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那么兩類人:一類是“不服老”的,覺得自己頭腦清晰、腿腳靈活,和年輕時沒啥兩樣;另一類是“天天喊老了”的,今天腰酸,明天背疼,后天心臟不舒服......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你是屬于哪一種?
其實,這兩種狀態背后,不僅僅是心理作用,更是每個人體內各個器官的“生物學年齡”在以不同的速度老去。
最近,一項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重磅研究,通過對近4.5萬人的血液蛋白質進行分析,首次實現了通過血液檢測評估11個器官的衰老狀態,并且他們發現:大腦和免疫系統的“年輕程度”,竟然是預測你是否長壽的關鍵!
比如,“年輕的大腦”對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作用,甚至堪比攜帶兩個APOE2保護基因!
是不是突然覺得,“不服老”可能真的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一種科學?
![]()
01
為什么要做這個研究?
衰老是所有生物無法逃避的過程,但不同器官的衰老速度并不一致。有的人肝臟還年輕,大腦卻已提前衰老;有的人心臟還在“蹦迪”,腎臟卻早已“退休”。
如何準確、無創地評估不同器官的生物學年齡,一直是抗衰老領域的核心難題。
本研究旨在利用血漿蛋白質組學技術,通過血液中器官特異性蛋白質的水平,構建機器學習模型,預測11個器官的生物學年齡,并探究其與未來疾病發生、死亡風險之間的關系。
02
研究對象與流程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中44,498名40–70歲志愿者的血漿樣本,檢測了約2,916種蛋白質。并且,通過以下步驟構建了“器官年齡模型”:
1. 識別器官特異性蛋白質:利用GTEx數據庫中的組織RNA表達數據,篩選出在某一器官中表達量至少高于其他器官4倍的蛋白質(如神經絲輕鏈NEFL來自大腦)。
2. 訓練年齡預測模型:使用LASSO回歸模型,基于這些蛋白質的水平預測個體的實際年齡。
3. 計算“年齡差距”:預測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值,經標準化后得到“z-scored年齡差距”,正值表示器官“老化”,負值表示“年輕”。
此外,他們還建立了“全身性衰老模型”(使用非器官特異性蛋白質)和“常規衰老模型”(使用所有蛋白質)作為對比。
![]()
△ 基于血漿的生物器官年齡模型
03
器官年齡差距具有獨立性和穩定性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器官的生物年齡彼此之間相關性很低(平均r=0.21),即每個器官確實是“各老各的”。
例如,一個人的心臟可能已經明顯老化,而腎臟卻仍保持相對年輕的狀態。
基于這種器官衰老的異質性,研究團隊進一步將人群區分為“極端老化者”與“多器官老化者”等類別。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參與者被歸類為“多器官老化者”,這類人群在后續追蹤中顯示出顯著更高的患病和死亡風險。
這一發現首次在系統層面揭示:器官間衰老的不同步性,與其對健康結果的深遠影響密切相關。
除了評估器官年齡,研究團隊還進一步探討了這些指標預測未來疾病發生的潛力,結果非常引人注目。
如下圖所示,通過對參與者2至17年的健康記錄進行分析,他們發現:器官的生物年齡與多種慢性病的發病率高度相關。
具體來說,大腦老化每增加一個標準差,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就提高約1.8倍;若大腦處于“極端老化”狀態,該風險更升至3.1倍,其效應相當于攜帶一個APOE4高風險等位基因。
相反,大腦若為“極端年輕”,患病風險則大幅降低74%,保護作用堪比攜帶兩個APOE2保護性基因。
![]()
△ 器官年齡預估疾病發生
04
大腦和免疫系統狀態是健康、長壽的關鍵
除此之外,數據還顯示,多器官同時老化會顯著推高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而若多個器官——尤其是大腦、免疫系統和腸道,保持年輕狀態,則能有效降低如糖尿病、慢性腎病和骨關節炎等的發病概率!
