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一輩的認知里,“養豬為過年”是刻在骨子里的常識——一年到頭喂一頭豬,不為賺錢,就為年夜飯那口肉。可如今有家企業偏要打破這個規矩:不僅把養豬做成了“印鈔生意”,還在10年間實現營收翻50倍、凈利潤飆200倍,連挑刺的資本都忍不住喊它“豬茅”。它就是牧原股份,全球每賣出一頭豬,就可能有一頭來自它的養殖場。
11年前的2014年,牧原還只是個營收26億、凈利潤8000萬的“小玩家”;到2024年,它已經長成營收1379億、凈利潤179億的行業巨頭。更狠的是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直接狂賺105.3億,同比暴漲1169.77%——接近12倍的增長,誰能想到,這家“養豬豪門”的起點,居然是當初靠22頭仔豬出道?
![]()
把“養豬成本”卷到極致:別人賠錢它賺錢的秘密
農村人都懂,養豬最大的坑就是成本。買豬苗要花錢,打疫苗、治病要花錢,每天喂的飼料更是“吞金獸”,一圈豬養到出欄,往往是“忙一年,白忙活”。可牧原偏能把“賠錢買賣”做成“暴利生意”,核心就一個:把每頭豬的“生活費”壓到行業地板價。
2025年上半年,養豬行業平均成本是14.3元/公斤,牧原卻能做到11.8元/公斤——每公斤差2.5元,看起來不多?可架不住牧原的規模大,幾千萬噸的量堆下來,這差價就是一筆“躺賺的巨款”。更絕的是人力成本:普通農戶一個人頂多管十幾頭豬,牧原靠智能設備,一個工人能管上千頭豬,人力成本直接砍了60%。
連環保都能變“賺錢項”:別人處理豬糞要花錢,牧原每頭豬的環保成本僅0.8元,還能把豬糞加工成有機肥,反過來賺2.3元。相當于每頭豬還沒出欄,先幫公司賺了1.5元——這哪是養豬?分明是把“豬的價值”算到了骨子里。
![]()
躲過“豬周期”過山車:四層金字塔讓它穩賺不賠
養豬行業有個繞不開的“魔咒”——豬周期。2020年到2024年這5年,豬肉價格像坐過山車:貴的時候消費者喊“吃不起”,便宜的時候養殖戶哭“賣不掉”。可牧原卻能在這場“冰火兩重天”里穩賺不賠,靠的就是一套“四層金字塔”體系。
這套體系說通俗點,就是“從頭到尾自己說了算”:頂端是種豬研究院,專門研究怎么讓豬長得快、生病少;中間是飼料加工和智能養殖場,自己配飼料、自己管養殖,不被上游卡脖子;底層是屠宰深加工,豬養好了自己殺、自己賣。
遇到豬肉價格高峰,牧原就開足馬力賣肉,賺足利潤;等價格低谷,散戶扛不住減產時,牧原靠自己的飼料、屠宰業務“造血”,還能趁機擴規模。別人收縮它擴張,別人擴張它穩守,這套“反周期操作”,讓它把行業風險變成了賺錢機會。
以往一旦遇到周期性,無論是業績、股價、市值,還是市場表現,都在不斷重復“過山車”式的起伏。價格暴漲暴跌幾乎是常態,而牧原股份卻在不斷摸索和積累后,依靠全產業鏈布局,平穩度過周期性。
擁有抗風險分散成本的能力,靠低成本收割市場份額,通過屠宰業務消化庫存,“別人收縮時我擴張”、“別人擴張時我收縮”,這樣的良性循環,自然能輕松穿越周期性。
![]()
從“養豬大王”到“科技大佬”:靠1623項專利賺翻海外
今年5月,牧原又干了件大事——在港股上市。這次不是為了圈錢,而是要把“中國養豬模式”復制到海外:在越南建基地,靠技術輸出和輕資產擴張,打算在東南亞再造一個“牧原”。
對比過去幾年主要依靠生豬和鮮肉業務,如今的預制菜業務已經實現超10億的銷售額,毛利率也比鮮肉高9%,屠宰產能利用率提升至78.72%,原本賣生豬的業務正在向賣肉品轉型。更讓人驚訝的是,當大家都認為養豬只是一向“搬運”業務的時候,牧原股份在不知不覺間提交了1623項發明專利,僅靠這些技術輸出,就可以獲取65%的毛利率收入,比很多科技公司還賺錢。
從22頭仔豬到“豬茅”,從“養豬大王”到“農業科技玩家”,牧原用10年證明:再傳統的行業,只要加對了科技,就能變成“印鈔機”。
![]()
別人養豬靠天吃飯,它卻用成本控制、先進的模式和技術創新,把養殖變成一門可預測、可復制、可增長的生意,而且直接用科技手段從“養豬大王”進階為“農業科技玩家”,難怪它在10年間實現了收入翻50倍、凈利潤翻了200倍的“壯舉”,享有“豬茅”的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