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以制度體系提供規范框架,以倫理建設塑造應用文化,以技術工具優化風險管控,以評價改革引導發展方向,在人工智能時代守住育人初心,實現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的有機統一。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價值、目標任務和理念方法,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智能技術的變革性力量,賦能教育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結合點,要為社會培養大量能夠應對生成式AI挑戰、把握其機遇的高素質人才。相較于辨別式AI(用作辨別的人工智能)對初等教育在教學工具層面的創新,生成式AI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生態建設,從而影響到人才培養。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AI)憑借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突破,促使高等教育生態發生新變,有學者稱之為“重構”。它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知識生產、人機交互和服務能力,更改變了教師角色、學習空間和評價體系。在此背景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如果生成式AI在高校演變為“科研主體”,那么它對高等教育生態構建的沖擊更甚,并會帶來程度不一的認知危機、倫理困境和安全威脅等新問題和新挑戰。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從工具應用到生態變革的創新,探索防止生成式AI負面影響高等教育生態的治理之策,是深入推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

生成式AI促使高教呈現新的生態特征
生成式AI通過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實現了從“判別分析”到“創造生成”的范式躍遷。生成式AI雖然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但需配合教師專業判斷。當前,生成式AI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核心優勢主要體現為知識生產、人機交互和應用場景等方面的技術范式突破,促使高等教育新生態的涌現呈現如下特征:
一是教學關系的三方建構。教師、學生與生成式AI形成“三角互動”的新范式,顯著優化了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生成式AI推進了知識生產從“人類獨享”轉向“人機協同”。一方面,使教師角色從傳統知識傳授者向學習引導者、認知架構師轉變。例如“AI教研助手”可通過分析課堂實錄視頻,生成針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圖譜。另一方面,生成式AI可針對學生的特定學習需求提供精準資源和個性化服務。例如,“AI助教系統”可根據學生的薄弱環節自動生成針對性練習,并實時解答學生的疑問。
二是知識生產的眾創模式。從物理教室到智能教育場域,從獨立知識到交叉體系,生成式AI突破了傳統局限于線下場景的數字化映射,通過智能化、具象化、混合化多元空間,強化教學感知,為多元學科融合激發產生新知識提供了試驗空間。一方面,多模態技術應用使教育場景更加“沉浸式”。例如,通過生成式AI重建考古挖掘現場、化學反應過程等教學場景。另一方面,虛實融合的混合式教育生態正逐步構建。基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手段打造的元宇宙課堂,生成式AI為打通多學科知識鏈接提供了多元機遇,有助于多學科的交叉創新和融合。
三是評價體系的范式革新。辨別式AI局限于標準化測試的自動評分功能,生成式AI則能為高等教育服務的按需供給和效果評價提供精準化、即時性、全流程的智能支持系統,推動評價從標準化測試向發展性診斷轉變。一方面,生成式AI極大提高了高等教育成效的評價效率和準確程度。目前,生成式AI的智能評審已經能與專家評分達成較高的一致性。另一方面,生成式AI有助于完善對高等教育的多維度、系統性評價。通過跟蹤學習軌跡、化身“虛擬評委”以及動態生成個性化試題等方式,生成式AI提供的過程性評價、創造性評價和自適應測試,有助于完善對高等教育質量的綜合評定。

