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石梁鎮,包括原集云、太平、石橋、大同、華峰五鄉區域,1992年合并時因境內有石梁飛瀑景觀而名石梁鎮,地處天臺山脈之核心區域,薈萃了天臺山脈之精華風光,全域皆可觀光游覽。
![]()
從紹興市新昌縣方向走新大線公路,進入臺州市天臺縣境內的第一個村莊,大竹園村,稱為天臺第一村,曾是唐詩之路的水路終點,也是陸路起點。
李白、孟浩然等大咖當年走的就是這條路,乘舟抵達大竹園村,然后登岸,繼續前往天臺山,一路風景一路詩。
![]()
過了慈圣村,走大泄線公路前行,抵達太監府村,村旁有洞,明朝天啟年間提督九門太監徐貴,奉旨到天臺縣督造五百羅漢銅亭,貪污工程款泄露后逃隱于洞內,后人因此稱為太監洞,村莊故名太監府村。
從太監府村走步道半小時左右,可以進入石梁飛瀑景區內。
![]()
小銅壺瀑布、天下第一印、石梁飛瀑等景觀,共同構成了石梁飛瀑景區,人文與歷史底蘊豐厚,李白、孟浩然、徐霞客等眾多大咖都曾留下足跡與文字。
中方廣寺和下方廣寺之間,兩邊峭壁對峙,一道天然石梁橫空架其上,溪水從石梁之下噴涌直下,形成了落差30余米的大瀑布,人稱石梁飛瀑,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
《少林寺》電影中,眾僧伸展雙臂、踏石提水練功的場景,就是在石梁飛瀑取景拍攝。
當年很多人看了電影去少林寺,找不到電影中眾僧練功的飛瀑景觀,竟不知遠在千里之外的浙江天臺山。
![]()
石梁飛瀑景區旁邊跡溪村內的銅壺滴漏景區,十多年前由于發生過墜潭安全事故,至今廢棄,因此成為了無人管理的荒廢景區,可以免費游覽,也是溯溪、瀑降愛好者的樂園。
近似壺形的天然大石甕,圓潤而光滑,呈古銅色,似同古代計時工具“銅壺”之滴水,故名“銅壺滴漏”。
![]()
跡溪村,包括跡溪、銅壺、箬嶺頭、大仰天等村落,自駕環線游,一路穿越風景里。
![]()
走大泄線公路繼續前行,轉道前往華頂山,游覽天臺山的必然打卡地。
華頂山海拔原有1118米,是天臺山脈的最高峰,絕頂可眺八大山峰,層層圍裹,似八瓣蓮花,故名華頂山。
山頂因為修建雷達站,削平了20米,現在比海拔1113.4米的蒼山低了5米,但是人們仍然習慣于以華頂山為天臺山脈的主峰。
![]()
華頂山森林公園,是世界范圍內云錦杜鵑培育最好、分布最為集中的地方,成片面積逾百畝,仙子綽約,嬌媚動人,絢爛如畫,是云錦杜鵑的最佳欣賞勝地,賞花黃金期為每年五月上旬。
![]()
從華頂山下山經雙溪村,走天培線公路抵達華峰村,徐霞客兩次從寧海南下天臺,都是經華峰村登臨華頂山,因此現代人給登山古道取名為霞客古道,如今是驢友免費游覽華頂山的熱門線路。
![]()
發源于華頂山南坡的里岙溪、西溪相匯于雙溪村,蜿蜒流經華峰村,稱為天封坑,又名金順坑,成為了天臺山脈第一高峰蒼山與主峰華頂山的分割線。
![]()
金順坑之水匯入黃龍水庫,被堵峽截流,通過壓力前池工程和輸水隧洞,向桐柏水庫跨流域引水,為恢復天臺山大瀑布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黃龍水庫邊翻山經蒼華村而至泳溪鄉,走巖金線公路可往寧波市寧海縣方向。
![]()
