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人們對健康的認知是“健康=不生病”“養生=保溫杯泡枸杞”;如今,當代人的“健康生活”不僅花樣翻新,還多元混搭——
他們喝中式養生水、跳“中式帕梅拉”;下班去健身房擼鐵、周末去理療館推拿艾灸;吃飯要吃“低GI食物”,運動要戴智能手表、手環……
《DT商業觀察》發現,有一定消費能力、對健康品質生活有追求的新中產,是目前“新式”健康生活的主力軍和探索者。
我們很好奇,都說健康是大趨勢,新中產對“健康生活”的定義到底是什么?會因此產生哪些行為趨勢?
為了更好探究這些問題,《DT商業觀察》聯合友邦保險發起“2025新中產健康生活調研”,定向邀請1200位新中產做調研。結合不同機構的定義,我們將“新中產”定義為居住在三線及以上城市、個人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80、85、90及95后。
根據調研問卷,總結出一份《2025新中產健康生活趨勢報告》,總共有6大趨勢,發現如下。
趨勢一:新中產關注健康的5個維度,超8成人重視財富健康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組織法》的序言中提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首次將健康從單一的 “無疾病” 狀態,擴展到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的綜合平衡。
2025年,人們對健康的定義變得更豐富了。調研顯示,新中產認為健康主要包含5個維度,分別是:身體、心理、環境、關系和財富健康。
其中,身體和心理健康最為重要,超過95%的新中產都選擇了“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環境和財富健康其次,分別有85.4%和83.9%的新中產人認為“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
畢竟,在現代社會中,環境和人們的起居、通勤息息相關,而財富則是保障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
具體來說,“健康生活”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我們通過在問卷中設置填空題,邀請新中產們描繪理想的健康生活,得到了五花八門的答案。
有人認為,健康生活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一種“平衡”:
對于我個人而言,健康的定義是指我的生活狀態或者是收支狀態屬于一個完全平衡的狀態。我早上可以按時吃早餐,中午累了可以休息,晚上可以睡一個好覺,然后自己想買認為值得買的東西。——廣東深圳,95后,女
有人認為健康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
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有足夠抵抗各種風險的儲蓄金,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山東濟南,80后,男
還有人認為,健康是對生活有“掌控感”和“小期待”:
對生活有掌控感,在大多數時候,能感覺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擁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而非完全被外界推著走。——上海,95后,男 情緒穩定不內耗,遇到煩心事能快速調整,對生活有小期待,比如期待一頓飯、一次散步,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能平和應對壓力。——湖北武漢,90后,女
健康定義的多元化,也逐漸成為行業和品牌的“新共識”。一些前沿企業已經在品牌理念、產品上做出調整。
去年,友邦保險推出了全新品牌倡議“健康新‘享’法”(Rethink Healthy),旨在跳出對健康的刻板印象和狹隘描述,呼吁人們對健康作出新定義、活得更健康。
既然健康的內涵如此豐富,具體來說,人們是在意健康的哪些細分維度呢?
趨勢二:“睡得好”最重要,一半新中產開始“智能養生”
在各項身體健康維度中,83.9% 的新中產選擇了“睡眠質量好”,位居TOP1。
對睡眠的重視,和當下越來越普遍的 “睡眠困擾”有關 ——今年3月,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約為48.5%,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其中約1.5億人需積極干預。
有人在結束一天工作后,還要間歇性回復工作消息、思考項目進度;有人白天靠冰美式撐著趕方案,晚上卻翻來覆去數羊到凌晨;還有人睡眠質量很差,一點小動靜就會在半夜醒來……
在日常生活中,“吃”和“動”是新中產們健康管理的“基操”:運動健身、營養補充和針對性飲食的占比都超過了6成。還有56%的新中產會主動體檢,尤其是80后、85后,選擇主動體檢的占比明顯高于95后。
此外,“智能養生”的風潮也在新中產當中興起。調研顯示,52.4%的新中產會使用智能手表、手環等工具來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態,比如運動時的心率、飯后的血糖、深度睡眠的時間……
對于他們來說,身體健康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一組組可以被量化的數據。
