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曉琳
編輯 | 鄭瑤
以溢價45%后的9億元估值,連續虧損六年的亞太藥業易主。這是今年來至少第9家被收購的虧損藥企。
01
虧損成藥企并購“催化劑”
10月14日,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太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富邦集團及一致行動人漢貴投資與星浩控股及一致行動人星宸投資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
![]()
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東將由富邦集團變更為星浩控股,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宋漢平、傅才、胡錚輝組成的管理團隊變更為邱中勛。
亞太藥業成立于1989年,前身為浙江亞太制藥廠,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目前亞太藥業生產的制劑產品以化學仿制藥為主,抗生素類占比超六成,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阿奇霉素分散片、注射用阿奇霉素等。
亞太藥業坦言,公司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工作啟動較晚,且主要產品多存在于競爭激烈領域,一致性評價和集采政策沖擊了公司業績。
這種沖擊清晰反映在了財務報表上:2025年上半年,亞太藥業營收1.52億元,同比下降31.48%。扣非歸母凈利潤-4886.22萬元,同比下降524.31%。
亞太藥業業績并非近年突然失速——2019年-2024年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9.4億元、-1.43億元、-2.39億元、-1.17億元、-6894.45萬元、-2813.19萬元,累計虧損額已超25億元。
基于此,亞太藥業控制權變更便成了自救的最后一搏。2025年以來至少超10家藥企因虧損被收購,其中也不乏希望通過主動收購脫困的案例。
![]()
02
內外承壓下的
藥企“賣身”求生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醫藥工業情況數據顯示,在9個子行業中,化學制劑、中成藥和中藥飲片這三大領域營收與利潤增速均出現了雙雙下滑,且與2024年同期相比,下滑趨勢更為明顯。
這種下滑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
集采政策的常態化推進,對那些缺乏核心技術、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中小藥企構成直接沖擊,其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與此同時,市場層面的壓力同樣不容忽視,尤其以零售藥店為主要銷售渠道的藥企,正面臨終端需求疲軟和渠道去庫存的雙重挑戰。另外,上游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也加劇了藥企經營成本壓力。
內生增長乏力,外部環境又充滿挑戰,如何生存下去便成了這些藥企最緊迫的問題——并購自然成為了一些藥企的現實選擇。
當然,對于收購方而言,這些被收購藥企擁有“獨特”價值。亞太藥業9月26日停牌前收盤價5.67元/股,轉讓價格為8.26元/股,溢價高達45.68%,交易總金額達9億元。此前,連年虧損的啟迪藥業,新股東湖南賽樂仙同樣豪擲10億元拍下。
這背后是新股東對傳統老牌藥企沉淀下的“硬資產”與“軟價值”的看重,如亞太藥業成熟的生產線和團隊、啟迪藥業的“老字號”品牌影響力等。
新股東依然要面對被收購藥企產品結構單一、創新能力不足等核心挑戰。收購后能否完成整合與轉型,才是決定其未來命運的關鍵。
此次亞太藥業再易主的同時,新股東星浩控股還擬攬下亞太藥業資金總額不超過7億的定增項目,這筆資金將全部用于新藥研發項目。
亞太藥業新實控人邱中勛還是國內民營領域最大的垂直數字化醫藥產業平臺“藥兜科技”實控人。據了解,“藥兜科技”合作上游藥企等供應商超4000家,下游商業及終端客戶約65萬家,自營業務用戶數超25萬家。亞太藥業表示,藥兜科技在新藥商業化環節能夠對公司進行充分賦能。
不過,并購的背后也并非全是走向成功的劇本。亞太藥業自身的經歷便是一個最直接的警示,2022年如今的賣方富邦集團入主,但依舊未能扭轉公司的持續頹勢局面,最終選擇放手。
2025年醫藥行業的收并購大潮正加速一場深刻的行業洗牌。
內容溝通:Xinmeitizhongxin-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