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映武夷》演出現場(張筱惜 攝)
五年一躍,文旅市場奏響高質量發展強音。
南平立足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盞建本文化等獨特資源稟賦,以“五文”工程為重要抓手,聚力構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全速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2023年,南平文化產業增加值超79億元,占GDP比重4.0%,居全省第5位。
2024年,全市旅游市場接待旅游總人數逾8490萬人次,同比增長12.3%;實現游客旅游總花費898億元,同比增長16.0%。
2025年,全市31個項目列入全省文旅重點推進項目庫,總投資超98億元;近三年來,滾動實施重點文旅項目108個,總投資557億元,超過前五年總和。
“大武夷”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不僅推動南平旅游實現從武夷山“一枝獨秀”到全域“多點開花”的跨越,更推動以朱子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南平從“文化資源大市”向“文旅經濟強市”的蝶變注入強勁動能。
文旅融合 產業興村
九曲泛舟,兩岸丹霞倒映成詩;天游登高,九曲回環蜿蜒成韻;巖上尋茶,活甘清香氤氳成霧……從單純“看風景”到深度“品文化”,南平深挖優質文旅資源富礦,打造文旅新業態,解鎖消費新場景,持續開展多元化文旅融合活動,讓游客每一次出游都擁有更豐富、更立體、更具質感的體驗。
五年來,南平以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為重要抓手,聚力構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持續擦亮“大武夷”文旅金字招牌。
南平加快打造“1+3+3+N”特色旅游產品體系——以鞏固提升武夷山主景區為核心,重點打造國家公園探秘之旅、采茶制茶體驗之旅、朱子文化研學之旅三大特色文旅產品,推出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自駕游、崇陽溪漫游道騎行游、星村茶香徑徒步游三種游玩線路,聯動各縣(市、區)開發“N”個縣域文旅亮點,形成全域聯動、多元互補發展格局。
全長251公里的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宛如一條“流動的風景線”。在4252平方公里的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中,它串聯起11個鄉鎮、40個村落及60處人文自然景點。這條道路既嚴守生態紅線,又帶動沿線民居變身特色民宿、農家樂升級為文化體驗館,讓村民在家門口穩穩吃上“生態飯”“旅游飯”。
大街小巷煙火氣升騰,展館景區文化味濃郁,特色“文旅+”模式打破業態壁壘,推動多領域場景化深度融合,點燃游客出游熱情,讓全域涌動著蓬勃的消費活力。
“文旅+會展”成效顯著,借助茶博會、朱子文化周等活動,以“學術+體驗+生態”創新模式實現流量向留量轉化;
“文旅+教育”“文旅+體育”持續融合,深化美育與賽事聯動,大武夷超級山徑賽、馬拉松、自行車騎游、公路輪滑等賽事成為“賽事搭臺、文旅唱戲”的優質載體;
“文旅+農業”四時有景、季季有樂,按季推出插秧、曬秋、民俗等特色體驗,依托“武夷村潮”品牌打通農貨直銷渠道,實現農旅雙贏;
“文旅+工業”活化遺產價值,延平南紙1958創業園帶動1200人就業、年產值2.6億元,政和竹具工藝城、光澤圣農小鎮讓舊生產線變身特色記憶載體,煥發新生機;
行走“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文旅融合碩果盈枝——建陽躋身全國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建盞文創園、書坊康寧古街入選全省首批非遺與旅游融合案例;南平獲評福建省文旅工作正向激勵對象;大武夷超級山徑賽憑借“武夷山徑·東方文脈共生計劃”實踐案例獲2025“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卓越之星獎;邵武和平鎮提升古鎮旅游綜合實力的經驗,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示范案例。
文物保護 古韻流芳
打開南平市“文物數字地圖”微信小程序,輕點屏幕,文物與遺址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價值闡釋便一目了然;鄉鎮黨政正職離任時,轄區內文保單位按責任清單逐項交接;全市392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全部登記建檔,成為全省首個完成“四普”實地調查任務的地級市……這些鮮活場景,正是過去五年南平文物保護從“傳統守護”邁向“創新賦能”的生動縮影。
