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方寸之芯,鋪萬里之途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10月15日新東方雙11預售正式開啟!
搜索進入「新東方官方旗艦店」
這個雙11,和新東方在知識宇宙
「淘」出「新」驚喜!

好了,正文開始——
近日,美國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征額外100%關稅。對此,我國明確表示:"對于關稅戰,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這場關稅博弈的關鍵,說到底其實是半導體芯片領域的科技競爭。美方試圖通過關稅與出口管制等手段,維護其在核心技術上的優勢地位。
在這場關乎未來科技格局的競爭中,掌握芯片等核心技術的自主權,已成為贏得這場競爭的關鍵。
而培養這些核心技術能力的,正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
01
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電子信息工程,是一門研究信息獲取、傳輸、處理與應用的綜合性與交叉性極強的工科專業。其核心在于掌握電子電路與系統的分析與設計方法,理解電磁波與信號的相互作用機理,并具備嵌入式軟硬件協同開發能力,以構建智能化、網絡化的電子信息系統。
是不是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就看不懂了?
![]()
其實說白了就是:怎么讓機器“聽懂人話”,可以互相“交流”,并乖乖“干活”。
小到讓藍牙耳機實現降噪,大到讓衛星與地面站穩定通信,都是這個專業的內容。
而想要真正學會這個專業,你得先接過一張讓人望而生畏的課表——從周一到周五,從早八到晚十,完美詮釋了什么是"學費物超所值"。
![]()
圖源:小紅書@編譯少報錯.
首先是基礎必修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數學物理方程》、《電路分析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等等,看到這些課程,是不是莫名覺得有點熟悉?
別以為上了大學就告別被數學和物理支配的恐懼了。
學這個專業,它們僅僅只是“開胃小菜”,扎實的數理基礎是后續所有專業課程的前提,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
其次是專業核心課:真正的挑戰從這里開始,你會接觸到《數字邏輯電路》、《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電磁場與電磁波》、《嵌入式系統設計》等等課程。江湖上,早有關于它們的“傳說”。
其中重點提名《電路分析基礎》和《模擬電子技術》,人稱“勸退二連”,后者更是被學長學姐親切地稱為"魔電",掛科率常年穩居前列。
![]()
圖源:小紅書@睡覺的時候不困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信號與系統》,許多學生噩夢的開端。當你第一次接觸到“傅里葉變換”,試圖理解知識點的時候,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什么叫“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完全不懂”。
不過這僅僅是開始,后續的《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與電磁波》等課程,會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你對這個專業課程難度的認知上限。
除此以外,還有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的實驗課。
拿單片機開發實驗來說,遠不是寫個程序那么簡單。你需要查閱數百頁的數據手冊來配置寄存器,還要反復調試示波器去抓取、分析瞬息萬變的波形,才能實現一個看似簡單的LED閃爍;
還有常見的音頻信號處理實驗,不僅需要你深入理解濾波器內核,還要在仿真中反復調整參數、觀察頻譜變化,才能成功從帶有噪聲的錄音中提取出清晰的聲音;
而讓人又愛又恨的嵌入式系統實驗就更復雜了,它的挑戰在于構建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精密體系。你必須在有限的資源內,讓實時系統、多路傳感器和核心算法協同成一個整體,任何微小差錯都可能導致系統從“智能”陷入“癱瘓”。
每個電子信息工程的學生在進行復雜的實驗調試過程中都積累了一本說不完道不盡的心酸血淚史:
調單片機時,捕捉一個完美波形的時間,夠你看完一集《甄嬛傳》了;
做音頻處理時,仿真結果堪比“精修照片”,實際效果卻是“生圖”級別的雜音 ;
跑系統時,代碼沒問題,設備沒問題,但就是不工作——最后發現是某根線接觸不良。
![]()
圖源:小紅書@興小綿
雖然這些實驗充滿挑戰,但也正是這些經歷,讓學生們得以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真正融會貫通。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我國目前開設電子信息工程學專業的院校共579所,每個學校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且課程挑戰普遍較大,所以建議大家結合自身情況謹慎選擇,避免盲目報考。
02
苦盡甘來,“錢”途無量
盡管學習過程苦不堪言,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就業前景卻十分光明。
尤其是在當前國家全力攻克"卡脖子"技術的背景下,該專業的畢業生成了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
就業方向可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通信技術領域,是電子信息工程畢業生的主要去向之一。主要從事通信網絡規劃優化、設備調試維護、通信模塊開發測試等工作。
像華為、中興這樣的知名科技企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這樣的運營商,都有大量的人才缺口。
