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報由日本東北大學三年級學生Toshima Fuko設計)
亞洲最大的紀錄片電影節——山形國際紀錄片節于10月15日公布了個獲獎名單,本次山形國際電影節總計放映了14個部門的131部作品。 新的會場、新的專題項目等,場場爆滿,盛況空前,截至10月15日本次電影節的參與者總計約22,000 人。
YIDFF 2025(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2025)放映了14個部門的131部作品。在國際競賽和亞洲千波萬波兩個競賽單元中,共收到來自135個國家和地區的 2,676部作品的申請,最終國際競賽單元選出15部,亞洲千波萬波單元選出20部,共計35部作品入圍,并決出了各項獎項。其中,國際競賽單元弗拉哈迪大獎由講述法國諾特勒丹(Notre-Dame-des-Landes)附近人民抗爭的《直接行動》獲得,亞洲千波萬波單元小川申介獎由關于伊朗普通人日常而富有詩意的生活的紀錄片《帕拉賈諾夫,昨晚你做了什么夢?》奪得。在這兩個單元中,華語紀錄片也有所斬獲。
YIDFF 2025開幕式后的開幕影片放映是本次亮點之一的美國直接電影特集,題為“美國直接電影精選”,放映了精選的5部短片。年輕觀眾也很多,為電影節帶來了盛況空前的開局。本次放映也展現出空前的熱烈,不僅競賽單元的放映場次場場爆滿,作為本電影節特色的專題放映也座無虛席。
此外,電影節還策劃了名為“巴勒斯坦:那片土地的記憶”的專題項目,聚焦目前處于沖突地區的巴勒斯坦,回顧植根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記憶。并舉辦了巴勒斯坦籍導演的座談會。而從上屆起更換地點重新啟動的電影節夜間社交場所“新?香味庵俱樂部”也每晚熱鬧非凡,在電影節期間,嘉賓、觀眾、電影工作者們匯聚一堂,催生了新的相遇和各種與電影相關的對話。
![]()
攝影:金毛玲
在2011年啟動的介紹與東日本大地震相關的影像的“與我們同在的電影(Cinema with Us)”項目中,作為活動的一部分,舉辦了一場座談會,與會人員觀看并討論了記錄去年石川縣能登半島地震和暴雨災區的影像。拍攝者和影像藝術家們就記錄和傳達的意義進行了交流。
首次作為會場的舊吉池醫院(建于大正元年-1912年)舉辦的“家庭電影項目”中,放映了業余攝影師拍攝的山形舊時風景,以及從中國臺灣邀請的家庭電影研究者發掘出的、由一位臺灣醫生拍攝的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風景影像。并且舉辦了與到場者一同討論影像的交流會。來自日本國內外的參與者們觀賞了只有在本電影節才能看到的難得的作品,并進行了跨越國界和世代的有意義的對話。
![]()
攝影:曹也傾
國際競賽單元
Denroku獎(優秀獎)
// 公園 Park
中國臺灣 / 2024 / 101分鐘
蘇育賢
![]()
影片簡介:
兩位印尼詩人相約在夜里的臺南公園,將各自于這座公園的白日,與印尼同胞們的相遇、相處,其所見所聞所感,譜成詩歌,發想成計劃,于夜里吟唱、想像、行動?。于白日采集,在夜里釋放,像一則古老的影像寓言,但我們終究見不到他們所說的白日種種,只能任夜里的話語投射出面貌不一的形象。
天光被推遲,漫漫長夜有訴不盡的故事,再不脫身,說故事的人也變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評語:
《公園》的創作者們以充滿游戲感的想象力,創造出一部拓寬電影語言邊界的作品。影片在幽默與共鳴之間保持著細膩的平衡,重新將“公共空間”詮釋為人們可以相互連接的開放式游樂場。影片的每一個畫面都能感受到被共享的故事所散發的溫度。在那里,人、樹木與長椅仿佛也一起訴說著希望,傳遞著溫柔與體貼的情感。導演蘇育賢提醒我們,電影的本質正是從最樸素的行動——分享、凝視與傾聽開始的。《公園》是一部贊頌集體記憶之美的作品,同時也再次確認了:只要敘述與傳達的精神向他者敞開,它便始終具有深刻而純粹的電影性。