“家底”清,則方向明。依托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南平全面梳理市域文物資源,不僅率先完成392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的登記、建檔與復核,還將632處縣級以上文保單位全部納入“文物數字地圖”小程序,編制出版《南平市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圖》,并在省“四普”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作典型發言,為全省文物普查工作提供借鑒。
南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上線“文物數字地圖”“文化南平”小程序,到繪制《朱子閩北行跡圖》《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鑒》,科技力量使文明記憶重新串聯。不可移動文物信息轉化為數字化、可視化資源,實現文物信息共享與遠程查看,既讓“藏于深巷”的文物“開口說話”,也讓公眾在指尖就能感知文明的溫度。
知底定策,珍視善用。在筑牢文物保護根基的同時,南平圍繞“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標桿”目標,制定《南平市全面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制度實”構建多層次保護體系。
頒布首部地方性法規《朱子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為朱子文化遺存保護提供法律支撐;
創新推出“文化遺產保護離任交接工作機制”,明確鄉鎮黨政正職離任時的文保交接內容、程序及責任,實現監管全覆蓋、責任可追溯,該機制入選中宣部《每日要情》內參,獲省委宣傳部領導批示,擬在全省推廣;
出臺《南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保護模式;
在城鄉更新中建立“先普查后征收”與專家論證制度,實現歷史建筑零破壞;
守住文物安全底線,更需以“監管嚴”構建智慧防控網絡。南平在全省率先搭建覆蓋全市的文物數字監管平臺,通過文化遺產數據庫與遠程監控網絡,對文物實行分類、分級、分區域智慧管理,讓監管成為文保工作的“智慧眼”。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今,省級朱子文化(南平)生態保護區正式獲批;城村漢城遺址成為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苑御焙遺址、建窯遺址、池湖遺址獲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包括武夷巖茶(大紅袍)等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奇異福建龍·政和動物群”古化石發掘,填補世界侏羅紀鳥翼類恐龍研究空白。這些成果,既彰顯了南平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更讓閩北歷史文脈在傳承中煥發新的“溫度”。
山水載文 薪火相傳
龍魚游走,舞袂翩躚,36名身著宋代傳統服飾的舞者演繹“六佾舞”。這是《月映武夷》新增的朱子禮樂大典廣場秀,讓八方游客沉浸于武夷山水與人文的碰撞中,觸摸朱子文化的脈搏。
指尖翻飛,墨韻彌漫,傳承人現場展演鳳咮硯制作技藝,千年古硯重煥光彩。這是延平區百合劇苑人民廣場“非遺正青春”活動的場景,面塑、延郡末茶點茶、茶洋窯制作等一批非遺技藝集中亮相。
丹桂飄香,琴韻悠揚。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里,建甌挑幡、傘技、宋式點茶及國風NPC互動引人駐足;湛盧書院賓客云集,君子六藝、松溪版畫、非遺漆扇等體驗活動令人流連;夢筆山下,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成文化新地標,“看展+臨摹+寫生+非遺”研學,讓更多人體驗“夢筆生花”的文化意境……
從傳統禮樂到非遺技藝,從文藝展演到創意市集,從民俗互動到親子研學,各縣(市、區)以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為市民游客奉上一場場浸潤人心的“文化盛宴”。
近年來,南平立足優越文化資源稟賦,構建起以朱子文化為引領,以生態文化為基礎,以閩越文化、建盞文化、建本文化、茶文化、書院文化等為主體的閩北特色優秀傳統文化品牌體系。
不久前,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成功舉辦,思辨之聲回響不絕。活動通過主題論壇、圓桌對話等形式,搭建朱子學創新發展的重要交流平臺,借助朱子文化與多文明對話,為文明互鑒提供東方智慧。
《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先后入選全國旅游演藝精品名錄、中國旅游產業影響力旅游演藝案例、全國演出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優秀演出項目;大型文旅舞臺劇《月映武夷》,公演即斬獲WRCA“世界單體最大室內水幕舞臺”紀錄,在2025年中青年學者文旅經濟研討會上,該演出再獲“年度文旅經濟優秀案例”……這些榮譽既是對文旅產品品質的肯定,更是對傳統文化通過現代技術實現創新轉化模式的認可。
放眼閩北大地,文化的生命力扎根于傳統經典,又在傳承與創新的交織中綿延生長。
