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湯文娟)日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印發了《林業改革發展典型案例》(第六批),其中,《福建省南平市以“三改+四個一”實現綠富同興》典型案例入選。
此前,《福建省順昌縣探索“森林生態銀行”運行機制》《福建省南平市探索林下空間流轉機制》《福建省南平市推進“全竹利用”產業鏈建設》分別入選《林業改革發展典型案例》(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至此,南平已有四案例入選。
南平市森林面積3113.2萬畝,占全省森林面積的23.7%。長期以來,我市造林綠化以杉木、馬尾松為主,鄉土珍貴闊葉樹種少,經營方式比較粗放,森林資源質量不高。同時,“分山到戶”改革后,集體林地碎片化突出,隨著城鎮化加快和人口老齡化加劇,單家獨戶經營難問題日益凸顯,造林營林成本不斷上升,制約了林業發展。南平市堅持問題導向,以森林“三改”技術措施優化林分結構,以“四個一”林業股份合作機制支持適度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做好“森林+”發展文章,推動森林“四庫”更好聯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南平市大力推廣森林“三改”技術措施,改單一針葉林為針闊混交林、改單層林為復層異齡林、改常綠用材林為常綠彩化花化“鑲嵌”多功能景觀林,精準有效提升森林質量。2021年以來,全市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352萬畝,占全市林地面積10%以上;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畝均蓄積18立方米,最高蓄積每畝55立方米。完成“一帶三沿”一重山林地林相規模化花化彩化改造提升250處、3.96萬畝,打造示范帶13條,為群眾增添身邊的綠、眼前的美。
聚焦答好“林改四問”,南平市創新推出“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林業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即“一村一平臺、一戶一股權、一年一分紅、一縣一數庫”,通過在“森林生態銀行”與林農之間搭建村級森林資源運營平臺,把分散在單家獨戶的無林地、有林地整合打包成集中連片的資源包,促進“綠色資產”有效增值;將合作經營收益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為每戶林農辦理股權證,推動林農通過股份合作經營,獲得長期穩定收益;以“保底收益、一年一分紅、主伐再分紅”模式,保障林農有穩定可持續收入;建設縣級林地林木資源信息空間分析數據庫,實現森林資源的立地質量、林分狀況、資源權屬、經營收益分析等關鍵信息可查詢,為引入社會資本投資提供信息支持。截至目前,“森林生態銀行”已推廣至全市10個縣(市、區)136個鄉鎮(街道)695個村,合作面積累計達28.75萬畝,惠及林農11.57萬戶,規模經營帶動森林質量明顯提升,合作經營區內森林蓄積量提高35%。
此外,南平市還創新“森林+金融”“森林+林下經濟”“森林+碳匯”等模式,實現村民、村集體、森林生態運營主體多方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