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2德 編輯:阿冊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他們不是故意不睡,而是心還沒“關機”。
有沒有發現,你家那個“太敏感”的孩子,越催他睡覺,他越清醒?
晚上十點,爸媽一邊打哈欠一邊崩潰:
“你白天不是累了嗎?怎么還不睡?” 而孩子坐在床上,眼睛亮晶晶,翻著書、擺弄玩具、東摸西摸,好像體內有一根神經線永遠“連著電”。
有的家長以為這是“拖延”“不懂事”;但在心理學里,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高敏感特質(Highly Sensitive Trait)的體現。
研究顯示,約有20%的人天生具有高敏感特質——他們對外界刺激的感知閾值更低,光線、聲音、溫度、氣味、他人的表情甚至房間里的氣氛,都會在他們的大腦中被放大。
換句話說,當普通孩子經歷了一天,可能只是“有點累”;而高敏感的孩子,則像經歷了一場信息轟炸:
老師今天語氣有點重,他會反復回想;
同學午餐時的不耐煩表情,他也記得清清楚楚;
傍晚的路燈閃爍、地鐵的轟鳴聲、晚飯的味道……統統儲存在他的感官記憶里。
于是,當夜幕降臨,父母想讓他“放松睡覺”,他的大腦卻在進行一場復雜的“信息清理”:
白天的片段、感受、緊張、委屈、好奇,全都在腦海中循環播放。
他的身體可能已經疲憊,但心卻還沒有找到“關機鍵”。
很多家長誤以為——“只要他累了自然會睡”。
但對于高敏感孩子來說,他們不是累不著,而是放不下。
而這種放不下,恰恰與“節奏”密切相關。
![]()
來源:pexel
01節奏紊亂:高敏感孩子的失眠真相
從心理學角度看,睡眠并不是簡單的“身體需要”,
而是一種神經系統節律的同步——
當外界刺激減少,大腦才能從“警覺模式”進入“恢復模式”。
但高敏感孩子的系統天生就“調頻過高”:光線太亮,他會瞇眼;聲音太大,他會皺眉;情緒太濃,他會立刻感應到。
這意味著,他們的大腦幾乎一整天都在高功率運轉。
到了晚上,如果沒有一個溫柔的“過渡帶”,讓大腦從感知洪流中慢慢退場,他們就會在床上翻滾、發呆、提問、幻想……一切都比“睡覺”更容易。
更糟糕的是,當父母越焦慮,越催促、責備,孩子的神經系統就越警覺——催促的語氣、責備的表情、氣氛的緊張,在他們體內被“放大成危險信號”,讓身體分泌更多應激激素。
于是,一個簡單的“早點睡”指令,變成了徹夜無眠的“拉鋸戰”。
很多家長來咨詢時說:“他不是不困,他就是不肯睡。”
其實,孩子不是不想睡,而是不敢放松。
在那一刻,他的大腦還沒感到安全。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過度喚醒(Hyperarousal)”,它形容的正是這種狀態:身體累了,但精神仍在防御。
高敏感孩子的晚睡,本質上就是防御性延遲。
他們需要用玩、想、獨處、幻想等方式,來消化白天未被理解、未被釋放的感受。
![]()
來源:pexel
02|父母誤區:當“規律”變成了壓迫
很多家長在養育中最大的誤區,是試圖用外部標準化的規律來矯正高敏感孩子的節奏。
他們會說:
“別人家孩子放學馬上寫作業,你也得這樣。” “晚上9點必須上床,不能拖拉!” “不許發呆、不許磨蹭、快點睡覺!”
這些指令聽起來像是“培養好習慣”,但對于高敏感的孩子來說,卻是在剝奪他們的自我調節權。
高敏感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紀律”,而是更多“過渡”。
他們的節奏不是懶惰、也不是逆反,而是一種對內在能量波動的自然反應。
就像一個音樂家彈琴前需要調音;他們也需要在入睡前,調平自己的情緒頻率。
如果父母一味強調外部標準,比如必須“放學→寫作業→洗澡→睡覺”的流水線節奏,那孩子的內在節律會被強行壓制。
短期看似“聽話”,但長期會產生三種后果:
拖延反彈:孩子越被管越“慢”,用磨蹭表達抗拒;
情緒內化:害怕惹怒父母,不敢表達,出現壓抑或焦慮;
心理性疲憊:白天過度應對,晚上徹底放空,形成晚睡慣性。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家長抱怨——“他白天那么懂事,晚上卻像換了一個人。”
因為那是唯一能自己掌控的時間。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Elaine Aron)指出:
“高敏感者的核心需求是自主與節奏。” 當孩子的自然節奏被尊重,他們反而更能穩定、自律。 相反,過度干預只會讓他們更焦慮、更容易情緒化。
![]()
來源:pexel
03|科學引導:幫助高敏感孩子“慢下來”
要讓高敏感的孩子早睡,不是靠“命令”,而是靠“共振”。
家長可以嘗試以下三種心理學方法:
1. 設計“情緒降溫帶”
睡前1小時,是從白天節奏過渡到夜晚節奏的關鍵時間。
不要突然讓孩子“關燈睡覺”,而是逐步“降溫”:
光線調暗、語速放慢;
放些柔和的音樂;
讓他畫畫、拼積木、或者靜靜發呆。
這些“無目的”的活動,能幫助孩子自然過渡到放松狀態。
2. 尊重“獨處充電”
高敏感孩子的能量恢復靠“安靜獨處”。
如果家長誤以為“陪他多說說話”“多互動”能讓他安心,反而可能讓他更累。
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小角落”:可以是他喜歡的床頭、地毯、閱讀區。
告訴他:“你可以在這里休息一下,不用做任何事。”
這就是在教他學會“自我安撫”。
3. 情緒命名與安全感重建
當孩子說“我不想睡”“我還不困”時,不要馬上反駁,而是幫他識別感受:
“是不是白天的事還在想?” “你是不是覺得現在太安靜了有點不舒服?” 命名情緒,本身就能降低焦慮強度。 同時,家長的語氣要保持穩定、柔和。 因為對于高敏感孩子而言,父母的情緒穩定感,就是他們的“安全燈塔”。
在壹點靈的兒童心理咨詢個案中,我們發現:當家長開始理解孩子的“節奏性需求”后,孩子的晚睡、拖延、情緒不穩等問題都會顯著改善。
心理咨詢師會用“節奏共建”方法——幫家長重新調整家庭節奏、睡前儀式和溝通方式,讓孩子逐漸建立安全的內在時鐘。
如果您想教好孩子,想預約壹點靈頂級的親子咨詢師,可以添加大表姐微信,1v1顧問聯系。
![]()
來源:pexel
節奏,是敏感孩子的安全感。
其實,高敏感的孩子,并不是“難帶”,而是節奏不同
他們的心靈就像一面高頻率的琴弦——你越是粗暴去撥,它越容易失音;但如果你溫柔調弦,它能奏出最細膩動人的旋律。
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總是不肯睡,別急著把這當成“習慣問題”,先問問自己:
——他今天被理解了嗎?
——他有沒有時間消化白天的刺激?
——他在睡前,能感覺到“安全”嗎?
尊重節奏,不等于放任,而是讓孩子在有序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呼吸方式。
真正的早睡,不是被逼出來的乖,而是內心安定后的自然。
當家長學會理解、接納孩子的敏感,他們就會在節奏中找到平衡——在夜色降臨時,悄悄放下心里的防備,對世界輕聲說一句:
“我準備好了,去夢里休息一下。”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