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聲明,宣布對三家全球頂級奢侈品牌——古馳(Gucci)、蔻依(Chloé)與羅意威(Loewe)處以總額1.57億歐元(約合1.82億美元)的罰款,理由是這些品牌在歐洲市場通過設定最低銷售價格、限制折扣區間等方式,干預了零售商的自主定價權,違反了歐盟競爭法。
![]()
這一處罰案,再次揭開了高端時尚產業“價格話語權”的隱秘邏輯:在以稀缺、形象與溢價為核心的奢侈品世界里,品牌的“定價控制”既是商業策略的一部分,也往往是觸碰監管底線的灰色地帶。
![]()
奢侈品牌的定價“潛規則”
歐盟委員會的調查顯示,三大品牌在過去數年中,通過內部指導價格和合同約束,禁止合作零售商自由調整線上與線下售價,要求其遵循“建議零售價”或限定折扣上限,并控制打折期的開放時間。這種做法,實質上讓“獨立零售商”淪為品牌渠道體系中的價格執行者。
![]()
歐委會在聲明中指出,這一行為削弱了市場競爭,使消費者“為同樣的商品支付了更高的價格,且缺乏多樣化的購買選擇”。
“這一決定向整個時尚行業乃至更廣領域發出了強烈信號——歐洲不會容忍此類行為。公平競爭與消費者保護的原則,適用于所有人。”歐盟反壟斷專員特蕾莎·里韋拉(Teresa Ribera)在記者會上說道。
根據處罰結果,古馳母公司開云集團(Kering SA)被罰款1.197億歐元,金額居首;蔻依母公司歷峰集團(Richemont)被罰1970萬歐元;羅意威所屬的路威酩軒集團(LVMH)則被罰1800萬歐元。
三家公司均未否認違規事實,但表示“與歐盟積極合作,案件已通過合作程序得以快速解決”。開云集團在聲明中稱:“相關風險已在2025年上半年財報中充分計提并完全覆蓋。”蔻依方面則強調,公司“對此事高度重視,并以最嚴謹態度應對”。羅意威方面也表示,將“繼續嚴格遵守競爭法運營”。
![]()
奢侈品為何執念于“價格控制”
對于大多數行業而言,價格競爭是市場活力的象征,但對于奢侈品牌來說,“價格穩定”幾乎是品牌價值體系的基石。
“在奢侈品市場,價格不僅僅反映成本和利潤,更是一種象征、一種心理預期。”法國ESCP商學院品牌戰略教授弗雷德里克·戈丹(Frédéric Gaudin)指出,“當價格出現無序波動,品牌的尊貴性與稀缺感也會隨之稀釋。”
正因如此,奢侈品牌往往采取嚴格的分銷體系管理:線上價格須與線下保持一致;代理商不得隨意折扣;清倉活動需經品牌批準。這些規則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品牌形象、維護渠道利潤,但在歐盟法律框架下,卻可能構成“縱向價格壟斷”(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RPM)行為。
事實上,這并非歐盟首次對奢侈品牌的定價策略出手。2018年,奢侈運動品牌彪馬(Puma)與耐克(Nike)均因限制跨境電商銷售被調查;2021年,歐洲對化妝品巨頭嬌蘭(Guerlain)與香奈兒(Chanel)的渠道價格管控提出質疑。歐盟在競爭法中強調,任何限制分銷商自主定價的行為,都可能損害消費者福利。
![]()
![]()
從巴黎到布魯塞爾:監管的壓力與奢侈的矛盾
此案的爆發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歐盟在數字化零售時代強化市場監管的又一體現。
早在2023年4月,歐盟監管機構就突襲搜查了數家時尚企業總部,尋求涉嫌價格操縱與渠道壟斷的證據。據彭博社報道,此次罰款案正是那次“突襲調查”的延續。
對于奢侈品牌而言,這種監管壓力正與行業內部的“高端化焦慮”交織在一起。
過去三年,盡管全球生活成本危機加劇,但奢侈品行業依然保持強勁增長。貝恩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規模已突破4000億歐元,較疫情前增長近四成。然而,這種增長的背后,是品牌通過“限價提價”來強化盈利的策略。
“當中產消費者被擠壓,品牌需要讓頂級客戶群體感到他們購買的東西依舊稀缺、獨一無二。”時尚產業分析師Carla Bianchi評論道,“這讓奢侈品牌更傾向于以‘價格紀律’來維護品牌金字塔的頂端光環。”
換言之,價格不僅是利潤工具,更是品牌身份的護城河。而歐盟此次出手,正是在挑戰這種“光環下的特權邏輯”。
![]()
罰單背后:奢侈品監管的新信號
盡管罰金總額對于這些巨頭而言并非致命打擊——開云集團2024年營收達172億歐元,LVMH更高達847億歐元——但其象征意義卻不容忽視。
歐盟的反壟斷執法正在向更精細、更具象的層面延伸。以往,反壟斷聚焦于科技平臺或能源壟斷,如今則深入至品牌與零售之間的“微觀博弈”。這反映出歐洲監管者對于“隱性壟斷”與“結構性不公平”的敏感度提升。
“這起案件對整個時尚行業而言,是一個警示。”倫敦律師事務所Linklaters競爭法合伙人Katrin Hausmann指出,“歐盟傳遞的信息是:無論品牌多么高端,只要存在限制競爭的行為,就必須承擔相應后果。”
![]()
同時,業界也在反思:在全球供應鏈趨緊、電商渠道擴張、灰色市場橫行的背景下,奢侈品牌是否還能維持傳統的“絕對定價模式”?還是必須在合規與稀缺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從布魯塞爾的角度來看,維護市場公平是制度正義;但從巴黎的角度看,控制價格是品牌生存的理性策略。兩者的沖突,恰恰揭示了當代奢侈品商業邏輯的悖論——奢侈品依賴“人為稀缺”,而監管則要求“市場透明”。
正如業內評論所言:“奢侈的本質,是用價格筑起心理的圍墻。而歐盟此次行動,正是在敲打那堵墻的邊界。”
短期來看,這場罰單不會撼動古馳、蔻依或羅意威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但長期而言,它將迫使奢侈品牌重新審視全球合規體系與分銷結構。
在消費趨于理性、監管趨于嚴苛的歐洲市場,品牌需要的不僅是“高定美學”,更是“法治美學”——懂得在規則之內重塑稀缺。
從1.57億歐元的罰單,到背后隱含的市場結構變遷,這不僅是一場關于價格的博弈,更是一場關于權力、稀缺與信任的較量。
奢侈品曾以“定價權”掌控欲望,如今,卻必須在法律與市場的交界處,重新定義何為“真正的價值”。
本文首發于現代廣告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原創內容轉載開白可直接在文后留言
或添加新媒體主編微信:aegean1313
請備注來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