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福建:法治繪就從山頂到海洋美麗畫卷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擴大生態環境容量。”
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組織推動廈門筼筜湖綜合治理、福州西湖和內河治理、莆田木蘭溪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在廈門提出“依法治湖”,在寧德強調“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在福州提出建設“海上福州”發展戰略,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時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等重要理念,前瞻性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構想,開創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實踐。
多年來,福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深化生態省建設,全力以赴在山水之間書寫“兩山”理念的實踐答卷,繪就了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的和美畫卷。今年8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的意見》。
福建政法單位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司法利劍守護青山、以法治清流滋潤綠水、以公正之盾捍衛藍海,持續深化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司法實踐,讓“派江吻海”的壯美畫卷永續鋪展,讓福建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海更碧,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筑牢生態根基。
![]()
↑被綠水青山環繞的南平邵武市水北鎮龍斗村全貌 林振超/攝
“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離開福建以后,我也一直關注福建。在這里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范圍實踐了。”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福建考察看望父老鄉親時動情地說。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時間里,提出了一系列極具思想性、戰略性的創新理念,開展了許多極具前瞻性、引領性的創新實踐。
在保護森林等生態資源方面,時任廈門市常務副市長習近平同志在軍營村調研時,叮囑村民“山下開發,山上‘戴帽’”,要多植樹造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時,習近平同志撰文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努力“畫好山水畫”。
探索實踐的點點滴滴,也是波瀾壯闊的時代縮影。恰如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賦詩:“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
一任接著一任干。福建發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優勢,從建設生態省向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再向建設美麗福建持續深化,繪就了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的和美畫卷。
![]()
↑龍巖市武平縣中堡梧地村梯田風光 視覺中國供圖
軍營村蝶變背后的法治力量
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有多偏有多遠?
秋高氣爽的時節,從廈門本島出發,穿過繁華擁擠、高樓林立的城市,一路向泉州、漳州與廈門交界的同安進發。窗外車水馬龍的喧鬧飛快向后退去,迎面而來的是山間的鳥叫蟲鳴。兩個小時后,在一路起伏蜿蜒的盤山公路盡頭,廈門海拔最高、最偏僻的軍營村終于進入視野。
彼時,廈門經濟特區日新月異,但軍營村依舊貧困落后,700多名農民只能靠開山種茶種果來維持生計。
1986年4月,時任廈門市常務副市長習近平同志來到軍營村調研。他看到山上種的茶、坡上有柿子,很高興。但是,當看到其他山頭光禿禿的時候,他神情起了變化。他站在柿子樹下說:“多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
軍營村村民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叮囑,不僅多種茶、多種果,還年年不忘造林綠化。如今的軍營村已經是全國響當當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文明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福建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福建省生態村。
“這里每個茶園的最頂上都是樹,這就是山下開發、山上‘戴帽’,在種植經濟作物的同時做好生態保護。”在軍營村擔任生態警長的廈門市公安局同安分局蓮花派出所民警林歆,走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巡山,指著遠處高山茶園說道。
生態文明的軍營村還是全國聞名的鄉村治理示范村,依法治村護林成為這里的日常。廈門公安在軍營村建立了高山生態警務工作站,生態警長每天巡山清理捕獸夾,查看茶園附近是否有野豬,是否有山火隱患等。通過巡邏、矛盾糾紛化解、聯勤聯動等,全力護航高山茶、農副產品等產業經濟發展。廈門市公安機關在打擊涉生態違法犯罪的同時,還強化與行政、檢察院、法院、企業、高校、社區等部門聯動,不斷完善生態警務治理體系建設。
軍營村的巨變,是廈門以司法力量守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資源的一個縮影。廈門市公安局在山區林地等區域試點建成生態警務工作站16個,在同安公安分局試點“3+5+X”“生態警長+”警務模式,引導組織村(居)干部、網格員等群防力量參與生態警務工作。此外,廈門公安等多部門簽署《關于設立廈門市生態司法協同保護平臺的協議》,構建實踐與研究相結合、資源共享共用為特色的海陸一體化生態保護聯合工作平臺。
廈門法院、檢察院常態化開展保護自然資源行動,依法懲治非法占用農用地、盜伐林木、濫伐林木等違法犯罪。如,廈門檢察院依托“檢察長+林長”工作機制,聚焦耕地、林地資源保護,在小光山建立公益訴訟生態修復示范基地,持續推動青山修復工程。截至目前,已督促恢復治理礦山面積1000余畝,修復被毀壞的公益林面積34.68公頃。適用“碳匯”機制辦理案件39件,引導行為人自愿認購農業碳匯近2萬噸。
