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黃金周”,“人從眾”模式再度開啟。
9月29日,西安市對外宣布,國慶中秋期間市城區公共自行車免費騎行。
消息一出便引發網友熱議,在交通擁堵的旅游城市免費騎行,既解決了短途出行問題,又節約了行人的時間。
![]()
一石激起千層浪。
有網友表示,公共自行車服務正悄然謝幕,與之相反的是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在路邊、地鐵口比比皆是。
也有網友說,公共自行車免費騎行不香嗎?共享單車太貴了。
事實是,國內不少城市的公共自行車項目已經到了停運的邊緣。
而這背后到底是資本的博弈,還是市場發展的必然?
![]()
公共自行車已從曾經的“香餑餑”走向落寞。
回看2009年,雖然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公共交通的發展已趨向成熟,但仍然無法全面滿足城鄉居民短途出行的需求,而公共自行車服務恰恰契合這一點。
武漢作為全國第一個上線公共自行車服務的城市,建成了超千個站點,在市城區內投入了近10萬輛自行車,因站點多、車輛新且費用低而吸引了百萬市民加入到短途租車行列。
此后,全國半數以上的地級市都紛紛引入了公共自行車項目,為居民出行提供“最后一公里”便捷服務。
![]()
誰能想到,僅短短8年時間公共自行車就從風靡全國到悄然離場。
2017年,武漢正式對外宣布停止該項目的運營。
![]()
之后,國內不少大中城市也相繼宣布停止公共自行車項目。2018年,廣州宣布停止公共自行車運營;2021年,北京的3個城區也逐步停止了公共自行車服務項目。
4000多個網點發展近10年,但仍然沒有躲過關停的命運。
此后的幾年里,內蒙、安徽部分地市也先后宣布拆除公共自行車服務設施。
![]()
當前,在城市交通日趨市場化的今天,出行的選擇更加多元。
而相較于公共自行車的落寞,共享單車在資本加持下,從最初的校園代步工具瘋狂擴張至全國。
摩拜、哈啰、小黃車為爭搶市場燒錢大戰,就像如今外賣市場的火拼,優惠券滿天飛,租車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一番“斗法”之后,哈啰、美團、青桔經過層層考驗,通過“車海戰術”搶占市場。
![]()
回看2017年時的武漢,各大共享單車巨頭紛紛殺入江城,相繼投入70萬輛單車,對于10萬輛公共自行車來說以絕對性優勢勝出。
而這也僅僅只是開始,長期以來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模式才是讓地方管理部門最頭疼的問題。
與其說是共享單車搶占了公共自行車的市場,不如說這是市場競爭模式下,肆意擴張、補貼大戰的必然結果。
![]()
其實,共享單車的攻城掠地,只不過是壓死公共自行車服務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年來,公共自行車的運營一直處于地方管理部門長期補貼的狀況,自行車的維護成本是單車采購成本的兩倍。
僅以寧波為例,公共自行車每個年度的補貼就達5000多萬,僅此一項所帶來的財政壓力就不容小覷。
![]()
武漢作為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的先行者,該項目主要采取廣告位投放以獲取少量的收益,而主體仍以政府補貼、民企經營的模式。
而公共自行車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城市普惠服務項目,1小時內免費騎行的政策在大多數情況下,基本上已滿足市民短途出行的需求。
八成以上的車輛都處于免費使用狀態,民企因虧損無力運營的現象,導致市政部門補貼投入聯合國營企業運營的方式,但后期的維護保養及管理仍然無法保證該服務持續運轉。
![]()
僅僅推行3年,武漢市整體投入就超過3億元。
一般情況下,一輛公共自行車加上鎖車器和站點控制系統,全部成本費用加起來一般在6000元至8000元。
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市普遍存在,以安徽宣城為例,每年公共自行車運營管理一項的投入就達114萬,5年間該項目的總費用達到1200多萬元;煙臺市公共自行車項目僅每年投入的運維及管理費用,就已達到100萬元。
服務一方普惠民眾,但也給管理部門帶來巨大的壓力,而其他問題也接踵而至。
一直以來,公共自行車的一大特色就是固定樁位,定點借還。無論是辦理租借卡還是掃碼騎行都離不開樁位管理。
而相較于共享單車的隨停、隨取、隨用的靈活性來說,自然會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
同時,共享單車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且租用簡便,一部手機即可完成操作。
有數據顯示,僅2015年到2016年,杭州地區公共自行車的使用量,就從1億多人次下降到8000萬人次。
再加上公共自行車大部分處于露天停放的狀態,設備老化及損壞頻率較高,廠家停產又導致缺乏配件而無法及時維修,應用系統處于癱瘓狀態的情況時有發生。
而共享單車無論是在購車成本還是在后期的管理和維護費用上,都遠遠低于公共自行車的投入。
市場競爭狀態下,資本的瘋狂加持必然使得人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共享單車。
![]()
如今,在存量市場狀態下,共享單車的未來也并不是風光無限。
不知從何時起,部分地市的共享單車正悄然漲價。
武漢的青桔和哈啰單車從之前的前15分鐘1.5元,上漲到騎行前10分鐘收費1.5元,后續每騎行15分鐘收費1元。
節假日期間,無論是武漢市的青桔還是哈啰單車均上漲為前10分鐘收費1.8元,后續每騎行15分鐘收費1元;廣州則宣布前15分鐘1.8元,后續每騎行15分鐘1元。
按這個收費標準粗略計算,平均1小時的費用在5元到5.8元之間。而節假日如果騎行1小時,費用則在5.2元到6.2元不等,如果再加上等待紅綠燈的時間,平均每小時騎行費用還將增加。
![]()
在獲得便利的條件下,所付出的費用也在不斷提高,而這也不是共享單車第一次漲價了。
從最早進入市場時的半小時收費0.5元,到現在的1小時平均6元,9年時間上漲6倍。
即便如此,從共享單車所屬各公司對外宣布的財務數據顯示,美團平均每年虧本200億左右,滴滴在該項目上每年虧損22億,哈啰單車平均每年虧損也在20億左右。
資本逐利,在獲得了穩定的市場份額后,要想獲得長遠且持續的發展,費用上漲是必然趨勢。
而普惠政策下的公共自行車服務也并不是一無是處,隨著市場的發展升級轉化運營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
獨特的有樁模式反向解決了停車亂象,比如西安、太原等城市不斷升級改造系統模式,通過實體樁+電子圍欄等技術提高用戶體驗。節假日期間免費騎行等惠民措施,也增加了用戶黏性。
同時,部分城市還調整了站點設置密度,維護調度到位,規范共享單車準入制度,控制共享單車保有量,嚴格共享電動車安全管理,平衡了此消彼長的現象,保證了城市慢行交通的有序運行,讓消費者在出行方面有了更多元的選擇。
![]()
其實,迎合市場發展,不斷“新陳代謝”固然重要,但城市的發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而應該是多元共存、更替升級的運行體系。
當共享單車用資本效率改寫出行規則時,公共自行車在市場沖擊下仍承載了普惠出行的溫度。
公共服務沒有永恒不變的最優解,只有不斷適應市場需求、平衡生活效率,讓每種服務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存在方式,才能展現更加包容、更有溫度的城市出行新生態。
參考資料:
1.中國新聞周刊:《公共自行車謝幕,免費的撐不下去了》
2.澎湃新聞:《公共自行車何以紛紛退場》
3.每日經濟新聞:《從半小時0.5元,到一小時5元!共享單車8年漲4倍,市民稱被“刺”》
4.正解局:《誰殺死了公共自行車?》
作者:紅菱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