第二屆武夷論壇成功舉辦,“中華文明講壇”“中華文明課堂”常態化開展,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注入思想力量;
組建朱子文化傳承發展中心,依托宋明理學研究中心等機構開展重大課題研究,朱子文化數據庫正式發布、朱子書房對外開放;
推進朱子文化“六進”助力閩北文脈賡續傳承行動,“朱子四禮”廣泛應用于多樣化場景,武夷山“傳承朱子婚禮文化 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入選全國移風易俗優秀創新案例;
打響書院文化品牌,《福建南平:賡續書院文脈 激活時代精神》入選“建設城市文明 增進人民福祉”論壇發布的城市文明建設優秀案例,為全省唯一;
開展閩北特色文化“雙創”行動,運用現代科技、潮流文創等方式,推動經典文化創意表達,以“卡通朱子”等IP構建具有高辨識度的傳統文化IP矩陣。
此外,南平還積極推動閩北非遺“破圈出海”,讓文化跨越山海。
從德國古城的剪紙展臺到莫斯科的武夷茶空間,從云端的朱子文化直播到線下的漢學研習營,從“武夷之友”閩臺港澳青年交流到“朱子之路”研習營,從北京景山公園南平非遺展、“武夷天山行,非遺進木壘”到世界漢學家大會,茶、建盞、剪紙、竹刻等非遺項目亮相眾多大型活動,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2025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吸引全球近千家媒體聚焦,發布稿件超過9萬條,涵蓋12種語言、覆蓋3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傳播量突破10億人次;“何以中國 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傳播量破百億。這一系列成果,成為南平文化“會說話、傳得遠”的生動實踐。
文化惠民 賓至如歸
“來武夷山旅游,我幫你帶娃”研學服務圈粉無數,成為親子游的新潮選擇;新款人體外骨骼機亮相武夷山景區,讓更多游客體驗“登山黑科技”的便捷;巡邏機器狗與游客互動賣萌,成為景區里的“網紅擔當”;九曲溪竹筏漂流新增2000臺免費講解器,貼心服務收獲滿屏好評……
從“流量”到“留量”,南平以“主客共享”的生態構建為抓手,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打造沉浸式場景,讓文化場館從單向“參觀地”轉型為多元“生活場”,讓游客從被動“旁觀者”變為主動“參與者”。
在251公里的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沿線,20處“半米茶席”散落山水間,融自然風光與非遺技藝于一體;朱子文化研學產品,精心設計敬師禮、成人禮及朱子家宴等體驗項目,串聯朱熹園、五夫古鎮、考亭書院等文化地標;建陽開發馬伏熹云灣、廌山書院等鄉村文旅新標桿,光澤、政和、順昌等地推出近20條特色線路;武夷山度假區舊街煥新,崇陽溪漫游道夜色流光,武夷夢華錄化身“宋韻不夜城”,實現晝夜游玩體驗無縫銜接……
五年來,文化惠民“答卷”同樣精彩紛呈、暖意十足。
武夷山“躺平觀山公園”音樂會常態化唱響,讓山水與旋律共鳴;南平大劇院閱讀服務空間全新亮相,為市民搭建精神棲息地;紅星村旅游服務中心、建陽區書坊鄉紅色旅游小鎮強勢帶動沿線產業蓬勃發展;洋后鎮、巨口鄉等基層一線流動圖書點扎根落地,讓書香浸潤鄉村。
數據見證民生溫度:全市累計開展非遺地方戲、瀕危劇種公益性演出1090場,舉辦“福見南平·迎春納福”文藝演出、百姓大舞臺及展覽活動上千場;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持續發力,每年展播放映優質影片近2萬場次,讓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愈發富足充實。
基礎設施的升級更顯民生情懷。規范清晰的旅游標識系統、覆蓋全域的無障礙設施、便捷高效的智慧文旅平臺,讓“說走就走的旅行”更有底氣;浙皖閩贛“聯盟花園”區域協作,讓“大武夷”的朋友圈持續擴容,實現客源共享、市場共拓的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南平依托合福高鐵,與上海、合肥、廈門等地形成3小時“朋友圈”,開通“大紅袍號”“贛閩風華·武夷山水號”“絲路夢享號”等主題旅游專列,發行世遺旅游年卡,全方位推動市場共拓、線路互推、游客互送。同時,主動深化與閩浙贛等周邊世遺地對接協作,打造3條對外聯結的世遺風景道,串聯上饒、鷹潭、衢州、泰寧等地優質文旅資源,構建全域文旅發展新格局。
從科技賦能文物保護,讓千年遺產“活”在當下,到深耕文旅融合跨界創新,“大武夷”品牌圈出全域旅游新體驗;從多元化供給精準覆蓋消費“全場景”,到沉浸式玩法打破傳統邊界——五年來,南平以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根基,在守正創新中筑就文旅發展勝勢。
如今,“大武夷”品牌已從區域名片躍升為全國知名IP,文旅經濟更成為撬動鄉村振興、賦能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點,讓閩北山水人文煥發新生的同時,更以強勁動能推動閩北文旅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精彩蝶變。(閩北日報記者 張筱惜 蔣雪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