![]()
攝影:金毛玲
短評:
公園中人人平等,不同年齡、性別、階層與族群的人共同存在并產生流動。對話是表達的重要載體,通過內容、語氣和語言以及媒介。紀錄片中,既有兩個人面對面的對話,也有被訪者通過想象中的電臺向想象中僅限公園中的人自說自話,并以此揭示了他們的價值觀、身份認同和社會關系,自然地反映了代際和族群間的差異與共存。公園的日常性,游憩者的群像,以及他們的對話有一種公共與私密交織的微妙。大量的固定鏡頭記錄了生活與人的多樣性與復雜性,讓平淡的日常有了鮮活的躍動與思考。被訪者的詩作很一般,他這人也很平凡,這種對普通人的生命日常的傾聽與記錄正是詩意棲息之處吧。(作者:鐘綠)
弗拉哈迪獎 (大獎)
// 直接行動 Direct Action
法國、德國、韓國 / 2024 / 212分鐘
紀堯姆·卡約 / 本·拉塞爾
![]()
影片簡介:
《直接行動》片長近4小時,聚焦于最著名的一個ZAD。該區域位于法國諾特勒丹(Notre-Dame-des-Landes)附近,原計劃用于建設新機場。150人在此創建了自治區,堅持激烈抗議。多年的政治爭議最終讓法國政府于2018年宣布取消該機場項目,這被視為ZAD運動的重大勝利。
它證明了公民抗議和草根運動對政策制定的潛在影響力,也成為了實驗和展示替代生活方式和社區管理方式的平臺。《直接行動》深入諾特勒丹ZAD的日常生活,活動家、棚戶區居民、無政府主義者、農民以及被政府貼上“生態恐怖分子”標簽的人組成了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影片令人不禁思考,成功的激進抗議運動能否為氣候危機提供解決之道。
評語:
《直接行動》作為一部行動紀錄片,顯著區別于那些僅僅表達意識形態立場的作品。它在斗爭現場、在行動發生的時間點上,直接地敘述著斗爭的故事。也就是說,這部作品之所以成為兩位導演有力的聲明,是因為他們本人長期參與了反對巴黎圣母院德朗德機場建設的斗爭。導演們通過拍攝砍伐樹木、清洗電鋸,或者孩子的生日派對、砸墻等簡單的行動,成功地觸及到了烏托邦的邊界。
這種電影語言,以“一場景一鏡頭”的長鏡頭結構,讓觀眾得以與烏托邦的片刻共同存在,這種敘事展現了導演真正的功底。要維持三小時之久的這種敘事并不容易。這也意味著,拍攝團隊的存在并不是一種打擾,而是一種被信任的、友好的姿態。也就是說,影片讓行動在畫面中展開,靠的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果斷地選擇拍攝機位。并且長鏡頭并不是為了形式,而是出于敘事本身的需要。
正因如此,這部電影作品才精準地抓住了關鍵的轉折點:機場的抗爭結束了,圍繞圣索利訥水庫的新一輪抗爭卻驟然爆發。
影片要說的正是——烏托邦不是終點,而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斗爭;它是一種以行動去生活的生活范式。
短評:
標題《直接行動》有著雙重的含義,一方面我們看到Notre-Dame-des-Landes公社的居民通過手工和農業的自給自足,以團結、平等的社會模式為目標,實踐著一種社會烏托邦的理想來抵抗資本主義。
片中有大量長鏡頭是對居民生活細節的描寫,鐵匠在雕刻刀具、沖洗土豆、制作面包、觸摸土地… 正如《稀有事件》中所講回到人的復雜性,那么在《直接行動》中,我們看到那里的居民回到了社群、直覺、感知… 用最直接的行動來抵抗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導演用16毫米的膠片直接拍攝,全片212分鐘只有41個幾乎靜態的鏡頭,從一個卷軸運動的結束到另一個運動的開始,膠片運動本身也成為了成為了整個行動的一部分。
沒有過多的剪輯,觀眾可以確切的感受到影片呈現的視角就是攝制組的視角,或許沒有比這更直接的行動了。(王小魯|影評人 策展人)
山形市長獎 (最優秀獎)
