生態系統。這樣的闡述方式,不僅使內容更加豐富、全面,也使其更具實踐指導意義。按此布局,本書第一篇縱論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問題,第二篇討論新質生產力涉及的重要實踐問題,第三篇專題討論宏觀戰略和政策問題。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之處就是強調“生態的力量”。
概括地說,本書以生動的敘事、深刻的洞察和豐富的案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關于技術變革、產業變革與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學術圖景。閱讀本書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意義,更激發我們對國家發展未來的關心。希望作者在此方面做持續的深入探索,以更宏大視野關注新質生產力的人類價值。
魏江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財經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2025年8月
目 錄
緒論
一、時代必然:新質生產力提出的深刻背景
二、理論內核: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與核心特征
三、戰略支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意義
四、實踐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
第一篇 從技術布局到未來產業
第1章 學科交叉牽引知識邊界拓展
一、學科演進的歷史軌跡和邏輯起點
二、學科發展的現實困境:外部挑戰與內部危機
三、超學科時代的學科生態重構愿景
第2章 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產力形成
一、新質生產力的歷史表征: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
二、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內核:從要素重組到范式躍遷
三、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從跟隨型到顛覆性
第3章 創新生態體系孕育未來產業
一、未來產業的系統解構
二、未來產業的孕育與發展
三、未來產業的生態要素支持
第二篇 創新布局與新質生產力轉化
第4章 前瞻性技術布局與新質生產力
一、前瞻性技術布局的急迫性
二、前瞻性技術布局的國際經驗
三、技術預見支撐前瞻性技術布局
第5章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新質生產力
一、多元功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角色定位
二、價值實現: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體協同
三、制度創新:錨定新質生產力的體制保障
第6章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與新質生產力
一、協同進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
二、實踐進展:“一體化”與“新質化”的經緯交織
三、共生未來:新質生產力驅動教育科技人才生態重構
第7章 典型科技創新平臺與新質生產力
一、科技領軍企業的強勢引領
二、新型研發機構的靈活驅動
三、產學研創新聯合體的聯通增效
第8章 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評價
一、指標體系構建
二、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三、實證分析
四、總結討論
第三篇 問題瓶頸與對策思路
第9章 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瓶頸桎梏
一、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死亡之谷”
二、創新要素流動的“梗阻”困局
三、從政策愿景到產業落地的“斷橋”現象
第10章 系統性創新戰略管理方法
一、系統性創新戰略管理核心要義
二、科技創新戰略制定
三、戰略管理全鏈條統籌
四、戰略評估與迭代
第11章 體系化布局產業創新生態系統
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二、實現產學研用深度鏈接
三、多層級協同構筑新質生產力創新生態
尾記
專欄1-1 合成生物學:從分化到融合的學科演進縮影
專欄1-2 醫工信交叉:一個學科生態重塑實踐
專欄2-1 5G產業發展的范式躍遷
專欄3-1 未來產業發展格局
專欄3-2 顛覆性技術與產業發展
專欄3-3 歷史上的“未來產業”
專欄4-1 根技術與新質生產力
專欄6-1 依托高能級科創平臺實現“一體化”的浙江經驗
專欄6-2 四代美國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要旨
專欄7-1 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的實踐探索
專欄7-2 長三角集成電路產學研創新聯合體的探索與實踐
專欄9-1 全球重大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發展趨勢
專欄9-2 基礎研究也要講求需求導向
專欄9-3 民營企業集聚高層次人才面臨的主要瓶頸
專欄10-1 美國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構建系統性科研創新生態
專題1 以量子技術塑造高端醫療器械新質生產力
專題2 強化新質生產力前瞻性布局,減少產業內卷式競爭
專題3 國家實驗室賦能新質生產力形成
專題4 推進首臺(套)裝備推廣應用轉化形成新質生產力
專題5 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制度-組織”三階演化路徑
作者簡介
吳偉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技創新和高等教育交叉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決策咨詢工作。擔任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智庫中心資深研究員、浙江大學-新昌聯合創新中心(天姥實驗室)兼職研究員等學術兼職。
馮家浩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科技政策、學科交叉會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等專題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決策咨詢工作。
朱相麗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學科戰略情報、科技評估、數據分析與文本挖掘等領域的研究。
解楠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集成電路研究所分立器件與化合物半導體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