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豢所著的《魏略·勇俠傳》中,記載了漢末三國時期四位勇俠的故事,讀來感慨頗多,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另外感謝裴松之在補注在《三國志》中,否則這段史料恐怕就遺失了。
孫賓碩扶危救難,隱匿趙岐
漢桓帝時,小黃門唐衡與宦官單超、左悺、具瑗、徐璜合謀誅滅外戚梁冀,封汝陽縣侯,時稱“五侯”。自此宦官權勢滔天,宦官子弟魚肉鄉里,為士人所不齒。
![]()
唐衡的弟弟擔任京兆虎牙都尉,歸屬于京兆尹,到任之后,對于京兆尹不尊敬,進門的時候沒有持版。趙息當時擔任郡功曹,在廊下呵斥唐衡弟弟說:“虎牙都尉本屬于京兆尹,為何甩手不拿版就進入府門?”派人抓了他的主簿。
之后趙息又多次針對唐衡的弟弟,唐衡弟弟知道趙息的所作所為后,大怒。寫信給唐衡,請求擔任京兆尹,趙息知道自己大難臨頭,于是逃走了。當時他的從父趙仲臺是涼州刺史。唐衡通過朝廷下詔,罷免了趙仲臺,又命中都官及郡部督郵,捕殺趙家全族老幼,至于襁褓,與趙仲臺皆處死,有窩藏者與趙家同罪。
當時,趙息的從父皮氏長趙岐棄官與從子趙戩逃走,他逃到河間,又隱姓埋名到北海,頭戴絮巾,身穿布袴,常在集市中販賣胡餅。當時孫嵩二十多歲,他坐著犢車,身邊跟著騎馬的人,一同進入集市。
![]()
孫嵩(即孫賓碩)看到了趙岐,感覺他不是常人,于是問:“自有餅耶,販之耶?”趙岐說:“販之。”孫嵩問:“買幾錢?賣幾錢?”趙岐答:“買三十錢,賣三十錢。”孫嵩說:“我觀處士之望,不像賣餅的人家,應該是有什么原因。”于是打開車的后門,讓騎手下馬扶趙岐上車。
趙岐認為是唐家人耳目,驚怖失色。孫嵩關上了車的后門,他向趙岐行禮,說:“看處士的相貌,不是賣餅人,再者面色如此慌張,如果不是有大冤,就是亡命天涯。我是北海孫賓碩,全家老小上百口,又有百歲老母,必不負您,請對我說實情。”
![]()
趙岐把原委都告訴了孫嵩,于是孫嵩立刻載著趙岐回家,他先把車停在門外,然后進門對母親說:“今日我在外遇到了生死之交,當請他到家拜見母親。”然后請趙岐進門,烹牛備酒歡宴。一兩天后,孫嵩把趙岐藏在了別屋的墻壁夾層中。幾年后,唐衡兄弟都死了,趙岐得以免禍,回到家鄉。
看上去孫賓碩無非就是把趙岐藏了起來,但如果置身漢桓帝、靈帝時期,就知道孫賓碩這是冒著家族被滅的風險。當時宦官勢炎滔天,因為藏匿士人家破人亡,甚至被滅族的不在少數。比如張儉逃亡,所過之處“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并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所以孫賓碩的所作所為真的可以稱為俠義!
祝公道義釋賈逵
公元202年,郭援攻打河東,擒獲絳邑長賈逵,將他囚禁在壺關土窖中,以車輪蓋上,并派人固守,準備擇日處死賈逵。賈逵對守土窖的人說:“這里沒有壯士嗎?而使義士葬身于此?”
