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里,住著兩個“我”。
一個是真實的我,一個是真實的我所虛構出來的“我”。
如果這個真實的我,被那個虛構的“我”控制、奴役。
那么,你的人生便會陷入混亂之中。
就像《莊子·秋水》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河伯初見大海,方知自己曾經的見識多么可笑,于是“望洋向若而嘆”。
一個人真正的愚蠢,不是無知本身,而是以無知為榮,深陷其中卻不自知。
然后不知不覺之中,養成了一種無形又無知的優越感。
但是這種虛妄的優越感,終將成為人生最昂貴的賬單。
![]()
無知不是錯,傲慢才是
人非生而知之,無知本是常態。
可悲的是,有人愣是把無知當作勛章,將無知進行到底。
戰國時期,楚懷王聽信張儀“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許諾,斷然與齊國絕交。
謀士陳軫極力勸諫說:“張儀反復無常,此言不可信。”
但是懷王卻相當不屑:“寡人豈不如你一介書生?”
結果只得到六里之地,既失盟友,又成天下笑柄。
其實,一個人的無知,本質上就是沒有敬畏心,沒有進取心。
然后,無知的想法和思維一旦堆積起來,整個人都會開始變得傲慢起來了。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承認無知,需要勇氣,但這也恰恰是智慧的開端。
倒是那些固守無知的人,才是愚蠢的極致。
認知的牢籠,往往是自己打造的
人最可悲的,是困在自己編織的認知牢籠里,可偏偏自己還在那里沾沾自喜。
清代閉關鎖國時期,西方使者獻上地球儀,演示地球其實是圓的真相。
大臣們看到,皆嗤之以鼻:“中國居天下之中,若為圓球,側立之人豈不墜落?”
于是他們將地球儀束之高閣,繼續相信“天圓地方”。
直到列強的炮艦轟開國門,才被迫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達爾文說:“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一個人可憐的地方在于,明明在真相面前,卻不肯承認。
于是,越來越以為別人都在瞎扯,唯有自己在堅信真理。
最終,在認知的牢籠里,不斷地自我強化“認知壁壘”,直到誰也推翻不了自己。
可事實的真相卻是,那些越是狹隘的認知,越容易產生毫無根據的優越感。
為無知買單的代價,往往超乎想象
歷史無數次證明,為無知買單的代價其實是慘重的。
實際上,一個人最大的吃虧,就是為自己的無知買單。
而且還從中滋養出來了一種最為無能的優越感,導致自己從此變得更為被動、頹靡。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大臣們還在爭論“蠻夷不足為懼”,認為大宋天威足以震懾四方。
但他們根本不知道騎兵的威力,不了解火器的進展。
結果“靖康之恥”上演,兩位皇帝被俘,北宋滅亡,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慘痛代價。
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
任何時候,多學一點知識,多拓寬一下視野,多提高一次認知。
這樣,都能讓自己在生活里邂逅更多的可能。
人一旦拒絕新知、固守舊識,自己也終將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放下無知的優越感,不是認輸,而是智慧的開始。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保持空杯心態,持續學習,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態度。
畢竟,為無知優越感買單的代價,我們誰都付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