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筑底的關鍵期,上市銀行的中期分紅情況就有了業界風向標的意味,其所體現出的盈利模式穩定、現金流充沛,對當下發展意義重大。但諸多銀行撒下的“紅包雨”,分布和數量差距極大,國有六大行分紅金額超過2000億元,是絕對的主力,其他中小銀行能躋身分紅隊列,就已屬不易。
對比2024年的銀行中期分紅情況,六大行基本持平,連續兩年分紅都超過2000億元,結合目前未完全披露的情況來看,總體呈現出參與分紅銀行數量增多、總額微增的態勢。
六大行繼續“大撒把”,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勉力跟上
2025年中期,六大行延續了高比例分紅的做法。工商銀行以超過500億元領跑,建設銀行以超過480億元緊隨其后,兩家銀行上半年都實現了超過1600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其后是農業銀行的418.23億元,中國銀行的352.50億元,郵儲銀行的147.72億元和交通銀行的138.11億元——六大行的集體表態是,現金分紅不低于凈利潤的30%。
![]()
再往后是中信銀行的104.61億元。隨后,各家銀行“撒紅包”的力度大減,單個金額再未超過60億元。
股份制銀行里除了中信領跑,民生、平安、華夏3家的分紅規模都與六大行差距極大,招商銀行被視為股份制銀行的希望,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也難以追上六大行。
城商行、農商行的分紅情況更趨于兩極分化。滬農商行2025年的分紅較去年略有提升,首次推出中期分紅的長沙銀行在所處的細分賽道表現不錯,常熟銀行、蘇農銀行等同樣如此。相比之下,浦發銀行、鄭州銀行等暫不進行中期分紅,或是因為盈利未達預期,或是需要留存資金應對經營方面的挑戰。
經濟下行期,六大行為何還能高分紅
目前來看,銀行業整體面臨凈息差收窄、不良處置壓力加大的挑戰,六大行之所以業績穩、分紅高,是受益于規模與質量的“雙保險”。
部分大行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但整體盈利規模依然龐大,在上半年實現6800億元以上凈利潤的同時,將不良貸款率控制在了1.33%以下,資本充足率也大多在15%以上,是當之無愧的金融體系“壓艙石”。
與之相比,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不高,為了滿足業務擴展和抵御風險的需求,一些銀行只能減少或放棄分紅。
![]()
![]()
同為服務實體經濟,六大行的業務聚焦批發性信貸與普惠金融,更顯穩健,中小銀行更傾向于開展特色業務,以求更好的生存、發展。今年在分紅方面表現出彩的中小銀行,如中信銀行、滬農商行、常熟銀行等,都有營收穩步增長、資產質量改善等特點,也都有突出的新業務成績。
隨著存款利率下調逐步傳導至資產端,以及不良貸款的加速出清,銀行業的盈利壓力有望得到緩解,即有更多銀行將加入到分紅的隊列里,分紅總額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不管如何平衡短期分紅與長期發展的關系,不同體量的銀行機構都需要梳理自身的經營實力、資本狀況與發展定位,以此找到服務實體經濟與回饋股東之間的真正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