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飛江北》第171期
一款創新藥的故事
“來,走幾步看看!”
坐標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神經疾病基因治療創新技術臨床試驗中心,林先生在醫護人員鼓勵下,穩穩行走了幾步。“不錯不錯!”這幾步,讓整個團隊倍感振奮。
![]()
林先生患有亨廷頓舞蹈癥,這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往往會表現為運動、認知和精神異常,并不受控制地陷入“舞蹈”中,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
此前,林先生已經出現步態不穩、發音不清等典型癥狀。轉機出現于藥物ER2001的臨床試驗,參與試驗、接受給藥后,林先生有了十足的“進步”。而這款注射液,正來自于新區生物醫藥谷園區企業艾碼生物。
Part 01
一個“瘋狂”的發現
小小的玻璃瓶中,裝著透明藥液,外觀與尋常注射劑無異。這款看似普通的藥物,就是ER2001,從實驗室到臨床轉化,它的每一步都被全球學術界和跨國藥企密切關注。
![]()
你也許會問,這款藥究竟厲害在哪?憑什么吸引全球目光?要知道,這可是全球第一個通過靜脈給藥實現中樞神經系統遞送的小核酸藥物。簡單來說,通過“打點滴”的方式,這款藥物就能將藥效“送進”大腦里。
一直以來,神經系統疾病都難以治愈,正是因為我們大腦里有一道非常嚴密的“安檢系統”——血腦屏障。這層保護大腦免受有害物質入侵的天然防線,也成為眾多神經系統疾病藥物難以逾越的“天塹”。ER2001卻突破了這一困局。
![]()
破局點源自艾碼生物創始人、南京大學教授張辰宇的一項革命性原創發現。這位哈佛大學博士后,自回國加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后,就專注于細胞外RNA研究。
在當時看來,這是一個冷門甚至“離經叛道”的領域。在近百年來的經典生物化學理論中,RNA只能穩定存在于細胞內,一旦在細胞外就會迅速被分解成碎片,失去作用。2007年,張辰宇團隊卻提出一個“瘋狂”的發現:人體細胞其實很聰明,會分泌一種叫“微囊泡”的天然小包裹,將小RNA“打包”在內并被其他細胞吸收,從而傳遞信息。
“這相當于發現了人體自備的‘藥物快遞系統’。”張辰宇解釋,由于微囊泡是人體自己產生的,用它來送藥,身體不容易產生排斥反應,也更安全。正是這個發現,為ER2001勾勒了雛形。
Part 02
凌晨3點,實驗室亮起
科學發現讓人興奮,但要把人體自備的“藥物快遞系統”這個天才想法變成真正能治病的藥,卻是一條充滿挑戰的漫長道路。
早期,業界嘗試體外培養微囊泡,先在實驗室里將藥物裝進這一“快遞包裹”中,再注射進人體。但這種人工打包的“包裹”,身體可能會將其當成“不明快遞”而產生排斥,或有毒副作用。此外,產量低、質量不均,也滿足不了臨床治療的需求。
到底要怎么才能突破這個技術瓶頸?這是張辰宇和團隊眼前的“一道坎”。直至一次夜航途中,飛機降落前,他靈光乍現——為什么不利用肝臟這個“生物工廠”,來生產“藥物快遞”?如果向人體靜脈注射包含siRNA表達框架的質粒,肝細胞吸收后就能在體內合成小核酸藥物并親自“打包”進天然的微囊泡,分泌后就能通過循環系統遞送至大腦等組織了。
“這完全模擬人體天然機制,既能降低免疫排斥,又可規模化生產。”張辰宇越想越興奮,航班抵達南京后,他迫不及待地給同事們打了電話。凌晨三點,實驗室的燈光亮起。
![]()
2021年,這項顛覆性技術迎來了應用,張辰宇帶著團隊“長跑”近10年,最終成立艾碼生物,靶向亨廷頓舞蹈癥的致病基因推出藥物ER2001。他們將公司落在了新區生物醫藥谷,這里有許多從源頭開始培育的硬技術“小苗”,走出了藥康生物、世和基因等明星企業。
專注研發之余,張辰宇還找來了梅里埃集團亞太區原科研總監孟夏博士加入團隊,兩位“黃金搭檔”配合默契:張辰宇在科學上不斷沖鋒,孟夏則系統性規劃發展路徑。公司穩步向前,藥物研發也駛上了快車道。
Part 03
不止破解“死亡之舞”
如今,ER2001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臨床試驗批準,成為國內首個在中美“雙報雙批”的原創小核酸藥物,并拿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
艾碼生物還在聯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醫療機構開展臨床試驗,評價其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
“上世紀90年代亨廷頓舞蹈癥靶向基因被發現時,學界曾樂觀預測十年內必將攻克該病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副主任裴中教授介紹,但冷冰冰的現實是,這場攻堅戰成了制藥公司的“血淚史”,包括羅氏制藥在內的許多藥企折戟沉沙。在一次研討會上,裴中了解到張辰宇團隊這項獨特的技術,雙方一拍即合,2023年4月第一例患者入組。
![]()
2024年,在法國亨廷頓病全球臨床研究聯合大會上,裴中公布的ER2001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數據,引發關注。這一療法,在10例患者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療效:治療數周后,運動功能、精神狀態及認知能力等核心指標均呈現明確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出現病程逆轉。這不僅意味著小核酸藥物迎來了“中國時刻”,也印證了艾碼生物技術平臺的獨特價值。
![]()
“正如高通芯片引領了智能手機的變革,我們的技術平臺將重塑基因治療的未來。”張辰宇的愿景更為宏大。他透露,團隊還在推進腦膠質瘤、帕金森病等新管線的臨床前研究。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基因治療領域的高通’。”張辰宇說,依托這一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平臺技術,他們不僅要攻克亨廷頓舞蹈癥這樣的醫學難題,更要為全球數百種遺傳性疾病提供精準治療方案。用中國創新解決世界性醫療挑戰,正是他們投身產業化的初心和使命。
素材來源 | 生命健康辦、新華日報
編輯 | 高媛
發布 | 徐雅瑩、吳小榮
審核 | 王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