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 年正月,杭州城門的寒風裹著雪粒子,砸在年羹堯的黃馬褂上。
他斜靠在城門柱上,手里攥著半塊冷硬的餅,眼神卻像在西北軍帳里看沙盤 —— 明明是最低等的守門官,卻把城門守出了將軍帳的氣勢。
來往百姓躲著走,竊竊私語:“這就是當年平青海的年大將軍?”
年羹堯聽見了,卻沒抬頭。他心里清楚,從雍正把他從西北調走那天起,自己就沒打算活。
一、漢旗貴胄:不是靠雍正才發家的 “官三代”
年羹堯的出身,比很多人想的要硬氣得多。
他是漢人,卻不是普通漢人 —— 祖上在明末被編入漢八旗鑲白旗,到他這代,已是正經的 “旗人”。旗人的身份,讓年家的路比同期漢臣順得多。
祖父年仲隆,順治年間考中進士,官至知州;父親年遐齡,更是做到從二品的湖廣巡撫,管著湖北、湖南的民政軍務。年羹堯是妥妥的 “官三代”,還是頂級的那種。
![]()
22 歲那年,年羹堯沒靠家里關系,自己考中進士。康熙親自點他為庶吉士,跟后來的張廷玉成了同僚。庶吉士是 “儲相” 人選,可見康熙對他的看重。
30 歲時,康熙直接破格提拔他為四川巡撫,從二品 —— 要知道,很多人熬一輩子,都摸不到從二品的門檻。康熙曾在奏折里跟他說:“朕再無疑爾之處,爾亦不必懷疑。” 這話,滿朝文武沒幾個人能得。
更別提他的婚姻 —— 老婆是納蘭性德的女兒,也就是康熙朝權臣納蘭明珠的孫女。納蘭家是滿洲正黃旗的望族,年羹堯娶了她,等于把漢旗與滿洲貴族的關系綁得更緊。
那時候,雍正還只是四阿哥胤禛。年羹堯根本不用巴結對方便,因為他的靠山,是康熙。
二、九子奪嫡:逃不掉的 “包衣” 宿命
年羹堯的人生轉折點,藏在 “包衣” 兩個字里。
清朝的八旗制度里,鑲白旗的部分佐領,隸屬于雍正。年羹堯家正好在這個佐領下,按規矩,他就是雍正的 “包衣”—— 不是奴隸,卻是人身依附于主子的下屬。
主子有令,包衣不能不從。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鬧得兇。雍正要爭皇位,西北的兵權是關鍵 —— 十四阿哥胤禵正帶著大軍在西北,要是他帶兵回來,雍正根本沒勝算。
雍正把目光投向了年羹堯。那時候年羹堯已是川陜總督,管著四川、陜西的兵馬,正好卡住胤禵的糧道和退路。
“你是我的人,就得幫我穩住西北。” 雍正找年羹堯談話時,語氣沒商量。
年羹堯沒的選。他妹妹年氏已經嫁給雍正,成了側福晉;他的家族在鑲白旗,一舉一動都被雍正盯著。他只能答應,成了雍正鉗制胤禵的 “暗器”。
為了讓八爺黨放松警惕,雍正還跟年羹堯演 “苦肉計”。雍正故意在奏折里罵年羹堯 “不懂事”,還讓年羹堯把成年兒子送到北京當人質。八爺黨果然信了,覺得這兩人關系不好。
康熙去世那天,雍正第一時間下旨,讓胤禵回京奔喪。胤禵想抗旨,可年羹堯早把糧道斷了 —— 沒有糧草,大軍動不了。胤禵只能乖乖回京。
雍正能順利登基,年羹堯是頭功。
三、青海大捷:被 “捧殺” 的西北王
1723 年,青海出事了。
蒙古和碩特部酋長羅卜藏丹津叛亂,帶著幾萬人馬攻城略地,還想恢復 “和碩特汗國”。雍正剛登基,根基不穩,要是平不了叛,皇位都坐不穩。
雍正把所有賭注都壓在了年羹堯身上。他任命年羹堯為西北綏遠大將軍,不僅給了他原有的川陜 9 萬 3 千兵馬,還把靖逆將軍富寧安的 8 萬兵也交給他管。
![]()
“全國的財力物力,都供著你。” 雍正給年羹堯的圣旨里,滿是信任,“你只管打,出了問題朕擔著。”
年羹堯沒讓人失望。他到西北后,先穩住陣腳,再派岳鐘琪率精兵突襲叛軍大營。45 天里,叛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羅卜藏丹津穿著女人的衣服才逃掉。
青海平定的消息傳到北京,雍正高興得睡不著覺。他在給年羹堯的奏折批復里,寫了些近乎肉麻的話:“朕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爾之真情朕實鑒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封賞更是破格:晉封一等公,加太子太傅銜,賞穿四團龍服、戴三眼花翎。要知道,四團龍服只有親王才能穿,年羹堯一個漢人將軍,能得這待遇,是清朝開國以來頭一份。
年羹堯回京時,場面更夸張。陜西巡撫范時捷、直隸巡撫李維鈞,都是封疆大吏,卻跪在路邊迎送他。雍正親自到城外接他,可年羹堯直到雍正走到跟前,才慢悠悠下馬。
那時候的年羹堯,真覺得自己是雍正的 “兄弟”。他忘了,君臣終究是君臣。
四、僭越之罪:一步步踩碎雍正的底線
年羹堯的驕傲,開始慢慢膨脹。
在西北時,他把總督府當成了將軍帳。吃飯叫 “進膳”,睡覺叫 “就寢”—— 這些詞,只有皇帝能用。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多大,都得跪著說話,連陜西巡撫范時捷,都被他罵得狗血淋頭。
更讓雍正不滿的是 “年選”。年羹堯推薦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朝廷都得用。他推薦胡期恒做甘肅巡撫,胡期恒連基本的政務都不懂,雍正想換,年羹堯還不樂意:“我說行就行。”
雍正一開始還忍著。他知道年羹堯有功,也想借著年羹堯的威望推行新政。可年羹堯越來越過分,甚至敢挑戰雍正的權威。
有一次,雍正在朝堂上賞給西北將士們綢緞。雍正說:“天熱,你們把甲胄卸了,涼快涼快。” 將士們沒動,眼睛都看向年羹堯。直到年羹堯點頭說 “卸”,將士們才動手。
雍正心里咯噔一下 —— 這軍隊,到底是年羹堯的,還是朕的?