生成式AI造成高教生態潛在風險
相較于辨別式AI的工具性局限,生成式AI通過創造性輸出、語境化交互和自主演化能力,在促使高等教育生態發生新變的過程中至少引發了如下三方面的潛在風險:
一是認知風險。生成式AI直接參與了知識生產,這將引發高等教育中人本主體對自身認知能力的擔憂。具體表現為:生成式AI提供的完整解決方案(如自動生成論文框架等)可能會抑制學生的思維探索;即時知識檢索和分析報告可能會取代自我求索和檢查反思,造成“認知外包”問題;過度適配AI的固化思維和“偽原創”可能會造成創新邊界混淆等。
二是倫理困境。生成式AI所造成的價值滲透不可見性、創新邊界的模糊性等,對目前的學術體系造成重大沖擊。針對利用生成式AI參與科研創新的貢獻歸屬、故意逃避抄襲和重復率檢測等問題,在業界存在著很大爭議。計算機算力、數據存儲、人工智能技術的要素差異也可能進一步加劇教育公平問題。此外,生成式AI還容易導致師生關系異化,可能形成對知識、品行、文化等代際傳承的隱性風險。
三是安全威脅。生成式AI在訓練及應用過程中可能涉及數據隱私、虛假數據、錯誤算法等問題,可能產生系統性教育風險。一方面,生成式AI對學生個人信息、學習記錄等數據的訪問、推演和學習,可能引發數據交易等非法行為以及錯誤數據對認知基模的污染積累。另一方面,生成式AI可能引發新型教育詐騙,因算法缺陷造成教育內容失真和價值觀沖突。例如,自動生成高質量虛假文獻,定制化學術釣魚詐騙,生成并傳播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觀念。

在生成式AI挑戰下不斷優化高教生態治理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維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全,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這一重要論述啟示我們,要辨清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把握其發展趨勢和規律,使其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智能時代,我們要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發表主旨演講提出,堅持智能向善,建構有效應對潛在風險的倫理規范,引導學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環境,加強人工智能工具和應用開發規范。
要治理好生成式AI導致的生態變化,高校應充分考慮自身實際,兼顧技術創新與倫理規制,平衡效率提升與學術誠信,通過多層次、系統化的治理策略予以應對,構建四大策略相互支撐的治理系統:以制度體系提供規范框架,以倫理建設塑造應用文化,以技術工具優化風險管控,以評價改革引導發展方向,在人工智能時代守住育人初心,實現技術賦能與教育本質的有機統一。
首先,構建分層分類的制度治理體系,以規范框架引導AI技術合理嵌入教學場景。高校應制定具有學科敏感性的應用指南,明確區分通識教育和專業課程中AI工具的功能邊界與使用限度。通過建立AI工具準入審查機制和校級倫理委員會,系統評估數據合規性、算法透明度和人機倫理風險,形成動態優化的政策閉環。在為師生提供明確操作指引的同時,從源頭上打造負責任的AI應用文化。
其次,開展人機協同的倫理能力建設,以價值觀推動AI技術轉化為教育實踐載體。通過將AI倫理模塊嵌入教師發展及學生學術規范課程,構建基于情境教學的價值認知框架。數字水印、區塊鏈溯源等技術手段與學術誠信承諾制度的結合,可形成“技術—制度—文化”的三重保障體系。同時,積極探索教學競賽等AI在高等教育中的創新推廣和落地機制,有助于強化教師在AI應用中的主導作用,避免技術反客為主的異化風險。
再次,開發智能嵌入技術的監管工具,實現風險管控與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必須關注AI技術創新在高校教學科研與監管治理中的“并行”推進,打造集成化教學管理平臺,集聚全流程監控、內容評估與數字素養追蹤功能,通過實時數據監測、預警機制防范算法偏見和數據安全風險。其中,校企合作開發教育專用大模型尤為關鍵,它既能有針對性地保障高校教學內容的質量和先進性,又能為構建安全、自主、可控的校園AI應用環境提供技術基礎。
最后,推動教學評價體系的范式革新,建立適應人機協作時代的評估標準。通過增設AI輔助任務評估維度,重點考察提示詞工程、批判性評估和人機協同創新等新興能力,實時更新高校教學評價系統緊跟社會需要和時代發展。配套建立多維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將AI教學創新納入教師考評機制,最終形成“應用—評估—優化”的良性發展生態,確保生成式AI成為真正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賦能工具,而非替代性沖擊。
(作者:劉夢、汪壽陽;劉夢單位: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汪壽陽系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席教授,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
來源丨中國教育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