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銀行中后臺崗位是令人艷羨的“穩定港灣”,不需要直面市場壓力,卻享受著銀行業的光環與尊嚴。
然而,今天這座“港灣”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風暴。
![]()
根據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金融人才發展報告》顯示,近三年來,銀行業中后臺崗位離職率年均增速達15.8%,其中26-35歲的骨干員工占比超過六成。
這不再是個別現象,而正在成為行業性的結構性變遷,也不僅是某個員工的選擇,而是一代銀行人的集體轉身。
一、營銷重壓
銀行員工“全員營銷”喊得震天響,且已從口號演變為每個銀行人肩上的具體數字。
某股份制銀行的內部考核文件顯示,中后臺員工的營銷績效占比從五年前的10%提升至現在的30%。
從信用卡、存款到數字金融產品,每個人頭上都懸著明確的指標。
更為隱性的是無處不在的排名文化,各部門、各員工的業績數據在內部系統實時更新,形成精細的對比表格。
![]()
長期排名靠后的員工,不僅面臨績效扣減,更需要在各類會議上接受領導的“特別關注”,這種無形的壓力,正在消磨著員工的職業尊嚴。
一位剛離職的風險管理師坦言:“我可以用復雜的模型精準測算風險,卻無法完成看似簡單的營銷任務,專業價值被簡單數字所替代,留在這里的意義何在?”
二、角色異化
銀行業招聘市場出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一方面,銀行持續招聘金融科技、風險管理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這些人才入職后往往被分配至營銷一線“鍛煉”。
某國有大行的內部數據顯示,新入職的科技類崗位員工中,有超過60%被安排至網點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輪崗,其中近三成未能如期返回專業崗位。
這種角色錯位導致專業人才的嚴重浪費,一位人力資源專家指出:“銀行投入大量資源招聘的專業人才,最終卻在從事與其專業無關的營銷工作。”
![]()
這不僅是對人才的浪費,更是對企業資源的巨大消耗。
三、價值失衡
在外界印象中,銀行業仍是高薪代表,但內部薪酬結構卻呈現出巨大反差。
根據上市銀行年報數據,前臺營銷崗位的年收入可達中后臺同類職級的3-5倍,且這一差距在近年持續擴大。
更為深層的是薪酬理念的沖突,某城商行薪酬管理制度明確將“業績導向”作為首要原則,這意味著中后臺的專業價值很難在薪酬體系中得到充分體現。
風險控制、合規管理、科技研發等專業貢獻難以量化考核,這些崗位的員工自然在薪酬分配中處于弱勢。
與此同時,銀行業整體薪酬水平正在回歸理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近年來銀行業薪酬增速明顯放緩,其中中后臺崗位的降幅最為顯著。
![]()
這種“由奢入儉”的轉變,進一步加速了人才的流失。
四、轉型陣痛
這場離職潮的背后,是銀行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利率市場化壓縮了傳統存貸利差,金融科技改變了服務模式,銀行不得不向中間業務要效益。
在此過程中,“全員營銷”成為最直接的反映。然而,這種應對方式卻正在產生新的問題。
風控、合規、科技等中后臺功能的弱化,可能為銀行埋下更深層的風險隱患。
一位監管人士表示:“銀行過度強調短期業績而忽視專業建設,其發展將不可持續。
面對這場靜默的人才危機,銀行業需要系統性思考。
首先,要重新定義中后臺崗位的價值。
在數字化時代,風險管理、數據分析、科技創新等專業能力,恰恰是銀行轉型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價值應該得到充分認識和合理定價。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職業發展通道。
改變“唯營銷論”的晉升機制,讓專業人才能夠通過專業路徑實現價值,而非必需轉向營銷崗位。
![]()
更重要的是,重塑銀行的考核文化,將短期業績與長期價值創造相結合,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
這場中后臺離職潮,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它迫使銀行業重新思考:在數字化時代,什么才是銀行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構建與之相匹配的人才體系?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將決定未來銀行業的格局與走向。
唯有回歸金融本質,重建專業價值,銀行才能在這場人才重構中找到新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