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紀念日。在此百年盛典之際,眾多珍品齊聚一堂。大家最熟悉的也許是被稱為“千古名畫第一巨作”的《清明上河圖》。在張擇端的筆下,一幅關于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畫卷徐徐展開,一部活色生香的“北宋生活詞典”被畫筆定格。
除此之外,還有眾多難得一見的文物,本篇文章便選擇三件精品,介紹其深邃內涵與傳奇經歷。
《五牛圖》是中國傳世年代最早的紙本繪畫,其作者韓滉曾任唐朝宰相,他用渾厚筆觸,描繪了五頭姿態各異、神氣畢現的耕牛。
![]()
韓湟《五牛圖》(局部)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它們或俯首吃草,或昂首長鳴,每一頭耕牛都充滿了力量,每一根線條都體現出韓滉對耕牛的細致觀察。這不僅僅是一幅動物畫,也是一曲獻給農耕文明的贊歌,是古代士大夫“以農為本”的民生關懷和治理智慧的體現。
![]()
韓湟《五牛圖》(局部)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而這幅畫本身的命運也與畫作所描繪的對象一般,堅韌不拔。《五牛圖》在創作之后幾經流轉,被多位文人收藏。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時,《五牛圖》被運到國外。直到民國時期,被中國香港企業家吳蘅孫買下。新中國建立后,周總理親自下達指示,并由國家全力斡旋、以當時6萬港幣的金額購回。它的回歸過程,就像一場文化的“犁耕”,重新翻開民族記憶的深層土壤,《五牛圖》的回歸,也因此成為新中國守護文化遺產的里程碑事件。
![]()
從田園的渾厚步入文房的清雅,東晉王珣的《伯遠帖》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出魏晉名士的瀟灑。這封短短的行書手札,是公認唯一存世的東晉名家書法真跡。王珣是王羲之的遠方侄子,他的《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一起,并稱為“三希帖”。
![]()
王珣《伯遠帖》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伯遠帖》全文僅有四十七個字,是王珣所寫的一封書信。“志在優游”,是王珣對于超脫煩惱、自在悠閑的向往。字里行間,我們能讀到這位東晉名士的從容與真摯。無怪乎乾隆鐘愛此帖,在帖上御書“江左風華”等多字,并蓋有多章。
《伯遠帖》在清朝滅亡后、溥儀出宮時,被敬懿皇貴妃帶出宮,輾轉多人之手;建國初期和《中秋帖》一起,被從中國香港購回,后一直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的珍貴,不僅在于它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因為它是一件“活著”的文物。它是一次即興提筆的日常書寫,因此它讓我們更加貼近遙遠的時代。透過這份飄逸疏朗的墨跡,我們仿佛能看到,在會稽山水的滋養下,王珣揮毫時那瀟灑不羈的身影。
![]()
聚光燈下,有一件展品璀璨奪目,那就是乾隆年間制造的金甌永固杯。它通體由黃金鑄就,以珍珠、寶石鑲嵌,周身纏繞著寶相花,極盡工藝之精巧。因其設計與加工都屬于極上乘,金甌永固杯是皇帝專用的酒杯
![]()
金甌永固杯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這只杯子的制作,乾隆皇帝本人特別上心。乾隆四年,皇帝命內務府制作一只名為“金甌永固”的金杯,并要求先拿出畫樣,乾隆皇帝本人看完覺得沒問題,再去制作。乾隆五年,皇帝覺得這只杯子還不夠細致,下旨往細里再做兩件。嘉慶二年,由于之前的金杯有所損壞,當時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命令內務府再做一件金甌永固杯。這些記載,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對這只杯子的重視與喜愛。
因此,如今流傳于世的金甌永固杯一共四只,一只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只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兩只因被掠奪,流落在英國倫敦的華萊士博物館。
可以觀察到,在杯沿處,有篆書寫就的“金甌永固”四字,這是帝王對于國家完整,政權穩固的期待。如今,紫禁城成為故宮博物院,“金甌永固”也不再是舊時代君主的私愿,而是我們對國家統一昌盛與不可侵犯的美好祝愿。
![]()
從《五牛圖》的農耕之本,到伯遠帖的文脈之魂,再到金甌永固杯的家國之夢。這三件珍寶共同勾勒出中華民族的理想圖景。而故宮博物院的一百年,也是傳承中華人文精神、延續中華文明弦歌的一百年。它讓我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對于文明的追求、對于國泰民安的祈愿,將如這宮城一般,歷久彌新、永固人間。
備注:文中圖片來源于故宮博物院官網,故宮博物院官微。
![]()
![]()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