智能系統與物聯網作為新興行業,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物聯網工程師的崗位需求同比激增200%。
在這一背景下,從科技領域的大疆、小米、百度等大廠,到智能汽車方向的蔚來、比亞迪等車企,再到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國家級科研機構,都在積極招攬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人才。
對于那些渴望親手打造"中國芯"的學子來說,芯片與集成電路領域無疑是最佳舞臺。
你可以選擇在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企業參與核心芯片設計,或者加入中芯國際、長電科技等公司探索制造工藝,當然也可以進入像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這樣的科研所,不過科研所大部分要碩士學歷及以上。
作為大家最關心的薪資問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起薪在工科專業中常年處于第一梯隊,整體來看相當可觀。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月收入為6514元。(數據來源:麥可思研究院)
![]()
圖源:麥可思研究院
最后說說考研和考公:
在考研方面,國內現狀是“卷”到飛起,難度極大。但讀研后無論是進入大廠還是體制內,選擇面都會比本科更廣些。
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身作為交叉學科,可以選擇的考研方向非常多。如果畢業想要高薪,可以選擇計算機類,追求穩定的話,可以選擇電子信息類。
在考公方面,崗位可供選擇比較多。比如保密局、機要局等特殊部門或者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崗位既需要扎實的專業能力,也對政治背景有嚴格要求。
![]()
圖源:小紅書@一一老師公考咨詢
總而言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其廣闊的“錢”景和多元的出路,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做“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
03
“芯”火燎原,“基建”未來
還記得2023年秋天,那部讓全網沸騰的華為Mate60嗎?當自研的麒麟芯片突破技術封鎖在手機市場上演"王者歸來"時,無數人為之動容。
而在這場技術突圍的背后,站著的正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工程師們,是他們用代碼和電路,為我們的智能生活鋪設著最堅實的地基。
這場技術突圍的種子,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播下——1977年,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微型計算機DJS-050問世,它的運算能力甚至不及今天一枚智能手環的芯片,卻點燃了中國電子信息時代的第一個火炬。
![]()
隨后的幾十年,從讓衛星上天的通信系統,到打破壟斷的程控交換機,再到如今支撐經濟社會運行的北斗導航系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每一步發展,都在為這個數字時代添磚加瓦。
同樣,在數字時代的今天,這個行業也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
據中研網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4.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7%,全行業整體收入規模達到2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6.6%。
![]()
圖源:中研網
行業的蓬勃發展,讓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成為了就業市場的"搶手貨"
從芯片設計到通信系統,從智能硬件到工業互聯網,處處都需要既懂硬件設計又明白信號處理的“復合型人才”。預計到2026年,我國電子信息行業收入規模將達38.76萬億元,這個巨大的市場正在呼喚更多專業人才的加入。
然而,這條創新之路從不平坦。在芯片制造這個核心領域,我們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光刻機、EDA工具、高端材料,這三座大山依然橫亙在前。
中國國產光刻機目前仍停留在65納米,與國際大廠相差數個代際;華大九天雖在部分環節實現突破,但整體生態仍難與國際三巨頭抗衡;高純度硅片、特種氣體等關鍵材料的國產化率依然偏低;而華為的384超節點雖然實現了高效通信,但其芯片在集成度和能效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
圖源:微博@央視網
市場的考驗同樣殘酷。在高端芯片領域,國產產品大多還停留在"能用"階段,距離"好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導致國產芯片在智能手機、服務器等高附加值市場競爭力不足,而在家電、物聯網等中低端市場中又陷入激烈的同質化競爭。
但正是這些差距,點燃了整個行業的斗志。華為海思在制裁下上演絕地求生、中芯國際在成熟制造上不斷精益求精、各大科研院所對基礎材料持續攻關,每個挑戰都在催生著新的突破。
前方的道路必定荊棘遍布,充滿坎坷,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這些“筑路人”,他們走的每一步都在創造價值。
最深的地基從不顯山露水,最關鍵的支撐總是默然無聲。
當時代的列車呼嘯向前,正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這群"筑路人",用智慧與匠心,鋪就了我們通往數字未來的每一寸道路。

每日互動
你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了解還有哪些?
評論區告訴我8~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