// 哈桑在加沙 With Hasan in Gaza
巴勒斯坦、德國 / 2025 / 216分鐘
卡邁勒·阿爾賈法里
![]()
影片簡介:
在相機里發現了一盤舊錄像帶——那是2001年他穿越加沙地帶時拍攝的畫面。隨著記憶浮現,追溯至兩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時期,這些記憶與當下加沙的現實交織在一起。這觸發了一場新的反思之旅,直面那揮之不去的傷痛。
評語:
導演遺忘的3卷Mini DV錄像帶,如今已成為一段“活著的記憶”——關于被徹底摧毀、其聲音與大屠殺的存在都被系統性抹去的“加沙”。從這段“遺忘的影像”開始,電影開啟了作者研究的新篇章,持續聚焦于被以色列占領摧毀的人與地點,將個體經驗轉化為集體記憶,重建巴勒斯坦的歷史地理。
這部電影也因此成為一份珍貴的“檔案”,記錄了那些常常被忽視、被放逐到社會邊緣的人們的情感與生命,以及他們的斗爭與抵抗。如今,這些影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它們不僅表明所涉及的主題本身具有抵抗力,還顯示出影像打破單一主導敘事,喚醒那些被抹去的人生與故事,讓它們重新開始發聲、重新行動。這些影像作為一種記憶,已然成為了一個空間——一個能在時間與“宏大歷史”中生存、抵抗遺忘的空間。
Flex International Award (優秀獎)
//不懷好意的人 Malqueridas
智利、德國 / 2023 / 72分鐘
塔娜·吉爾伯特
![]()
影片簡介:
根據官方數據,智利境內被剝奪自由的女性中有92%是母親。導演通過約二十位此類女性的證言,編排了一部關于母愛被中斷、悲劇與不公的群像作品。其獨特之處在于形式——影片完全由囚犯們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和視頻構成。這些本可能遺失或被沒收的秘密影像,共同構建起了監區內的一段集體記憶,展現了母親們在牢房中數著日子,而她們的孩子卻在遠方漸漸長大的情景。導演不僅探究了鐵窗后的生活,還設法對這些女性可能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評語:
在多個層面展現出其獨特性。影片以“作為母親”“去愛”以及其中的背叛為敘事線索,導演溫柔而堅定地引導觀眾,將目光投向那些長期被社會排斥與遺忘的群體。通過將女性服刑者的經歷描繪為與普通人無異的經驗,影片促使觀眾對在社會制度與家庭的反復背叛下走向收監的女性產生理解與共情。
由于攝像機無法進入監獄,影片基于手機秘密拍攝的影像素材完成。然而,這并未削弱作品的影像質量。相反,影片在技術上展現出高度的精致與成熟,使觀眾不僅能夠跟隨敘事,同時也被引導去凝視那些被精心組織的影像本身。通過這種并行的敘事與視覺體驗,《不懷好意的人》彰顯了影像在受限條件下依然具備的強大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
評審團特別獎
// 致亡父母書 Cartas a mis padres muertos
智利 / 2025 / 106分鐘
伊拿士·奧阿基盧
![]()
影片簡介:
你會對逝去的父母說些什么?導演將家庭檔案與當下的片段相結合,將自己五十年的生命歷程與智利的社會政治歷史交織在一起。剪輯手法穿梭于歲月長河,在光影之間徘徊,卻始終洋溢著喜悅之情。
評語:
雖然片名聽起來充滿戲劇性,但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場溫柔而散漫的“記憶漫步”,是一種以單一空間為基礎的拼貼式影像創作。幾乎整部影片都在家中拍攝,鏡頭緩緩地追隨對庭院、云朵、蝴蝶、花與貓的凝望。它悄然訴說著人們如何與“缺席”以及“所愛之人已不在”共處。若順從這種自由流淌的聯想,追憶便會化作甘美的回聲。其中包括父親生前所在工廠的工會會長那場極長而坦率的訪談、前作影像的引用、兩只貓的打斗,以及其他零散的片段。
這是夢嗎?