祝公道當時也在那里,他和賈逵并不熟識,但聽聞賈逵之言后,感動于他的守正不阿。
![]()
于是在夜里偷偷將賈逵身上的枷鎖打開,放走賈逵,且沒有透露自己的姓名。郭援敗亡后,賈逵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是祝公道。祝公道后來因為其他事情將被處死,賈逵極力營救,但沒有成功。祝公道死后,賈逵為其服喪。
楊阿若堅守大義
楊阿若,本名阿若,后改名豐,酒泉郡人。少時為游俠,經常為人報仇解怨,當時人們常說:"東市相斫楊阿若,西市相斫楊阿若。"建安年間,酒泉太守徐揖誅殺郡中強族黃氏。黃昂脫身在外,于是用家產招募一千余人進攻酒泉,徐揖保城自守。
楊阿若認為黃昂不義,于是舍棄妻兒,告別徐揖,向東到張掖郡求救。適逢張掖郡也起兵作亂,殺死郡太守,而黃昂也攻陷酒泉,擊殺太守徐揖,于是兩郡合勢。黃昂恨楊阿若與自己作對,于是重金懸賞楊阿若,想讓張掖郡將他生擒送到酒泉郡。
楊阿若聞知便逃走,武威太守張猛以楊阿若為都尉,又發檄文布告酒泉,使軍中任憑楊阿若為徐揖報仇。楊阿若于是單騎南入羌中,招到一千余名騎兵,出于樂涫南山,直指郡城。離城尚不到三十里時,楊阿若命令騎兵下馬,曳柴揚塵,虛張聲勢。
![]()
酒泉郡人望見塵土飛揚,以為東面來了大軍,于是四散奔逃。黃昂獨自出逃,在途中被楊阿若率領的羌兵所俘虜。楊阿若對黃昂說:“你之前想捆住我的脖子活捉我,現在反而被我抓住了,怎么說?”黃昂羞慚,楊阿若便殺了黃昂。
河西平定后,楊阿若回到酒泉。郡中舉為孝廉,涼州表彰他的義勇,朝廷即拜他為駙馬都尉。二十多年后,楊阿若因病去世。楊阿若本來是個鄉里游俠少年,替人報仇平事,但他懂得大義,想要為太守報仇,并且做到了,所以被時人稱贊。
鮑出孝烈聞名
鮑出字文才,京兆新豐人,年少時是一位游俠。興平年間(194-195年),三輔大亂,鮑出和老母以及四個兄弟居住在新豐縣,當時遍地饑荒,鮑出兄弟留老母看家,相繼出去采蓬。他們采到數升,鮑出讓他的哥哥鮑初、鮑雅、弟弟鮑成帶著這些蓬回家給母親吃,自己和幼弟繼續采蓬。
![]()
鮑初等人到家發現,數十個食人賊用繩子將鮑母的手穿了起來,帶著鮑母跑了。鮑初等人恐懼,不敢追趕。不久后鮑出回來了,得知母親被賊人抓住,就準備追擊賊人。他的兄弟都說:“賊人很多,這怎么辦?”鮑出怒道:“讓母親被賊人穿著手抓去,還快被他們燉了,我們這樣活著有什么意義?”
于是攘臂結衽,獨自持盾追趕吃人賊。他追了幾里,終于追上了賊人。賊人瞧見了他,嚴陣以待。鮑出沖上前砍死四、五人,賊人暫退,然后又沖出來,將鮑出圍在垓心。鮑出跳出敵圍,又砍死十多人。當時食人賊分為兩路,一路趕著鮑母繼續跑,另一路抵抗鮑出。
![]()
抵抗的賊人不斷出擊仍打不贏鮑出,于是撤退和另一邊匯合。鮑出繼續追擊,看見了母親和鄰家老嫗串在一起,鮑出斗志更盛,奮力殺賊。食人賊被打服了,問道:“你想要什么?”鮑出痛斥賊人,要回了自己的母親,但鄰家老嫗沒有放出,仍哀求鮑出救自己一命。于是鮑出繼續殺賊,賊人說:“都把你娘還回去了,為什么還要來?”
鮑出指著鄰居大媽說:“這是我大嫂。”于是食人賊又放了她。 鮑出救回母親,之后他們一路輾轉,客居南陽郡。建安五年(200年),關中始開,鮑出打算北歸故鄉,但他的母親已經不能走了。鮑氏兄弟打算用車拉著母親,鮑出認為這樣走山路太危險,不如背著母親更安全。于是鮑出將母親裝在籠子里,親自背著母親回到鄉里。
同鄉的士大夫贊嘆鮑出的孝行壯舉,欲將他推薦到州郡。京兆征辟鮑出,鮑出卻說:“田民不堪冠帶。”魏青龍年間,鮑出的母親去世,享年一百多歲。當時鮑出已年過七十,堅持按照常禮治喪。
魚豢:“昔孔子嘆顏回,以為三月不違仁者,蓋觀其心耳,孰如孫、祝菜色于市里,顛倒于牢獄,據有實事哉?且夫濮陽周氏不敢匿跡,魯之朱家不問情實,是何也?懼禍之及,且心不安也。而太史公猶貴其竟脫季布,豈若二賢,厥義多乎?今故遠收孫、祝,而近錄楊、鮑,既不欲其泯滅,且敦薄俗。至于鮑出,不染禮教,心痛意發,起于自然,跡雖在編戶,與篤烈君子何以異乎?若夫楊阿若,少稱任俠,長遂蹈義,自西徂東,摧討逆節,可謂勇而有仁者也。”
魚豢在《勇俠傳》最后評價:當初孔子贊嘆顏回三月不違仁,不過是說他的心跡。哪里比得上孫賓碩、祝公道舍生取義的事實呢?西漢時候濮陽周氏不敢隱匿季布,大俠朱家卻毅然相救,得到太史公司馬遷的稱贊,孫、祝兩位閑人的大義,不亞于朱家。
![]()
我之所以記錄這四人的事跡,一方面是不想他們的事跡泯滅,另一方面也想敦厲風俗,改變當時社會的風氣。鮑出雖然只是普通百姓,但其道義不亞于篤烈君子!楊阿若少年游俠,年長卻懂得大義,可謂勇而有仁者!
歷來作史者,關注點大都集中在帝王將相、士人官僚,魚豢為我們記錄了四位勇俠的事跡,讀來讓人感慨不已。歷史不光需要大人物的光芒萬丈,也需要小人物的點點星輝,有時候這些恐怕更令人感動……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