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斗智斗勇媽媽群(3)
10月5日 20:00
![]()
云朵媽
我咋覺得娃兒越來越懶了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
小虎媽
![]()
8''
我家那個,從小爺爺奶奶啥都做完了,現在做家務根本喊不動,讓他洗碗換零花錢都不干。
![]()
成成媽
這樣怕是不得行哦,以后上大了咋自己照顧自己,我還是要喊他們自己做點家務。
![]()
云朵媽
哎呀,道理我們都懂。想到現在還小嘛,先搞好學習,以后大點兒了再教……結果現在根本喊不動了。
平時怕耽誤學習
丁點兒家務都不讓娃娃碰
放假想鍛煉鍛煉孩子
道理也講了
“做家務換零花錢”也用了
娃娃就是喊不動
咋辦?
![]()
![]()
![]()
本期嘉賓:成都師上學校校長助理 歸云
![]()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我也是一位初中生媽媽。也常聽到身邊的家長說:“明明什么家務都沒讓孩子做,一天到晚就光搞個學習,結果還學不好。”大有一種沒有辦法的無奈,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個“什么都沒有讓他做”上面。
![]()
我們習慣性帶著孩子用腳步丈量世界,我們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聽萬人言的價值和意義。
但今天我們還應該思考的是:在有詩和遠方的同時不要忘記孩子還有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即生活”,生活本身即具有教育意義。
當父母,也不能太“勤快”
有時候反而是因為我們太勤快
讓孩子不想做家務了
這兩大在孩子的勞動教育上踩的坑
看看你中了幾個?
![]()
![]()
家庭生活的本質就是父母守其位,孩子盡其責。對于孩子而言什么是他該盡的責呢?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標注來界定:這件事該不該他做?這件事他能不能做?或者通過自身努力、尋求幫助可不可以做到。比如假期里清洗自己的書包、整理自己的書桌、清理自己換季的衣物……
![]()
這些都是他應該且可以做到的事,不要越俎代庖,大包大攬,因為父母長期包辦,會剝奪孩子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的機會。
孩子在反復“無需自己動手”的體驗中,會逐漸形成“我無法靠自己完成事情”的認知,最終陷入心理學上“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即明明有能力改變現狀,卻因過往經驗認定“自己做什么都沒用”,從而放棄努力。
所以,家庭之美,在于角色歸位,不錯位、無越界。
![]()
![]()
生活中,相信有很多父母都踩過這個坑,為了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常常把它變成一種獎勵,比如倒一次垃圾獎勵2元,洗一次碗獎勵5元……
這樣的做法,相當于間接告訴孩子他本身是不需要參與家務勞動的,參與了就有額外的獎勵。那孩子就要看看誘餌夠不夠大,獎勵能不能撬動他。
![]()
而其實真相是這樣的嗎?答案肯定不是,家務勞動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他是能夠客觀理解勞動的價值,讓他自覺地參與其中,享受勞動過后帶來的成就感、意義感,比如書桌更整齊找東西更方便,比任何激勵更有深度和價值。
家務勞動,不是獎勵,它就是生活本身。
那么問題來了
既要兼顧休息和學業
又希望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務勞動
可以怎么做?
![]()
一起勞動也是高質量親子陪伴的一個重要途徑。
抽個時間父母和孩子們收納物品、整理家務,分工協作,共話假期生活,期待未來,這本身就是一次親子活動,一場親子溝通,這也是美好生活的具象化表達。
![]()
如果是孩子年齡更小一點的家庭,切忌對孩子“不忍心”。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我們做父母的“斷舍離”的過程。中間或許會有過“不忍心”,但也一定要學會“退出”:
3歲退出孩子的餐桌,讓孩子自己吃飯。
6歲退出孩子的臥室,開始和孩子分床分房睡。
8歲退出孩子的浴室,讓孩子自己洗澡。
10歲退出孩子的書桌,不再陪孩子寫作業。
也許很多朋友想說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但我想說
也許孩子的不愿意就來源于我們的過度參與
請記住孩子進步的方程式是:
![]()
內容轉自 |成都教育發布微信公眾號(有刪減)
聲明:“龍泉驛教育”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于公益傳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認為內容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更正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