這是現實嗎?
緩緩地,從語言的背后、從云的陰影中,那些被隱藏的身影——父親、母親、姑媽露西——漸漸浮現。看似散漫,卻從未將觀眾拋在敘事之外。正是在這種松散與回旋之中,真正的敘事力悄然顯現。
特別提及獎
// 城市的故事 L' homme-vertige
法國 / 2024 / 93分鐘
馬拉里·埃盧瓦·佩斯利
![]()
影片簡介:
這部電影在導演的故鄉瓜德羅普島拍攝了五年,瓜德羅普是法國在加勒比海的海外領土,講述了在搖搖欲墜的皮特爾角市空蕩蕩的街道上與居民的相遇。
評語:
影片以加勒比海上法國海外省(前殖民地)的一座離島為舞臺。在這座由無機質的廢墟向近代新型廢墟轉變的、充滿非人性的城市中,被社會割裂、游離在邊緣的個體——他們既是典型的、也是各自獨特的存在——孤獨的靈魂狀態被靜靜、平淡地呈現出來。這一畫面看起來像是與自然脫節、被徹底分離的現代人的象征性姿態(隱喻)。
幾乎一絲不掛的無家可歸者,對著鏡頭熱切地談論鄰人之愛;一位在長期絕望中筋疲力盡、已經放棄吶喊的說唱歌手,呆坐在河邊;在他旁邊,是一位沉默不語、默默凝視一切、帶著不屈姿態四處徘徊的詩人。沒有言語,也沒有表演,兩人只是并肩而坐。在這無聲的同在之中,閃爍著微弱的祈禱之光。
評審團總評
評審團主席指出,成功舉辦一個電影節絕非易事,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以及細膩周全的考量。特別是紀錄片,它不僅要深刻反思我們身處的世界,也要對自身的立場進行審視,講述他人的故事,深入捕捉那些難以言明、復雜難解的困境。那么,我們是否能超越語言的局限,以更精妙的層次感來表達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呢?
我們不能僅停留在表面,而必須把目光投向其背后。在那些模糊不清、尚未被完全剖析,或被我們內心有所逃避和否認的地方,我們必須細致地捕捉并呈現人物的面貌。這是一種巨大的責任和尊重。
評審團認為,電影制作是一項重大的責任和擔當。借此機會,我們衷心感謝所有電影節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是他們讓我們得以踏上這段旅程,去感受廣闊的世界和多元的人生觀,去界定和探索創作者們各自堅守的目標,并努力推動著他們面對電影制作中高難度的挑戰。
紀錄片通過各種富有想象力的方式觸動著觀眾,使我們得以發現社會整體的歷史,以及一個充滿詩意的現實宇宙。我們得以在回憶中、在檔案里,尋覓到那些被隱藏在電影畫面背后的私密故事。然而,制作電影并非只是為了揭示真相,它更是一種追尋,一種對創作初衷和內心渴望的不斷探求。
評審團成員們帶著巨大的熱情,進行了長時間的深入討論。對于評審團的而言,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激動人心的體驗和巨大的喜悅。我們向所有熱情參與的觀眾表示衷心的感謝。我們想對所有與我們一起度過這非凡一周的人們,再次獻上我們最誠摯的謝意!
