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經過連續七年的各種扯皮,臺灣地區海軍的第一艘“純自主設計建造”(劃重點,后面要考)的主力作戰艦只“輕型飛彈巡防艦防空原型艦”終于在高雄的中信船廠開始切割第一塊鋼板。時任臺灣領導人的“霧島菜菜子”率領一眾軍政高官來到現場,眾人一口一個“只準成功不許失敗(不成功就成仁)”,熱鬧完之后就沒有之后了,至少目前沒看到太明顯的動靜……
![]()
中信船廠開始切割第一塊“輕型飛彈巡防艦防空原型艦”的鋼板
早在2016年前后,已然不大可能再買到軍艦成品的臺灣地區海軍(臺方已經多次向美國求購新型戰艦的意圖,但即使他們愿意拿錢出來,得到的仍是美軍“不予出售”的答復,因為美國當時可以出售的退役驅逐艦和護衛艦已經沒有了)就開始規劃代號“震海計劃”的“下一代飛彈巡防艦(也就是導彈護衛艦,之后也以導彈護衛艦稱呼)”的設計建造工作。
最初的方案是建造一艘4500噸級的中型導彈護衛艦,這樣就可以為其裝備相控陣雷達和32單元的垂直發射系統。某種程度上說,那就是當年臺灣地區打算在最初規劃卻胎死腹中的5000噸級“田單”級護衛艦上想做而沒做成的事情,到了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再想了一遍的結果。
![]()
“震海計劃”4500噸級的中型導彈護衛艦模型
![]()
胎死腹中的5000噸級“田單”級護衛艦
但顯而易見的是,臺灣地區這個時候的造船工業是沒辦法在4500噸級導彈護衛艦方面取得突破的(臺灣地區曾經因為建造“成功”級護衛艦而聚集起來的一支艦艇設計隊伍此時已經不復存在),于是拖拖拉拉地熬到2022年,臺灣地區當局終于宣布“震海計劃”——死了。
當然,“震海計劃”不能死了就死了,死也不能白死,批下來的新臺幣還得用,畢竟各路“蔡專員”和“賴專員”都等著這筆錢給自家老婆買首飾、給自家“小秘”買包包以及給自家的娃付私立學校的學費呢。
于是,原本用來建造首艘4500噸級導彈護衛艦的錢被一分為二,用來建造2000噸級的“輕型護衛艦防空原型艦”和“輕型護衛艦反潛原型艦”各一艘,這樣就能把錢用掉,把各路“蔡專員”和“賴專員”的腰包裝滿,興許還能再加一點,這樣大家都開心……
到了2023年6月,臺灣地區海軍方面官宣,“輕型護衛艦原型艦”的尺寸要放大,滿載排水量要達到2500噸級,不久之后又與船廠方面進行進一步討論后決定把全長加到120米,滿載排水量增加到3000噸。
此時,“美國爸爸”家的“史密斯專員”不失時機地來湊熱鬧了,鑒于臺灣地區自己無法設計作戰艦艇的窘境,美國吉布斯-考克斯公司一拍胸脯:“這活我行啊!”