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中產的“健康管理”正在前置化,從“治病”轉變為“治未病”。
趨勢三:95后靠“興趣”回血,80后去“戶外野”療愈精神
現在的新中產,也是無比重視精神健康的一代人,在社交網絡上,他們喜歡“發瘋”“搞抽象”,本質上是一種情緒的釋放。
調研顯示,不管對于哪個年齡階段的新中產來說,“情緒穩定、會主動調節情緒”都是最重要的維度。而運動是他們普遍認可的、釋放壓力的方式。
當然,人生階段不同、成長環境的差異,導致不同年齡新中產對精神健康的側重層面、療愈方式不同。
相對來說,年輕的95后、90后,看重“目標感”和“保持好奇心”的比例更高;而80后,看重“能應對一定程度的壓力”的比例最高。
![]()
不同年齡段的新中產,療愈自我的方式也不一樣。
與90后、95后相比,80后和85后更傾向于從“戶外”和“附近”中尋求精神放松。這種放松可以是一場遠足,走向山野湖海,在自然中放空自我;也可以是一次散步,在家門口的公園里走走,逛逛菜市場,在熟悉的環境中找回內心的寧靜。
95后更能從興趣愛好中“回血”,比如從盲盒中收獲驚喜、為棉花娃娃親手制作“娃衣”……
這些看似日常的選擇,都折射出當代新中產對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他們不再將心理健康局限于傳統定義,而是賦予其更豐富的內涵——愉悅、解壓、治愈、認同等等。
![]()
趨勢四:健康關系中,未婚人士要邊界感,已婚人士要責任感
在對健康的定義中,有78.9%的新中產認為“健康的關系”很重要或非常重要。
一段健康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
根據調研,新中產定義健康關系的TOP3關鍵詞分別是:尊重(65%)、信任(62.7%)和理解(62.7%),而選擇“互惠”“依賴”的占比較少。這反映出,在當代關系中,精神層面的契合比功利性考量更受重視。
我們還將這一問題和婚育狀況做了交叉分析,結果發現,不同人生階段,新中產對健康關系的理解也存在差異。
未婚未育群體把“理解”排在第一,更看重關系中的“邊界感”。在人際關系中,年輕人習慣用“已讀亂回”來應對越界的私聊,即便是在親密關系中,“擁有個人空間”也是和伴侶相處時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已婚已育群體則更看重“尊重”與“信任”,并更加注重關系中的“責任感”,這可能是源于家庭角色發生了變化。
![]()
趨勢五:相比穩健增長,新中產更看重財富和消費觀的“匹配”
在新中產的觀念里,財富健康不完全等于存款多、收入高。
54.9%的新中產認同觀點:財富健康應該是收入、存款和個人消費觀、價值觀“匹配”。這比選擇收入增長、存款到達某個具體數字、有被動收入的比例都要高。
在錢和觀念“匹配”的前提下,抗風險能力也很重要。具體體現在:
要擁有充足的應急儲備金(53.5%)、具備基礎財務知識,能識別風險(40%)和資產配置多元,分散風險(35.8%)。
正是出于這樣的理念,在最近兩年流行的新型財富管理方式中,保險是新中產最想嘗試的。
與此同時,49.5%的新中產還想嘗試購買“新三金”: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和黃金基金,用“組合拳”的方式,分散風險。
這些選擇背后,其實是新中產財富觀念的轉變:大家不再僅僅追求冰冷的銀行卡數字,而是希望在不確定的時代里,努力構建一個能同時抵御健康風險和財富風險的“安全感賬戶”。
趨勢六:新中產踐行環境健康的方式,“隨手大小綠”
環境也是“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有接近9成的新中產認為環境健康對個人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或“比較大”。
在踐行環境健康方面,新中產傾向于融入日常生活。不一定要去沙漠植樹、雨林防護,或者參加綠色公益,而是更多在日常細節里做一些努力,如果套用網絡流行語來說,新中產的綠色行為,更像是“隨手大小綠”。
比如,他們會在購物時自備帆布袋、選擇公共交通或騎行、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隨手關燈節水,甚至是在點外賣時選擇“無需餐具”。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讓環保從口號落地為自然的生活習慣。
此外,超過4成的新中產會主動購買空氣凈化器、凈水器,讓自己和家人處于更健康的居住環境中。
對于新中產來說,環境保護、環境改善不遙遠,它就在每一次日常選擇中。
到底什么是健康的生活?
現如今,這個問題已經沒有“唯一答案”了。正如調研結果,人們眼中的健康是多維度、多元的,也是和人生階段、狀態相關的。每個人的心中,健康都有不一樣的定義。
這和友邦的全新品牌倡議“Rethink Healthy”不謀而合,友邦呼吁人們重新思考健康的定義,本質上,也是鼓勵人們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生活的意義。
有人覺得“能積極應對生活”,就是“最大的健康”,有人覺得月薪5000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其實,只要對自己的身體、精神、財務、或者周邊的環境,多一點小的關照,做出一點小的改變,我們也就距離“健康”更近了一步。
健康很重要,但健康并不遙遠。
附錄:
作者/ 張晨陽@a18811650028
編輯 /鄭曉慧@mersailles
設計 / 戚桐琿
運營 / 蘇洪銳
企劃 / 潘志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