雍正開始提醒年羹堯。他在奏折里寫:“你要收斂些,別太張揚。” 可年羹堯沒當回事,他覺得自己立了大功,這點 “小脾氣” 雍正會包容。
真正的決裂,是孫嘉誠之死。
孫嘉誠是雍正提拔的言官,為人正直,之前還彈劾過隆科多。雍正派他去西北,是讓他幫年羹堯推行 “火耗歸公”—— 這是雍正新政的核心,能幫朝廷整頓財政,減輕百姓負擔。
可年羹堯不配合。他覺得孫嘉誠是雍正派來 “監視” 他的,兩人經常吵架。有一天,年羹堯脾氣上來,直接讓人把孫嘉誠殺了。
消息傳到北京,雍正摔了茶杯。他知道,年羹堯已經不是驕傲,而是要反了。
五、貶謫之路:穿著黃馬褂的 “倔強”
雍正要動手了,卻沒一下子殺年羹堯。
他先是把年羹堯從西北調走,改任杭州將軍。年羹堯不想去,他給雍正寫奏折,找各種理由推脫。可雍正態度堅決:“必須去。”
年羹堯到了杭州,才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他失去了軍權,就像沒了爪牙的老虎。可他不想低頭 —— 他是康熙的紅人,是平青海的大將軍,怎么能像犯人一樣求饒?
雍正沒停手,接著貶:從杭州將軍貶為四品參將,再貶為七品千總,最后貶成最低等的守門官。
有人勸年羹堯:“跟皇上認個錯,或許能活下來。” 年羹堯卻笑了:“我年羹堯,要么站著活,要么躺著死。”
他守門的時候,還穿著那件雍正賞的黃馬褂。杭州百姓路過,都能看見那個穿著龍紋褂子的守門人,眼神里沒有半點落魄。
雍正知道后,更生氣了。他覺得年羹堯這是在 “示威”,是在告訴所有人:“朕對不起他。”
![]()
雍正開始收集年羹堯的 “罪證”。大臣們見風使舵,很快就列出了 92 條罪狀,包括 “大逆不道”“僭越”“貪腐” 等等。每條罪狀,都夠年羹堯死十次。
六、為何沒想活?他比誰都懂雍正
年羹堯其實早就知道自己會死。
他是雍正奪嫡的關鍵人物,知道太多雍正的秘密 —— 比如怎么鉗制胤禵,怎么偽造康熙的遺詔(野史記載,雖無實據,但年羹堯肯定參與了核心謀劃)。
雍正登基后,一直在 “洗白” 自己,想讓人覺得他的皇位來得名正言順。而年羹堯,就是他黑歷史的 “活證據”。只要年羹堯活著,雍正就睡不安穩。
年羹堯也懂雍正的心思。他故意跋扈,故意不低頭,其實是在 “成全” 雍正 —— 讓雍正有理由殺他,還能落個 “懲治奸臣” 的好名聲。
他給雍正寫過最后一封奏折,里面說:“臣今日一萬分知道自己的錯了。” 可他的行動,卻半點沒改。他知道,低頭了也活不了,不如死得有尊嚴。
1726 年正月十三,雍正賜年羹堯自盡。
年羹堯接過圣旨,沒哭沒鬧。他讓人擺了桌酒,喝了三杯,然后從容地自縊身亡。死的時候,他還穿著那件黃馬褂 —— 那是他一生的榮耀,也是他最后的倔強。
七、歷史的回響:皇權下的功臣宿命
年羹堯死后,雍正沒株連他的家人。年遐齡被免官,年希堯后來還做了江寧織造,年氏雖然受了打擊,但還是保持著貴妃的位份。
雍正這么做,或許是對年羹堯還有一絲愧疚。他在年羹堯死后,再也沒提過 “千古君臣知遇” 的話。
后人對年羹堯的評價,一直有爭議。孟森在《清史講義》里說:“年羹堯功高而不知自晦,自取滅亡。” 也有學者認為,年羹堯之死,是皇權與功臣的必然沖突 —— 雍正要鞏固皇權,就必須清除年羹堯這樣的 “權臣”。
但只有年羹堯自己知道,他不是 “自取滅亡”,而是沒想活。
他曾是康熙眼中的 “奇才”,是雍正口中的 “兄弟”,是西北戰場上的 “戰神”。可到最后,他發現自己只是一枚棋子 —— 用完了,就該被丟棄。
杭州城門的雪還在下,那件黃馬褂被風吹得獵獵作響。年羹堯的死,像一聲嘆息,藏在清朝的歷史里,提醒著后來人:在皇權面前,再大的功勞,再深的情誼,都抵不過一句 “朕要你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