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廣闊的陸地與海洋交界處,擁有海岸線,往往意味著掌握了通向外部世界的便捷通道。對于那些深居內陸的管理實體來說,獲得一個出海口,是發展中的一個持久的愿望。西亞地區的約旦,通過與沙特的土地置換,成功延長了它那十分寶貴的海岸線,為自身發展拓展了空間。
![]()
這個先例讓大家有了個有意思的想法:在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內陸國家老撾,能不能也照著這樣做,跟東邊的越南換土地,得到一直想要的海岸線呢?但要是仔細看看這兩個地方的地理情況和歷史過往,就會明白約旦能成功,老撾可不好復制呀。這里面的原因是啥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①先從歷史的起始處去追溯,越南以及老撾所處區域的那種互動模式,跟西亞地區的約旦和沙特之間的互動模式,有著本質上的不一樣。古代越南的文明發源地,在紅河三角洲那個地方,那是個人口挺多、農業發展得比較好的地方。
![]()
因為有這樣的地理基礎,它的發展就呈現出,一種很明顯的沿著海岸線往南去拓展的態勢。
在公元10世紀脫離中原王朝體系的影響之后,越南的各個朝代就開始了很長時間的“南進”行動,一步一步地把占城等處在中南半島東部沿海的地方,納入自己的管理范疇。
這一過程的特點是,一個以平原和海岸為生存基礎的農耕文明,不斷向南延伸其控制力。
在相同的這個時候,老撾之前的前身瀾滄王國之類的實體,在湄公河周邊的山地以及河谷里面不斷發展,它的文明樣子跟越南完全不一樣。
![]()
在歷史當中,沿海的那個越南實體,跟內陸的那個老撾實體之間呢,就形成了一種很明顯的強弱之分的互動模式呀,可不是那種對等伙伴之間的關系呢。
這種不均衡的歷史互動,使得雙方很難形成,進行對等土地交換的相互認知基礎。
②另外從近代開始,外部力量參與進來,讓這種不平衡的地理和權力格局,變得更加固定了。19世紀后半期,那個時候的法蘭西,慢慢在整個中南半島的東部地區,構建起了它的管理體系。
在這個體系里,行政的中心被安排在了越南的河內和西貢,越南在整個架構當中,起著重要作用,老撾和柬埔寨,就處在比較靠邊的位置。
![]()
那時的管理者,所劃定的行政邊界,大致延續了以往就已經形成好的格局,把那狹長的海岸線,全部劃給了越南來管轄,老撾則被明確規定為一個單純的內陸區域。
這個時候不但沒把既有的格局給改變了,反倒借助現代的測繪還有行政劃分,把它給長時間地穩固住了。
當20世紀中葉,外部管理者退出該區域后,繼承這一地理遺產的各個新建立的實體,其疆域范圍,也基本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所以呢,老撾處于內陸這個狀況呀,是歷經漫長歲月的歷史,還有近代的行政劃分一起影響,所形成的一種固定下來的結局了。
![]()
③還有一個關鍵的制約因素,來自于兩國無法逾越的地理形態。攤開中南半島的地圖,便能一目了然,越南的版圖形狀狹長,呈“S”形。它從南到北的長度超過1600公里呢,可東西兩邊的寬度差別挺大的呀。
![]()
在它很窄的中部區域,從老撾邊界到南海海岸的直線距離,甚至不足50公里。巧合的是,這片尤其狹窄的蜂腰地帶,正是老撾離海洋距離很近的區域。如果老撾要通過土地交換,獲得出海口,就需要一塊縱貫越南狹窄處的土地走廊。
對于越南來說,這就表示它的南北兩個部分會被徹底隔開,國家的地理統一性也就不存在了。管理著這片狹長土地的機構,都無法接受這種將其攔腰截斷的方案。
![]()
而在約旦與沙特的案例中,雙方交換的是廣袤沙漠中的部分土地,沙特雖然讓出了一小段海岸線,但對其遼闊疆域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毫無影響,這才是置換得以成功的基礎。
根據上面的內容,答案已經很清爽了:老撾希望通過與越南交換土地,來換取出海口的設想,面臨著幾乎無法克服的障礙。
這不是單單的想法問題,而是靠著深厚的歷史,還有地理的邏輯一塊兒給決定了。
![]()
在歷史當中,兩個區域長時間以來一直有著不均衡的那種互動關系呢,就是缺乏那種對等交換,所需要的信任基礎呀。
近代以來的行政劃分,更是以法律形式,將這一地理格局確定下來。而根本原因,則在于越南那相當特殊、不容分割的狹長地理形態。
它就像一道本來就有的屏障一樣,你想把它橫著切開然后進行交換的方案,這是不可能的現實呀。
所以呀,約旦跟沙特的那些成功例子呢,說到底就是在特定的歷史和地理條件之下才產生的啦,它們的經驗,可沒法隨隨便便就搬到地理和歷史背景完全不一樣的中南半島上去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