“碳匯看不見摸不著,但帶來的好處確是實實在在的。”今年 1月26日,軍營村村民林大嫂一早來到村委會,參加村里舉行的農業碳匯分紅儀式,她第一次拿到“生態價值紅包”,既高興又新奇。此次,軍營村向村民發放生態價值紅包34萬元,其中司法碳匯24.7萬余元。
這份“碳匯紅利”的由來要追溯到2022年。當時,同安區法院、檢察院辦理了一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被告人真誠悔過,愿意認罪認罰賠償生態損失,但采取什么方式修復生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全省首家跨區域集中管轄涉生態案件的法院,同安區法院建立起“生態司法+碳匯交易”機制。同安區檢察院瞄準碳匯價值,探索出多元化生態修復機制。同年8月30日,同安區法院、檢察院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全國首個生態司法公益碳賬戶,創新打造從山頂到海洋的碳匯交易系統,引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義務人自愿認購“藍碳”“綠碳”等生態價值產品。
“司法碳匯不僅調動了村民植樹造林、培育茶園、果園的積極性,還增加了村民收入,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軍營村相關負責人說。
廈門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在法治護航下,30多年來,已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28項生態領域榮譽。
![]()
↑武夷山市人民檢察院、福建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武夷山國家公園分局、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開展常態化巡山。 武夷山市人民檢察院供圖
從“三庫”理念到“做好山水田文章”
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離開廈門到寧德任地委書記。其間,有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工作,他講道,“周寧縣的黃振芳家庭林場搞得不錯,為我們發展林業提供了一條思路”“什么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么時候閩東就富裕了”“閩東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山,興旺在于林”……這些重要論述都收錄在習近平總書記《擺脫貧困》一書中。
彼時,習近平同志先后三次到周寧縣后洋村造林大戶黃振芳家庭林場調研,并親手種下三棵杉樹。帶著三次調研的成果,他創造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科學論斷。2022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
多年來,周寧縣牢記囑托,在福建、寧德兩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堅決扛牢生態環保之責,走好逐綠奮進之路,實現了全縣高達72.96%的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常年居全省前列,“綠盈鄉村”覆蓋率突破90%,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等生態領域“國字號”榮譽。
榮譽的背后,是寧德政法機關積極參與環境資源治理保護,用心用情用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寧德市兩級法院深化“司法+林長制”,助力種好“搖錢樹”。在強化系統保護和恢復性司法理念方面,寧德市兩級法院建立起直接修復、代償修復、異地修復等立體化修復模式。柘榮縣法院推行“生態恢復性司法+專業化審判”機制,福鼎市法院創新推進“加減同治”生態保護工作機制,福安市法院實行“碳匯+勞務代償+補植復綠”機制,多措并舉推進受損生態功能性損失補償和生態有效修復。寧德市兩級法院還在福建省率先建立并落實“生態司法+保險”修復機制,推動解決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難題。屏南縣法院建立古樹名木保護協作機制,推動縣內1406棵古樹名木投保,保障資源傳承與安全。
與寧德毗鄰的三明市,同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你們要畫好山水畫,扎實抓好山地開發,做好山水田文章。”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同志到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調研時,語重心長地說。
20多年來,三明市牢記囑托,讓常口村成為名副其實的“林中村”,引領全市賡續書寫“綠色三明”大文章,實現了全市近80%的森林覆蓋率。
“以前有人在梯田旁非法采石,既影響了美觀,也妨礙了農耕。現在經過治理,梯田恢復了自身風貌,吸引了更多游客到我們這兒欣賞美景。”三明市尤溪縣聯合鎮東邊村村民笑著說出了家門口梯田的變化。
位于聯合鎮的“聯合梯田”,是我國南方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承載著千年的農耕記憶,2018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站在山頂遠眺,在逶迤青山環抱間,層層疊疊的梯田宛如大地的五線譜。在旭日晨光的輝映下,田壟泛著金邊,水面波光流轉,一幅絢爛奪目的大地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2024年8月,尤溪縣檢察院在東邊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專項監督中,發現一個土坑周邊的稻田里、田埂上堆滿了石料。詳細了解情況后,檢察官形成了“保護‘聯合梯田’,守護農業文化”的專項監督方案,并向相關單位制發檢察建議督促整改。在相關單位的積極整改下,梯田很快恢復了自然風貌。
近年來,三明市檢察機關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性開展畜禽、牛蛙養殖污染、尾礦庫治理和耕地資源保護等專項監督,發出400余件檢察建議,已督促修復被毀耕地、林地1700余畝,清理固體廢物、生活建筑垃圾等3.6萬余噸。
與此同時,三明市公安機關將生態文明理念深度融入警務實踐,建立“市、縣、所、社區(村)”四級“生態警長工作制度”,推動生態保護和基層治理工作、生態警務和社區警務融合發展,合力構筑大生態安全屏障。三明市中院指導將樂縣法院設立“兩山巡回法庭”,在全省率先推出礦山“生態修復管理人”制度;指導泰寧法院創新適用復綠補種先予執行制度,在全省首創“生態修復監督人制度”。
