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特朗普對華態度突然“掉頭”,背后其實是美國國內局勢全面吃緊的結果。表面上看,是從加關稅放狠話,到財政部長、副總統、特朗普本人輪番出來“說軟話”,姿態變得溫和;但實際上,這一轉變并不是主動求和,而是被內部危機逼出來的策略性收縮。
首先,政府“停擺”已經讓美國經濟出現連鎖反應。自10月1日起,美國聯邦政府因撥款法案卡在國會而無法正常運作,進入停擺狀態。財政部長貝森特不得不承認,這已經對美國經濟造成實質沖擊。
![]()
軍費優先,其他部門的撥款被壓縮,大批公務員停薪或休假;經濟數據無法按時發布,市場缺乏“晴雨表”,恐慌情緒加劇;農民補貼中斷,讓特朗普的重要支持群體陷入困境。貿易戰讓農產品難以出口,中國市場的大豆訂單斷掉,農民們早已日子艱難,如今補助一停,等于直接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對特朗普而言,這些農民是他在中西部的“鐵票倉”,一旦經濟困境持續,這部分選民的信心可能動搖。
![]()
其次,政府停擺帶來的影響不止經濟面,還波及民生與企業運營。國家公園關閉導致旅游業停擺,酒店、餐飲、零售連鎖反應;企業的政府審批流程停滯,藥品審查延誤,新藥上市被迫擱置。這些具體問題讓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上升。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美國人認為兩黨都應為停擺負責,特朗普出訪中東更被批評為“不務正業”,導致其支持率明顯下滑。國內政治的撕裂,讓政府連基本運轉都難以保障,美國的政治體制問題暴露無遺。
第三,在經濟和政治壓力疊加的背景下,美國對華強硬策略難以持續。貿易代表格里爾首先改口,表示希望與中國維持平衡的貿易關系;副總統萬斯緊接著稱特朗普“珍視”與中國的友好關系;特朗普本人則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美國“希望幫助中國,而非傷害中國”。這一連串“示好”并不是態度轉變的結果,而是為了緩解國內壓力,尋找談判臺階的權宜之計。此前特朗普威脅加征關稅,意圖迫使中方讓步,但結果是美國內部先出了問題,經濟承壓、政治癱瘓、民意滑坡,迫使特朗普調整對華姿態。
![]()
而中方在這一過程中保持冷靜,明確回應美國的威脅與反制措施皆屬被迫,同時重申“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的立場。商務部在回應美方關稅威脅時表示,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頻繁出臺限制措施,破壞了既有經貿成果,中方的反制是必要回應。中方的態度既不退讓,也不激化,顯示出穩定的戰略定力。
從實力層面看,中國具備這種冷靜應對的底氣。制造業韌性強,出口市場多元化,在農產品進口方面早已調整供應鏈,不再依賴美國;外匯儲備穩定,為外部沖擊提供緩沖。而美國此時面臨的是三重壓力疊加:政治撕裂導致政府停擺,經濟停滯加劇內部矛盾,對外貿易摩擦又反噬自身產業。特朗普根本無力在這種局面下繼續發動全面的關稅戰。對華“求和”,本質上是緩解自身困境的被迫選擇,而非真正的政策轉向。
![]()
未來,美方是否會繼續保持這種“軟化”姿態,取決于其內部危機的解決情況。如果政府停擺得不到化解,經濟恢復無望,特朗普可能會進一步調整對華談判策略,為2026年中期選舉留出政治空間。但如果內部僵局緩解,不排除其再次轉向強硬,試圖在對華議題上制造政治聲勢。
總的來說,特朗普從放狠話到“求和”的180度轉彎,并非一時興起,而是美國國內困局的直接反映。面對這種局面,中方保持冷靜和底線,既不給美方以極限施壓的機會,也不輕易讓步,是當前最穩妥的戰略選擇。合作需要誠意,而不是出于國內政治需要的臨時姿態。對美國而言,若不先解決自身的財政和政治亂局,對華施壓不僅難以奏效,反而可能繼續傷及本國經濟與社會的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