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發布的Model 3(參數丨圖片)/Y標準版,這幾天各大博主已經拆解過了,我不再贅述,直接說結論:單單對比舒適配置,“減配”后的新車甚至不如某些10萬級國貨厚道(沒錯,說的就是比亞迪秦PLUS DM-i 冠軍版)。
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凈利潤暴跌71%,嚴重動搖了資本市場對其高增長神話的信心。為了穩住基本盤,特斯拉必須立刻拿出能有效拉升KPI的方案,標準版車型正是這套方案的核心:通過顯著降低價格門檻(相較原版本降價5000-5500美元),理論上能吸引更多因價格而猶豫的消費者,從而拉升銷量數據,向外界證明自身市場號召力依然強大。
特斯拉原本希望通過Model 2計劃(即2.5萬美元廉價特斯拉項目)大幅降低成本,然而隨著該計劃的終止,特斯拉失去了一條通過技術創新下探市場的路徑。
![]()
關于Model 2為什么夭折,官方并沒有詳細解釋,我推測大概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特斯拉在2024年初的戰略重心發生了根本性偏移,馬斯克公開表示“特斯拉未來應該被視為一家AI機器人公司,而不僅僅是汽車公司”。
從賬面數據來算,Robotaxi的誘惑力確實遠超賣車,畢竟賣一輛2.5萬美元的Model 2只有幾千的硬件利潤,但如果換成Robotaxi,能持續產生遠高于制造成本的現金流。
當終局是自動駕駛時,為人類駕駛員設計的廉價車自然就成了可以被優化的過渡方案。
于是,Model 2成了犧牲品。
第二,低端市場的競爭環境已成“紅海”,尤其在中國,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車企推出了售價遠低于2.5萬美元(甚至低于1.5萬美元)的極具競爭力的車型,這些車型在成本控制、供應鏈整合以及規模化生產上擁有特斯拉難以比擬的優勢。
要想在這樣的市場中競爭,特斯拉要么犧牲利潤率,要么在產品上做出巨大妥協,無論哪種選擇,都會損害自身品牌價值和財務健康。
更何況,一臺極具性價比的Model 2還可能“誤傷”自家高利潤的Model 3,造成內部產品線的左右互搏。
在原有Model 3和Model Y平臺上通過削減配置來降低成本,就成了替代Model 2、填補產品線空白的現實選擇。
![]()
熱知識:美國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補貼政策已經到期,這相當于一夜之間特斯拉所有車型憑空漲價了7500美元,價格優勢蕩然無存......Model 3和Model Y標準版“減配”,也在情理之中。
“減配”不算壞事,畢竟標準版的“摳”可以有效襯托出豪華版的“香”,這是經典的錨定效應產品策略,當用戶在巨大落差中體驗過兩種配置后,那幾千美元的差價很容易從“額外消費”轉變為“必要投資”。
當然,我必須要說,雖然Model 3和Model Y標準版存在得罪用戶的風險,但構成特斯拉品牌競爭力的支柱也被保留了下來。
比如三電。
Model Y標準版在電池容量減少9kWh、車重減輕56公斤的情況下,EPA工況續航里程僅從526km微降至517km。考慮到EPA工況比WLTC還要嚴苛(也遠超CLTC),Model Y標準版的CLTC工況續航應該在650km以上。
也就是說,新車可能是特斯拉有史以來電耗最低的車型。
比如駕控與安全基因。
新車的0-96km/h加速性能是5.8秒至6.8秒,懸架甚至回歸了更具操控樂趣的激進風格,充電效率也維持在15分鐘補充265公里的領先水平。最重要的,標準版與高配車型的安全評級完全一致。
再比如智能化硬件。
標準版車型完整保留了HW4.0輔助駕駛芯片和8個外部攝像頭,這意味著無論用戶購買的是哪個版本,都擁有完全相同的智駕硬件基礎。
![]()
至于正在申報中的Model Y長續航后輪驅動版,它的核心目標是彌補產品線關鍵短板,同時瓦解競品的核心優勢。
長續航后輪驅動版問世之前,Model Y在中國市場主要提供“后輪驅動版”和“長續航全輪驅動版”兩個版本,前者價格親民負責走量,但續航在國內消費者看來僅算“夠用”;后者在續航和性能上表現出色,但價格偏高。
這也就意味著,兩個版本之間存在巨大的真空地帶:對長續航有強烈需求、對極致性能和全輪驅動不敏感、預算又正好不上不下的用戶。
這個真空地帶成了競品理想的搶灘登陸點,比如被戲稱為“六大門派圍攻特斯拉”的樂道L60、極氪X7、智界R7、智己LS6、阿維塔07、嵐圖知音,再比如以“Model Y 平替”下場參戰的小鵬G6。
Model Y長續航后輪驅動版在保留長續航電池包的同時,移除前置電機,這種調整帶來了兩個改變:在成本端,相較于全輪驅動版,它節省了一個電機,使售價可以顯著下探,正好卡入主流消費者的預算區間;在用戶端,它提供了天下苦久矣的“長續航”,同時依然保留了后輪驅動帶來的駕駛樂趣和完全夠用的加速性能。
然后,競品那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宣傳策略失去了原有的說服力。
Model Y成為“公憤對象”并非巧合,而是它的市場地位和產品特性共同決定的。
![]()
在純電SUV這個賽道,Model Y創造過前所未有的銷量神話,這自然會讓它成為行業度量衡。對于新玩家來說,“看齊”Model Y是向市場證明自身實力的捷徑,無論勝負,都在潛意識里將自身品牌拉升到了與特斯拉同一級別進行對話,這本身就是高效的營銷。
而在消費者眼里,Model Y是購買決策中幾乎必然會考慮的參照物,所有競品都必須清晰地回答“相比Model Y,我好在哪里”這個問題。
不久前,特斯拉FSD迎來了久違的重大版本升級(V14),并優先向搭載HW4.0硬件的用戶推送。
開頭我說,Model 3/Y標準版車型在大幅削減舒適性配置的同時卻完整保留了HW4.0硬件與FSD選裝項,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陰謀論”的味道馬上就有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FSD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更像是價格不菲的“科技期貨”,用戶買的是對馬斯克未來愿景的信任票。然而,停留在“承諾”階段的產品,無法支撐起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此次FSD重大升級并優先推送給HW4.0硬件的用戶,釋放了一個明顯的信號:FSD的下一個黃金時代,是完全基于HW4.0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更高清的感知硬件而打造的。
這不僅能刺激老用戶換車升級,更重要的是,它為所有新出廠的、標配HW4.0的車型賦予了“與未來同步”的內在價值。
![]()
某種程度上,Model 3/Y標準版相當于為FSD所準備的“工具車”:既能成為捍衛品牌核心價值的展示品,又能最大化數據采集網絡的規模。
特斯拉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低毛利硬件入口 + 高毛利軟件服務”的商業模式,Model 3/Y標準版扮演的正是“硬件入口”的角色,即便只有少數車主選裝FSD,特斯拉也成功地為未來的軟件銷售儲備了海量潛在客戶,隨著FSD能力的不斷躍升,這些用戶隨時可能通過訂閱或買斷轉化為高利潤的軟件用戶。
Model 3/Y標準版的口碑確實褒貶不一,但作為“工具車”,它倆的使命已經完成,這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