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楊陽 來源 | 頂尖廣告
西貝似乎從不會放過任何一次熱點。
始祖鳥“煙花秀”炸翻全網,西貝靠溫情意林文學扳回一城;
眼瞅著娃哈哈品牌動蕩,娃小宗,娃小智,滬小娃四個“娃”湊成一桌麻將“開杠”,西貝也不甘示弱,愣是搭上了這波改名潮,再次回歸C位。
![]()
西貝“草原皮膚”來了
最近,有網友發現,北京石景山萬達最近上演了一出"品牌變裝秀":
西貝門店的紅白招牌一夜之間換成白綠配色,沿用多年的“西貝莜面村”變成了“西貝 XIBEI”,旁邊還多了行亮眼的注解 ——“我從草原來”。
![]()
圖源:小紅書網友
在這個節點突然換門頭,網友的質疑聲隨之而來:
“老招牌玩砸了,換個馬甲再來?”
![]()
圖源:小紅書網友
對此,賈國龍回應“只是小范圍嘗試”,態度顯得淡定從容。
說起來,西貝的更名史,堪稱一部餐飲品牌的定位搖擺錄。
要是品牌定位有KPI,賈國龍怕是早就超額完成任務了。
“西貝”二字,本就藏著創始人的姓氏密碼——“賈”字拆開,便是“西貝”。而“莜面村”三個字,卻成了賈國龍心中永遠的痛。
“十個顧客里,八個不會讀‘莜’字。”“有人叫‘西貝筱面’,有人直接喊‘西貝小面’。”
![]()
圖源:西貝XIBEI
這絕非笑話。在大眾點評上,至今還能找到“西貝筱面村”的評論。一個字難倒一批消費者,賈國龍怎能不焦慮?
于是,西貝開啟了漫長的“改名之旅”:
2010年,豪擲400萬請來定位大師,變身“西貝西北民間菜”; 一年后,覺得不夠大氣,改為“西貝西北菜”; 2012年,聚焦單品,推出“中國烹羊專家”; 2013年,發現路子走偏,回歸“西貝莜面村” 2024年,轉型“家庭歡樂餐廳”,標識煥新為“西貝XIBEI”...
![]()
圖源:西貝XIBEI
從"西北民間菜"到"莜面村",再到"西貝",這已經是西貝十年間第五次改名。
難怪網友調侃:“西貝的改名頻率,快趕上時尚雜志換封面了。”
![]()
走不出的“信任陰影”
頻繁改名背后,是西貝更深層的經營危機。
今年九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預制菜風波”讓西貝措手不及。羅永浩公開質疑:“西貝幾乎全都是預制菜。”
![]()
圖源:交個朋友直播間
賈國龍的第一反應是硬剛:“寧可生意不做,也要干到底!”接受媒體采訪情緒異常激動,“我們一道預制菜都沒有!”
![]()
圖源:@中國新聞周刊
但消費者用錢包投票,給了西貝沉重一擊。
風波期間,西貝單日營收最高下跌300萬元。有店長透露:“那幾天,服務員比顧客還多。”
盡管西貝隨后道歉,承認“生產工藝與顧客期望存在差距”,但品牌信任的裂痕已經產生。
這背后,是消費者對“貴價預制菜”的普遍反感。
一位美食博主直言:“我能接受人均50的預制菜,但不能接受人均150的預制菜還打著‘新鮮現做’的旗號。”
![]()
賈國龍的自救“三板斧”
面對危機,西貝祭出了組合拳。
第一斧:降價發券。
烤魚從89降到79,手撕雞從63砍到46,還推出“花100送100”的狠招。
這不再是促銷,而是價格體系的重新錨定。
小紅書上的“薅羊毛攻略”層出不窮,有消費者甚至曬出“0元晚餐”截圖,配文:“感謝賈總請客”。
![]()
圖源:小紅書網友
第二斧:改名換姓。
“我從草原來”不僅是個新口號,更是品牌敘事的徹底重構。它試圖用草原意象,重塑消費者對食材天然的認知。
“草原意味著天然、放養、無添加,這是在回應預制菜風波,告訴消費者:我們的食材來自草原,夠天然。”
第三斧:聚焦家庭賽道。
西貝副總裁宋宣公開表示,已轉型“家庭歡樂餐廳”。
數據顯示,西貝兒童餐累計賣出超4000萬份,這個細分市場,西貝確實做到了行業第一。
![]()
圖源:大眾點評
![]()
西貝還能“翻盤”嗎?
西貝的困境,折射出整個中式正餐的普遍焦慮。
在快餐和外賣的雙重擠壓下,傳統正餐的生存空間日益收窄。西貝人均150元的價格,在當下顯得格外突兀。
“改名易,改命難。”
一位餐飲觀察家指出,“消費者最終認可的不是名字,而是價值感。西貝要解決的不是品牌定位問題,而是‘為什么這么貴’的價值質疑。”
對比同樣經歷過危機的海底撈,其通過服務創造獨特價值體驗的策略,或許值得西貝借鑒。海底撈也貴,但消費者覺得“值”。
![]()
圖源:小紅書網友
而西貝的挑戰在于,如何讓顧客覺得“這錢花得值”。
新口號“我從草原來”如能輔以真正的食材升級和體驗創新,或許是一條出路。
可以說,西貝的翻身之戰,才剛剛開始。
賈國龍以星巴克為例,表示新標識可能只在少數門店使用,類似星巴克的黑標店。
這種差異化思路正確,但力度可能不夠。
如今的餐飲市場,已不再是十年前那個粗放增長的時代。
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北京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7%。
這不是短期波動,而是行業進入薄利時代的明確信號。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貝的轉型顯得尤為緊迫。新門店、新口號、新價格,都是必要的嘗試。
但最終,西貝需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在新的消費環境下,西貝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是什么?
是草原食材?是兒童餐?還是某種尚未被發現的價值點?
![]()
圖源:西貝XIBEI
這個問題,或許連賈國龍都需要思考很久。
西貝用35年成長為餐飲巨頭,卻可能在35天的危機中傷筋動骨。頻繁改名如同不斷化妝,難掩品牌的內在焦慮。
畢竟,換個門頭容易,換個腦袋難。當補貼結束、新裝褪色,消費者還會為什么樣的西貝買單?
這個問題,決定著西貝下一個35年的命運。
希望賈國龍這次是真的想通了,別再折騰名字了,把菜做好才是正經事。
消費者可能一時被"草原風"吸引,但最終會用舌尖投票。
當新鮮感褪去,留在碗里的,終究還是那個需要用心烹制的莜面。
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