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加速,相關供應鏈正從全球采購+組裝轉為國產化技術替代與閉環,萬億級的市場增量迎來各個區域的激烈競逐。現已形成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產業集群各有側重點,北京擁有該領域的重要研發力量,廣東、江蘇兩省的機器人供應鏈相關企業合計占據全國3成以上份額。三大都市圈的機器人產業競速過程中,北京、深圳、杭州各為“領頭羊”。
3大“領頭羊”城市的差異化特色
深圳以超過7.4萬家相關企業構建起國內最密集的機器人產業生態,2024年機器人產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2%,擁有全鏈條配套和消費級創新的優勢。
![]()
深圳所打造的供應鏈效率標桿有多夸張,依托珠三角地區11萬家機器人企業的雄厚資源,能夠實現AI芯片、視覺傳感器等核心部件的“30分鐘選品到量產”,不但效率提升40%,還便于將各種技術跨界融入機器人場景。
有華為、騰訊等頭部企業做支撐,深圳的機器人領域專利申請量快速飆升,相應的融資事件數量也位居全國第一,資本加創新的組合帶來了深圳在多個細分賽道,如特種機器人、家用服務機器人等方面的利潤提升。
北京被視為國內機器人產業的研發核心錨點,受益于密集的產學研資源,北京的智能機器人企業密度是國內城市最高的,不但不少算法方面的突破都得仰仗北京,百度、小米等龍頭企業的算法成果可快速復用到機器人、汽車、智能家居等終端,形成技術+生態的放大效應。
![]()
北京還是機器人產業的北方平衡支點,一邊與天津的核心零部件制造、河北的系統集成形成了較好的互補,一邊由小米通過北京研究算法、青島制造關節的布局,展現了強勁的資源整合能力。
杭州替代上海,成為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集群的中樞,靠的是宇樹科技等龍頭企業發力布局,統合起了長三角供應鏈。杭州定下中樞和需求,寧波的軸承、紹興的電機等特色產品充分滿足需求,70%的核心供應商集聚在頭部企業的協同圈內,高效率的分工體系不遜于深圳牽頭的珠三角地區,在跨區域產能匹配上還做得更好一些。
國產替代加速,“南強北弱”格局已松動
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國產化率已經突破50%,其中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從不足10%躍升至40%以上,多家頭部企業成功躋身全球供應鏈,但為了徹底打破“高端依賴進口,中低端自主可控,但有內卷趨勢”的局面,需要北京進一步夯實研發與轉化,長三角做好區域集群協同,珠三角縱深探索場景驅動創新。在此期間,宇樹科技、小米的全國研發、產能布局帶動效應顯著。
此前產業方面確實存在“南強北弱”的格局,深圳單市機器人企業數量眾多,長三角地區的上海研發、蘇浙制造拿下了全國28%的份額,北方除了北京之外缺乏同等量級的集群。珠三角早早實現了零部件-本體-應用的全產業鏈條覆蓋,長三角的跨城協同網絡越擴越大,北方還是天津、青島寥寥幾個重點城市聚焦單一環節。
![]()
資本方面,長三角、珠三角的市場化資本蜂擁進入機器人產業領域,北方更多依賴政策基金引導。好在小米的幾筆北上的投資落地,南北供應鏈均衡發展有望。
萬億規模的機器人產業競爭,本質是供應鏈效率與自主化能力的比拼,三大都市圈的產業生態更新,有望加速核心技術攻堅,青島等北方城市的精密制造突破則有利于達到該領域的南北平衡,從而實現高端零部件自主化與跨區域協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助力我國真正執掌全球機器人供應鏈的話語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