黃龍水庫下游直至寧海縣境內的下大岙水庫之間,風光奇勝,是夏日溯溪戲水避暑勝地,經典路段就在白龍潭和楓路灣之間,原始、神秘與野性并存,人跡罕至,險象環生,夏日雨天忌往渾水溪峽谷溯溪玩水。
![]()
從華峰村走天培線公路前往大同五村方向,山谷中的下深坑自然村,解放戰爭期間曾是浙東游擊縱隊的后方醫院所在地。
張姓和邱姓村民沿深坑溪而居,形成了兩個小聚落,邱姓聚落原屬天臺縣管轄,張姓聚落原屬寧海縣管轄,直到1958年全部劃屬天臺縣管轄,終于結束了一個村莊分屬兩市兩縣管轄的歷史。
下深坑村最為奇特的事,溪溝里的魚,密集成群,自由游弋。
![]()
從下深坑村繼續沿溪前行,公路的盡頭是麻朱潭村,村民姓張和俞,長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來到這里,仿佛進入了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
兩山夾峙之間,溪水突遇斷崖,形成了三道瀑布三個潭,溪水清澈如碧玉,宛如珠鏈連環,人稱麻朱潭。
從寧海縣逐步村前的山谷沿清水溪而行,經永迎橋、清水溪營地,再至麻朱潭,是夏日溯溪戲水勝地。
![]()
從麻朱潭村返回,轉道抵達董家坑村,村民早年都是從浙江仙居逃難避亂而來,包括周、汪、陳等姓村民,統一改為周姓,靠山吃山,艱難求生,這里原來屬于董姓官僚的封地,故名董家坑,是天臺縣最偏遠的村落之一,隔清水溪峽谷相望寧海逐步村,云霧縹緲之間,仿佛天宮之上。
![]()
相鄰的大屋背村,曾經也是一個熱鬧而興盛的村落,村民以何、陳兩姓為主,所居之地的山嶺陡峭如屋背,故名大屋背,避世而隱秘。
村前隔大同溪峽谷相望銀板坑村,雖然相望咫尺,呼喊即應,但是走過來卻要花上大半天,云霧縹緲之間,仿佛天上人間。
![]()
返回天培線公路繼續前行,經大同村、中三村、培新村,可往新昌縣方向,正好形成環游天臺山之風景線。
中山村的下莊自然村,村民多姓余,從銀板坑分遷而來,天培線公路與寧海方向來的榧大線公路,在下莊村交會,因此下莊村是自駕旅行的中途停靠站。
![]()
下莊村旁,龍潭坑溪與大同溪兩水相匯,卵石河壩寬闊,溪水碧藍如玉,仿佛遺落深山的綠寶石,夏日到此玩水避暑非常舒心爽快。
兩水交匯處的龍潭坑溪的溪口上有座石拱橋,曾經是寧海和兩臺兩地互通的寧臺古道必經之地,由當地鄉人籌錢建設而成,故名鄉人橋。
![]()
大同溪峽谷,兩岸絕壁聳峙,山谷中有個隱秘的老鷹巖水庫,如潛龍臥于山谷中,又似碧玉鑲嵌于青山綠水間,人跡罕至,是釣魚愛好者的天堂。
![]()
從下莊村走榧大線公路可往寧海縣方向,交界地帶的五六公里公路十分狹窄,在半山腰迂回繞轉,一邊是陡立的崖壁,一邊是懸巖深谷,僅能一車通行,駕車行駛其間,需要小心翼翼,這是穎之走過的最狹窄的公路。
![]()
離開天臺縣境內的最后一個村莊名叫銀板坑,村民多姓余,原居安徽潛山,余氏六兄弟加入太平天國義軍而至南京,成為了一個封王的大小舅子。
太平天國失敗后,其中一兄弟及家人攜帶大量銀板,逃隱于深山中的無人之境,用銀板向周圍人家換取物資,余氏人家銀板多,因此稱為銀板坑。
![]()
天臺山脈與四明山脈、會稽山脈一衣帶水,共同構成了浙東山水風光。
因緣際會,穎之從四川來到寧波,逐漸把浙東山水游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