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大美界》原創
作者 | 李雪穎
行業政策年年有,今年真的不一樣。
繼8月1日監管的刀砍向醫美流量命根子后,僅隔一周多,監管的鐵拳便伸向了醫美行業的錢袋子。
8月11日,國家稅務總局正式發布《增值稅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第二十八條,以一行簡短的文字為醫美行業劃下分水嶺:“醫療機構不包括美容醫療機構(含美容醫療診所)”。
這意味著,2026年1月1日起,醫美機構將徹底失去增值稅免稅資格,所有服務統一按6%稅率繳稅。
過去十年間,醫美機構憑借《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享受免稅的“灰色紅利”,在這一刻宣告終結。
政策背后的深意,實則是國家為醫美行業摘除“醫療”標簽的首次明確定義。此前財稅〔2016〕36號文件雖規定“醫療服務免稅”,但“醫療美容”是否能籠統地劃在“由疾病導致的醫療行為范疇”始終存在爭議。
新規一刀切下,終結了行業利用政策模糊地帶避稅的歷史。
1
醫美行業的頑疾
醫美行業一直是涉稅違法重災區。
過去,大多醫美機構的老板們對納稅不夠重視,一方面在財務操作上十分不規范,員工薪酬的發放是通過私人轉微信、支付寶或銀行卡;另一方面在企業經營中公私不分,產品銷售、業務回款不走對公賬戶,從而掩蓋資金流水。
舉一個行業普遍操作的實例:在日常經營中,醫美機構通常讓求美者辦理儲值卡,一來能夠以折扣的形式提高求美者購買率和復購率,二來能為機構快速回籠現金流。最后,以儲值卡消費存在不定期的特性,隱匿確認收入,或者不及時確認收入。
而在增值稅方面,行業更是經常打擦邊球。
在醫美領域,機構混業經營、混合銷售較為普遍。因此,免稅醫療服務的進項稅金和應稅醫美服務的進項稅金需要厘清。
實際上,很多醫美機構將所有業務籠統歸類為免稅項目,且未對隱匿收入、混合銷售等行為進行合規處理。
杭州市稅務局的一則處罰(杭稅稽罰﹝2022﹞44號)顯示,該部門舉報中心接到一起舉報,市民王某來信反映某醫療美容機構向其違規提供名為“法式精塑”鼻部手術的服務,未開具增值稅發票,涉嫌侵害消費者權益和偷稅。
隨后,檢查人員進行核查,被舉報醫療美容機構是一家經由衛生部門核定頒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門診機構,無二類手術資質,卻違規向王某提供了在全麻狀態下操作的“法式精塑”鼻部手術服務,并推薦其在術后購買了多種護理產品。經核查確定,該醫美機構已將上述醫美服務收入全部歸集為增值稅免稅項目并向稅務部門申報。
![]()
最后,稅務機關對涉案企業隱匿收入少繳稅款的行為定性為偷稅,并對少繳的企業所得稅147121191.17元處60%罰款,罰款金額合計8827.27萬元。
更宏觀的數據層面,國家稅務總局披露,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全國醫美機構因稅務問題被罰總額達1885.5萬元,占行業違規罰款總額的71%。
因此,監管亟須將行業向合規的道路上引導,并推動其健康發展。
2
利潤沖擊波
新規的出臺,無疑對整個醫美行業帶來巨大的沖擊。畢竟,這一次是直接面向了機構的錢袋子——多納稅,便意味著減利潤。
要知道,與外界普遍印象不同,醫美服務領域長期處在“高毛利、低凈利”的尷尬境地。
以中信建投梳理的數據為例,在醫美機構的總成本中,營銷渠道和銷售費用分別占50%和20%,加上耗材、運營、人工等支出,全部扣除后,醫美機構的凈利率普遍只有1%至10%。
哪怕上市公司也一樣。某頭部醫美公司的財報顯示,其毛利率基本維持在50%左右,但凈利率波動較大,高峰時在16%,而大多年份卻維持在5%以下。
可見,如果單價不變的前提下,6%的增值稅率足以吞噬其全部利潤。
所以,一旦新規落地,機構端勢必會將稅負成本轉嫁到用戶端,以維持利潤。
但問題就出在這:過去幾年,醫美行業為獲客瘋狂打價格戰,低價已經占領求美者們的用戶心智。
基于此,行業恐陷入惡性循環:漲價→客源流失→營收下滑→無力投入技術升級→服務品質下降→用戶滿意度下滑→客源進一步流失。
那能不能把成本大頭——獲客費用壓縮以獲得利潤呢?這在當下,比較難。
“醫美機構早期主要通過傳統媒體投放廣告,獲客成本在2000元以上;后來由于百度競價排名,獲客成本上升到3000元以上;再后來隨著立體化營銷模式的發展,成本進一步上升;現在則演變成了渠道模式,但市場返點高達70%。”老牌美容機構雅美集團董事長肖征剛曾算了這么一筆賬。
在這種情況下,醫美行業進入成本重構的生死時速期。
針對此,《大美界》接下來將密切關注在合規前提下,成功實現成本重構的標桿企業案例,為行業輸出可復制的模式經驗,也歡迎讀者朋友建言獻策。
3
合規者贏得市場
面對行業的深刻轉型,每一個入局者都不能停留在過去的經驗里面。知與行皆要變。
首先,合規是前提,這個成本不能省。
據了解,在金稅四期推動下,一些頭部醫美機構已經加速數字化布局,如使用電子發票系統,實現交易全流程留痕,或通過引入AI,讓算法自動核準套餐收入及對應稅率。
其次,專業人才培養與合規管理成為關鍵。
醫美行業最重要的就是醫生人才。所以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醫生,需要頂尖醫學院校與醫美機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
與此同時,這些醫生人才更要在醫療倫理方面有著堅定立場,確保在提升技術水平的同時,始終堅守道德底線。
最后,要加大用戶教育,扭轉低價認知。
當下,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求美者開始對“醫美是一種醫療行為”建立認知,在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方面呈現出更為審慎的趨勢。
而對機構來講,背后的潛臺詞更為重要:機構要以身作則,向用戶輸出專業醫美認知,同時也要建立完善的“藥械全鏈條溯源機制”和“內部舉報防控機制”,讓用戶感到專業與信任。
幾句文字無法表達上述操作的實際困難度,因為行業里總有黑醫美機構通過各種方式“套路”求美者,形成比正規醫美機構更強的盈利能力。
比如,求美者向機構購買的是進口針劑,而實際打的卻是國產的產品;
又如,求美者需要買的是三針,實際只打了兩針真實的產品。
“這個行業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有些人利欲熏心,把求美者當‘韭菜’,這讓踏踏實實做實事的人和機構受到了巨大沖擊。”在《大美界》與行業的日常交流中,很多人都表示了類似心聲。
從追逐暴利到敬畏專業,從營銷狂歡到醫療本質,一個透明、健康醫美行業新生態,還需行業諸位一起努力。從這點看,無論是監管方,還是從業者,任重道遠。
但我們堅信,醫美行業的未來一定是:
合規者贏得市場,違規者付出代價,求美者重獲尊嚴。最終,實現行業的一起美麗。
這天終將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