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3名經濟學家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獲獎,獲獎原因是仨人“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這普通人該如何理解?
這仨經濟學家憑啥拿獎?簡單說就是——他們替增長認了個親爹,名字叫“創新”,還認了個親媽,叫“破壞”。
先別皺眉,破壞真不全是壞事。阿吉翁和豪伊特這倆人,把“砸飯碗”寫成了公式:老巨頭們今天賺得越爽,明天被新技術拍死的概率越高;而干掉它的那家新貴,后天也會被更新的崽掀桌子。
循環往復,經濟這口鍋才持續冒熱氣。要是諾基亞當年能一直霸屏,我們現在還得用板磚砸核桃,你說嚇人不?
![]()
說到這兒,就得把時光機搖到工業革命。莫基爾老爺子翻遍十八世紀的私信、日記、小報,得出一個八卦:歐洲那幫人先富起來,不是因為煤多,而是因為“嘴碎”。
啟蒙運動那陣子,培根、狄德羅們把實驗步驟寫成“小白也能懂”的說明書,誰都能復刻,知識像現在的短視頻一樣病毒式傳播。
中國同期也有技術,可“祖傳秘方”四個字一貼,傳子不傳女,火花沒兩下就滅。可見,共享才是第一生產力,藏著掖著只能把智慧帶進棺材。
有人抬杠:共享誰不會?我把代碼掛GitHub,第二天就被大廠“借鑒”,找誰說理?阿吉翁早算過這筆賬——研發補貼如果低于“被抄風險溢價”,企業寧愿躺平。
所以政府得先掏錢把“創新彩票”賣便宜點:法國給研發稅抵30%,以色列給初創失敗兜底,美國1980年通過《拜杜法案》,讓大學拿國家經費做出的專利歸自己,結果高校技術轉化率從5%飆到70%。
一句話,風險社會扛,收益個人拿,才有人愿意半夜熬禿頭。
![]()
再把視線拉回國內。過去四十年,我們靠“跟隨戰略”一路小跑,把DVD做成白菜價,把高鐵干到350公里。
現在人均GDP破萬刀,前面是“無人區”,抄作業時代結束,得自己帶頭寫卷子。華為一年砸上千億搞研發,把5G做成紅燒肉級別“硬菜”;大疆無人機橫掃全球,逼得美國國會專門立法“禁飛中國造”。
可別忘了,這些公司也吃過政策糖:深圳給研發加計扣除75%,相當于企業每花1億,政府默默遞上7500萬紅包。沒有這口糖,再熱血的老板也得掂量下現金流。
可創新不是光撒幣就能成。阿吉翁團隊警告,壟斷像血栓,一旦堵住毛細血管,大腦再有錢也中風。
看看柯達,1975年就造出數碼相機,怕膠卷銷量跳水,硬把技術鎖進保險柜;結果2012年破產,數碼相機成了別人案頭的獎杯。
反觀咱們,有些平臺大到“不給我獨家流量,就讓你下架”,逼得小廠只能跪。這時候反壟斷法得長出牙齒——2021年市場監管總局對某平臺開182億罰單,就相當于給市場做支架:血流過去,創新才活得了。
普通人聽到這兒可能打哈欠:大道理我懂,可跟我月薪三千有啥關系?關系大了去。
你早上掃一輛共享單車,背后就是“創造性破壞”——原來地鐵口修自行車的老師傅失業了,可調度算法、智能鎖、碳纖維車架廠卻多了十萬崗位;你半夜刷短視頻笑出鵝叫,背后也是技術紅利:4G降費讓流量從“土豪才用”跌到“白菜價”,才養出直播帶貨這種千億級盤子。
![]()
一句話總結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技術浪潮,都有人掉水里,也有人沖浪。關鍵是你得提前學游泳,而不是等浪頭拍臉上才喊救命。
學游泳也有技巧。莫基爾在書里偷偷給過提示:最抗跌的技能是“組合式能力”——既懂點技術,又懂點市場,還會點表達。
簡單說,別把自己釘死在一條流水線上。看看深圳華強北那些“電子廚師”,上午倒騰芯片,下午開抖音講硬件干貨,晚上在微信群接單做方案,收入比純賣貨高三四倍。
創新經濟里,最稀缺的不是代碼,而是能把代碼翻譯成“人話”的嘴,把硬件包裝成“故事”的手。
說到最后,三位大佬用一輩子證明:增長不是老天賞飯,而是自己下廚,鍋還得輪流翻。
下一次,當新技術來敲門——可能是AI醫生,也可能是量子理發師——我們是開門擁抱,還是裝防盜鏈?答案不取決于諾獎得主,而取決于此刻的你:是繼續刷“雞湯”,還是順手把Python教程加入收藏?畢竟,時代這列高鐵從不等人,它只甩給月臺一個選擇題:或者上車,或者被卷成枕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