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燕比翼 彭婉婷
金秋時節,漫步成縣,“櫻花路”旁櫻桃樹枝繁葉茂,“甸川路”承載著千年歷史記憶,“承華路”訴說著紅色革命故事,“家康巷”滿含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兼具鄉土氣息與文化底蘊的鄉村地名,均源自成縣持續推進的“鄉村著名行動”。
2024年,成縣被確定為省級“鄉村著名行動”示范區,當地將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與“鄉村著名行動”深度結合,讓原本零散、模糊的鄉村地名“活”了過來,一條條鄉村道路從此有了承載鄉愁的標識,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獨特文化名片。
作為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的“千年古縣”,成縣在鄉村發展中面臨著地名管理的新課題。“隨著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全縣通村道路實現全面硬化,各類產業園區、農家樂、網紅打卡點也接連涌現。”成縣民政局副局長王旭亮介紹道,在此背景下,鄉村對精細化地名服務的需求愈發迫切。部分道路長期沒有規范名稱,有些地名存在重復、指向模糊的問題,給村民日常出行、物流快遞配送以及當地旅游發展帶來諸多不便。
2024年,成縣抓住省級“鄉村著名行動”示范區建設的契機,選取6個鄉鎮的35個村率先開展試點,積極探索鄉村地名管理的新路徑。
“咱們村新修的路,能不能用‘碾子路’這個老名字?村里老一輩都這么叫,有感情。”“通往櫻桃園的路叫‘櫻花路’咋樣?既貼合產業,聽著也順口。”各村依托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召開的說事議事會上,村民們圍繞道路命名的討論熱烈非凡。
“以前道路命名基本是政府主導,現在村民能主動提建議、參與討論,最終定下來的名字大家都認可。”陳院鎮馬壩村黨支部書記的話,道出了地名命名模式的轉變。依托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成縣搭建起群眾廣泛參與的平臺,并探索形成“村級擬名、民事商議、鄉級審核、民政復審、專家評審、政府審批、公示公告”的七步命名模式,確保每一個地名都凝聚民意、承載文化。
在“鄉村著名行動”推進過程中,成縣還總結出“七個堅持”命名法,即堅持遵循習俗、沿襲歷史、美好寓意、特色產業、人文景觀、重疊更名、部門比對,讓鄉村道路命名既保留文化根脈,又彰顯時代特色。在尊重歷史沿革方面,紅川鎮沿用古地名“甸川”為道路命名,店村鎮恢復“宜陽路”等歷史名稱,西關村保留“西倉巷”,讓老地名重新煥發生機;在傳承紅色基因上,“承華路”的命名成為弘揚革命文化的載體,讓紅色記憶代代相傳;在寄托美好愿景上,“安康路”“富民路”“福澤路”承載著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彰顯產業特色上,小川鎮西狹村的“櫻花路”與當地櫻桃產業相呼應,紅川鎮的“錦繡路”緊扣酒業發展,實現地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我們始終堅持‘尊重歷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的原則,讓每個地名都有故事、有溫度、有內涵。”成縣民政局副局長王旭亮強調。
規范的鄉村地名,正成為成縣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有了標準路名,快遞能直接送到家門口,再也不用跑幾公里去鎮上取了。”小川鎮西狹村村民王小軍的話語里滿是喜悅。對當地電商企業而言,標準地址同樣解決了大問題,隴小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武強說:“以前客戶問地址,得反復描述周邊地標,現在直接報路名就行,清晰又高效。”旅游業也從中受益,以西狹頌景區為靈感命名的“西狹東路”“西狹西路”,融入五瑞圖文化元素的“黃龍路”“白鹿路”,不僅讓游客導航更便捷,更成為傳播成縣文化的“移動名片”。
如今,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與“鄉村著名行動”的融合,不僅破解了鄉村治理中的實際難題,更點燃了鄉村文化傳承的火種,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截至目前,成縣已完成227條鄉村道路的命名工作,群眾對這些地名的認可度、歸屬感顯著提升。行走在成縣的鄉村道路上,仿佛翻開一本立體的地方志——每一塊路牌都在講述這片土地的過往,每一段行程都成為與歷史文化對話的旅程。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