亞洲千波萬波單元
今年的“亞洲千波萬波”單元匯聚了極具力量的一批作品。其中許多影片都聚焦于移民、故鄉,以及重新連接自身根源的渴望等主題。這些主題正鮮明地反映出當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現實狀況。
東北電化工業獎(鼓勵獎)
//侯硐奇譚 The Tales of the Tale
中國臺灣 / 2025 / 30分鐘
宋承穎 Song Cheng-ying.胡清雅 Hu Chin-ya
![]()
影片簡介:
人死了就變成鬼,鬼被人記住了,就變成神。|
在山上還沒有人的時候,那里有一個住著一群猴子的山洞,所以后來的人們,把這個地方叫作“猴洞”。山頭的另一邊,山神派了一群鬼火,守護著地底下的寶藏,直到寶藏被挖出來,鬼火就消失無蹤了。
本片收錄十幾個侯硐的異事奇聞,橫跨日本殖民時期、戰后經濟發展的礦業時期,以及收坑至今保存礦業文史的現代。
關于導演:
宋承穎
Song Cheng-ying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畢業。畢業制作《你剛才說的是笑話嗎?》入圍2020年桃園電影節臺灣獎競賽。短片作品尚有《拍廢墟的人》。
胡清雅
Hu Chin-ya
畢業于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媒體工作者,長期關注社會變遷、歷史與文化等議題。與宋承穎合導之《窗殺》獲2023年全球華文永續報道獎專業組長片類優等、2024年金穗獎最佳紀錄片。
![]()
攝影:金毛玲
評語:
這也許是一種全新的類型——“恐怖紀錄片”。影片通過對曾在真實炭礦工作過的工人的采訪,追溯了因重大塌方事故而被迫關閉的臺灣最大炭礦的欠薪問題。
那些曾經在礦井里勞作的人并沒有出現在鏡頭中,留存的只是聲音與風景。影片交織著當地流傳的恐怖故事、妖怪傳說,以及那場事故中遇難礦工的靈魂——他們真的能夠得到解脫嗎?真正的恐怖,或許并不在于傳說中的怪談,而是那些礦工所處的殘酷勞動環境本身。
小川紳介獎
// 帕拉賈諾夫,昨晚你做了什么夢?What Did You Dream Last Night, Parajanov?
德國/2024/81分鐘
法拉茲·費沙拉基(Faraz Fesharaki)
![]()
影片簡介:
導演以十年光陰,記錄下與遠在伊朗的父母、以及在維也納的表親之間那些看似日常的在線視頻通話。思念與幽默、苦難的回憶在影像中靜靜交織,編織出一段段無可替代的時光。
評語:
通過導演細膩而嫻熟的敘事技巧,一段尋常家庭的日常對話被轉化為一部溫柔而富有詩意的電影。富有魅力的人物與輕盈細膩的幽默,為這部作品復雜而深邃的主題注入了溫度與光亮。
山形新聞放送獎(鼓勵獎)
//樹搖心動時 When the Trees Sway, the Heart Stirs
韓國/2025/40分鐘
李智允(Lee Jiyoon)
![]()
影片簡介:
在首爾貞陵溪谷,因再開發而開始遷離的居民漸漸散去。鏡頭輕輕落在那些不經意的風景上,穿梭于依然生活在此的人們與曾經在此居住的人們的故事之間,輕盈而流動地捕捉著他們的記憶與情感。
評語:
老居民區即將被重新開發。居民們清楚地知道,再開發之后,他們很可能再也回不來。貸款也不會批下來。已經搬走的老人從不再屬于自己的庭院里走出來,輕輕說道:“南瓜長得很好啊。”又補了一句:“還是住了多年的地方好。”
在沒有任何光明未來的情勢之中,創作者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拍下這即將消失的風景,去和那些再也無法在此相聚的人們聊一聊。或許電影并不能改變眼前的處境,但這一拍,像是一句溫柔的告別。
2025YIDFF市民獎
//書寫哈瓦 Writing Hawa
荷蘭、卡塔爾、阿富汗/2024/85分鐘
吉巴·努里(Najiba Noori)、拉蘇爾·努里(Rasul Noori)
![]()
影片簡介:
原本是關于母親哈瓦的故事——她自幼被迫成婚,歷經40年才學會讀寫,并靠自己的力量開辦了一家小型織物作坊。然而,塔利班政權的復辟,卻無情撕裂了女性的未來。
YIDFF2025獲獎作品名單
![]()
片單編譯自:https://www.yidff.jp/
圖片及部分簡介選自豆瓣,感謝網友上傳
作品評審意見及影展介紹翻譯:曹也傾
編輯:張先聲
![]()
![]()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