2002年,針對福建是林業大省、廣大林農卻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的狀況,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同志緊緊抓住“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的林改“四問”,在全國率先謀劃實施了集體林改。多年來,福建持續深化林改,加快建設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全省森林“水庫”更加穩定,森林“錢庫”更加豐足,森林“糧庫”更加殷實,森林“碳庫”更加壯大。
在“全國林改第一縣”龍巖市武平縣,縣法院從審判執行出發,主動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探索形成“扇形調解網”“斗樣化解層”“點狀消解法”相結合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創建“無訟林區”,全縣116個行政村實現涉林民商事糾紛“零訴訟”,掛牌確認“無訟林區”村10個,司法助力武平綠了水、活了林、富了民。
司法協同守護福建“生態美”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造就了福建豐富的林業資源。全省林業用地面積1.39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6.08%。
作為全國唯一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國家公園是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武夷山考察時指出:“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
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面積1280平方公里,涉及福建省、江西省2省,南平市、上饒市2市,武夷山市等5縣(區、市)12鄉(鎮),其中福建省域內面積1001.4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8.2%。南平市立足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實際,加強司法協同治理和保護。2023年6月,由南平市委政法委、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牽頭,武夷山國家公園覆蓋的武夷山市、邵武市、光澤縣及南平建陽區4個縣(區、市),南平市法、檢、公安等15家市直單位作為成員,成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綜治中心聯盟”,整合盤活現有各類資源,設置綜治中心聯盟工作站9個、工作室29個,打造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治理體系。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綜治中心聯盟”的大框架下,建立“教育普法聯宣、矛盾糾紛聯調、網格治理聯防、視頻監控聯巡、執法司法聯動、平安建設聯創、生態保護聯治”七聯工作機制,有力推動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平安景區、平安林區、平安邊界等建設。
福建高院以武夷山國家公園司法保護為原點,牽頭建立省內市域協同、閩贛省際協同、全國多省協同的“三協同”國家公園司法保護協作機制,涉及10家高院、20余家中院、40余家基層法院。
今年9月12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法》,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這為我們進一步用法治的方式加強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建設、保護和管理,全面推進清新福建、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堅強保障。”武夷山市法學會相關負責人說。
早在2022年,福建高院聯合省林業局首創了林業碳匯司法賠償機制。在2024年將賠償項目從碳匯向保育土壤、涵養水源等方面拓展,進一步升級為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司法賠償機制,通過全省統一的核算方法,對受損森林生態環境進行快速量化和全面賠償。福建省檢察院聯合省林業局制定辦理生態環境刑事犯罪和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林業碳匯賠償機制開展生態修復的工作意見,截至目前,共適用碳匯機制辦案553件,認購碳匯金額947.5萬元,數量24.5萬噸。
同時,為破解涉林違法建設處置執行難問題,福建高院與省林長辦聯合出臺指導意見,在全省推廣涉林非訴行政案件“裁執分離”機制,對審查準予執行的涉林違建處置非訴執行案件,裁定由違建所在地鄉鎮政府或街道辦組織實施,行使林業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配合實施。為了確保修復責任落實到位,將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引入生態修復,構建起“破壞-懲罰-修復-監督”生態修復閉環。
值得一提的還有,福建省檢察院創建“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的“三位一體”生態檢察模式,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檢察公益訴訟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礦山“青山掛白”恢復治理等專項監督活動。其中,針對“青山掛白”問題,全省檢察機關共開展“補植復綠”5265.1畝,推動認購林業碳匯6.2萬噸。龍巖市檢察院用好紫金山礦區生態修復基地,推進司法固碳基地建設,規范司法固碳資金管理使用。
“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我們致力于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龍巖某礦業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公司秉持“給我一座礦山,還您一座公園”的理念,積極推動生態復綠工程,真正做到了邊開采、邊治理,綠化覆蓋率在可綠化面積中達到了100%,讓礦山與人和諧共生。
在法治護航下,福建生態文明指數多年保持全國第一,是全國唯一水、大氣和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的省份。森林覆蓋率高達65.12%,連續46年保持全國第一,“清新福建”金字招牌愈擦愈亮。
(原題:“福建:法治繪就從山頂到海洋美麗畫卷”系列報道之一 | 依法守護八閩青山綠水無價之寶)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2025年第40期
責編:黃慧兒
審核:方琮 高奇
■陳文清主持召開中央政法委員會全體會議 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會議精神
■全國表彰!福建政法系統1個集體、2名個人上榜
■公務員辭去公職規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