于是,雙方一拍即合,臺灣地區海軍很快就宣布和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合作設計“輕型護衛艦防空原型艦”。結果,在吉布斯-考克斯公司設計團隊的精心設計下,“輕型護衛艦原型艦”的最終外觀將類似美國“鴿”了又“鴿”的“星座”級護衛艦的縮小版。
![]()
“星座”級護衛艦想象圖
![]()
“星座”級護衛艦模型
而臺灣地區海軍高層則宣稱“輕型護衛艦防空原型艦”和“輕型護衛艦反潛原型艦”都將攜帶八枚“雄風”3反艦導彈,防空型還將配備“華陽”垂直發射系統用以發射“海劍”艦空導彈。
至此,臺灣地區建造的“輕型護衛艦原型艦”有了一個大致可以勾勒出來的樣子。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國防部對臺灣地區執意開建“輕型護衛艦原型艦”并不支持,因為五角大樓擔心這種升級方案會引發大陸方面的激烈反應,甚至導致“不可預測的后果”發生;另一個原因就多少有點上不了臺面了:五角大樓的“史密斯專員”們不希望臺灣方面將費用花到任何“離岸防御”的用途上,要求其專注采購美國陸地導彈和防空、反裝甲武器,因為這些玩意兒利潤更高,也更方便“史密斯專員”們“進步”。
在切割鋼板儀式現場,臺灣方面還展示了一張由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霧島菜菜子”親筆簽名的3D效果圖,于是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輕型護衛艦防空原型艦”的外觀效果。
![]()
有“霧島菜菜子”親筆簽名的“輕型護衛艦防空原型艦”3D效果圖
![]()
臺灣《軍事家》雜志上披露的“輕型護衛艦防空原型艦”二視圖
從效果圖中可以看到“輕型護衛艦原型艦”是一艘長得非常奇怪的軍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為一艘排水量最多也就3000噸級的護衛艦,它竟然采用了前后雙煙囪的布局,而且兩個煙囪都很小。很難想象動力包是怎么打的,由于吉布斯-考克斯公司的“史密斯專員”很可能還參與了直到開工了還沒完成設計定型的“星座”級護衛艦的設計,所以很可能“輕型護衛艦防空原型艦”也是這么一個都沒設計利索的玩意,也許沒準說不定大概動力包想得很“高大上”,試圖采用柴油/燃氣輪機/電動機一體化推進,用一臺燃氣輪機和兩臺柴油機帶動發電機組推進,類似的動力設計在西方國家最近推出的護衛艦上很是“流行”,但實際效果到底怎么樣卻經常是一言難盡。
![]()
“輕型護衛艦反潛原型艦”效果圖
在艦載武器方面,相比于“成功”級和“康定”級的堆砌(這倆貨執著的要裝40毫米“博福斯”人操副炮),“輕型護衛艦原型艦”的艦炮配置倒是非常簡潔,就是一座套著隱形炮殼的“奧托-梅萊拉”76毫米主炮,不過反艦導彈要堆砌八座雙聯裝“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相比原設計翻了個倍,共16枚),由此帶來的高重心不知道要如何解決。
![]()
“成功”級護衛艦
此外,“輕型護衛艦原型艦防空型”還裝備有八單元的“華陽”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海劍”艦空導彈,另外還有一組十六單元的“海捷羚”近防系統。“反潛型”則沒有垂直發射系統,只有一組十六單元“海捷羚”近防系統。
![]()
當然,以臺灣地區當局的尿性,如果“華陽”系統最后搞不出來,那么“防空型”直接變“反潛型”也不是沒有可能。
其實無論是“輕型護衛艦防空型”還是“輕型護衛艦反潛型”,其防空和反潛能力都是不折不扣的“半吊子”,“海劍”艦空導彈那40公里左右的射程非常“高不成低不就”,作為區域防空導彈則射程太近,用作末端點防御的話則射程又太遠。
類似級別(性能還要好一截)的ESSM艦空導彈在北約聯軍的“繁榮衛士”行動中面對也門胡賽武裝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和自殺攻擊無人機都沒起到多少作用,只能完全依靠“標準”6區域艦空導彈和“海拉姆”末端防御導彈。
而只有輕型反潛魚雷和中型反潛直升機的“輕型護衛艦反潛型”的反潛能力也同樣拉胯,相比好歹配備“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這玩意兒橫豎都比魚雷好用)的“濟陽”級,所謂“反潛型”其實無限接近于一艘可以攜帶反艦導彈的巡邏艦(OPV)。
2024年11月4日上午,“輕型護衛艦原型艦”防空型在高雄旗津中信造船廠舉行安放龍骨儀式,意味著在切割第一塊鋼板后整整一年,“輕型護衛艦原型艦”終于開始了實質性的建造,現場“高官云集”,新任臺灣領導人“賴缺德”在講話中還得意地聲稱“輕型護衛艦原型艦”反潛型也已經在2024年年初在高雄旗津中信造船廠切割下第一塊鋼板,正式“開工”,預計2026年下水。
![]()
中信船廠“輕型護衛艦原型艦”反潛型的開工典禮
![]()
![]()
![]()
上三圖:出席“輕型護衛艦原型艦”反潛型開工典禮的臺軍政高官
![]()
安放龍骨的“輕型護衛艦原型艦”反潛型
毫無疑問,“輕型護衛艦原型艦”項目足以讓“史密斯專員”、“蔡專員”和“賴專員”們愉快的撈上一筆,但究竟能不能如之前宣稱的那樣在2026年下水,或者有沒有最終完工的可能,那就不好說咯……
敢問這玩意何時能建成?
別問,問就是偉大的哈耶克的大手在撩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