并且,分析結果證實:生活方式會在分子層面留下深刻的“衰老印記”。
不良習慣如吸煙、飲酒、缺乏運動、頻繁攝入加工食品或睡眠不足,都與多個器官的加速老化顯著相關。相反,高教育水平、定期鍛煉、多攝入富含脂肪的魚類和新鮮蔬果的人群,其器官往往更顯“年輕”。
甚至一些常用藥物和補充劑——如布洛芬、維生素C、魚肝油和復合維生素,也被發現與大腦、腎臟或胰腺的年輕狀態有關。
這一切表明,日常選擇真的會實實在在地影響我們的生理年齡。
更值得注意的是,身體中“老化器官”的數量與死亡風險呈明顯正相關。哪怕僅一個器官顯著衰老,死亡風險也會增加一至三倍;若多個器官同步老化,風險更是呈階梯式上升。
不過研究也指出,并非所有“年輕器官”都能帶來生存優勢——只有大腦或免疫系統保持年輕狀態,才顯著與低死亡風險相關。如果兩者都保持年輕,個體的生存優勢會更加明顯!
換句話說,大腦和免疫系統很可能是人體整體健康狀態的核心代表,它們的活力,才是真正的“長壽底色”!
05
小結
總之,這項研究不僅在科學層面有突破性意義,更為現實生活帶來諸多啟發。
它為“個體化抗衰老”提供了可量化、可追蹤的指標體系——只需一管血,就能預測器官健康、疾病風險乃至壽命長短。
相比傳統血液檢測如腎功能或炎癥指標,這些蛋白質模型更全面、更前瞻,更能捕捉微小卻關鍵的生理變化。
由同一團隊于 2023 年發表在 Nature 的工作[2]首次證明血漿蛋白能揭示器官的衰老特征,而這次的新研究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器官衰老”直接與長壽聯系起來。
與此同時,本研究也呼應了 2025 年 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 的 Whitehall II 隊列研究[3],后者更強調不同器官衰老特征對疾病風險的預測。
三者合在一起,逐步勾勒出一個清晰藍圖:通過血漿蛋白組學,人類有望在衰老表面化之前就提前識別風險,并尋找干預契機。
當然,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
例如,蛋白與器官的歸屬是基于RNA表達間接推斷的,仍需進一步實驗驗證;數據以歐洲人群為主,其他族群可能存在差異;且“極度年輕”的器官狀態并不總是更健康,可能存在“過猶不及”的情況。
研究者也指出,未來需要結合長期隨訪、多人種樣本及干預實驗,來全面驗證這些模型的實用性和精準度。
不過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標志著我們離“科學抗衰”又近了一步。
未來,我們或許不再需要復雜 invasive 的檢查,僅靠定期血液蛋白質組分析,就能判斷自己的大腦和免疫系統是否還“在線”,真正實現對健康衰老的主動管理~
撰文:一顆|編輯:lcc
參考資料:
[1] Wibbenmeyer, L., Lacey, A. M., Endorf, F. W., Logsetty, S., Wagner, A. L., Gibson, A. L., & Nygaard, R. M. (2023). 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Frostbite.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 irad022.
[2] Sheridan, R. L., Goverman, J. M., & Walker, T. G. (2022).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rostbit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6(23), 2213-2220.
[3] Turk, E. E. (2010). Hypothermia. 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 6(2), 106-115.
[4] 葛均波, & 徐永健. (2018). 內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5] Paton, B. C. (1983). Accidental hypothermia.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2(3), 331-377.
[6] Wedin, B., Vanggaard, L., & Hirvonen, J. (1979). "Paradoxical undressing" in fatal hypothermia.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4(3), 543–553.
[7] Br?ndstr?m, H., Eriksson, A., Giesbrecht, G., Angquist, K. A., & Haney, M. (2012). Fatal hypothermia: an analysis from a sub-arctic reg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mpolar health, 71(0), 1–7.
[8] Rothschild, M. A., & Schneider, V. (1995). "Terminal burrowing behaviour"--a phenomenon of lethal hypotherm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07(5), 250–256.
[9] Covino, B. G., & D'Amato, H. E. (1962). Mechanism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hypothermia. Circulation research, 10(2), 148-155.
[10] Lloyd, E. L., & Mitchell, B. (1974). Factors affecting the onset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hypothermia. The Lancet, 304(7892), 1294-1296.
[11] Darwin, M. (1991). Dear dr. Bedford - an open letter to the first frozen man. Cryonics Archive.
[12] Pettit, H. (2018). First human frozen by cryogenics could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in just ten years”, claims expert. Dailymail.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