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排哥”攤上事了?
10月9日,這位此前因幽默金句火遍互聯網的民間網紅,難得開啟直播。作為國慶長假前被央視報道的“草根代表”,他在直播中坦言自己“攤上事兒了”,是因為自己登上央視,而對此第一反應滿是感激。
![]()
央視報道景德鎮雞排哥
“做完你的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我的控場能力很強。”此前,雞排哥在出餐時與顧客的互動語錄,一句句都成了網友追捧的“金句”,也讓他憑借真實、接地氣的形象圈粉無數。

隨著人氣攀升,他的商業化動作也悄然落地:據媒體報道,“景德鎮市珠山區李俊永餐飲管理工作室”已于9月30日正式成立,經營者正是雞排哥本人,經營范圍涵蓋餐飲管理、食品銷售(僅銷售預包裝食品)。這一動態曝光后,不少網友和行業觀察者都對他未來的商業化路徑充滿想象。
回溯雞排哥的從業經歷,不難發現他一直在尋找餐飲變現路徑:早年陶瓷廠改制后,他從下崗工人起步,先后做過烤羊肉串、賣過涼皮、經營過肉夾饃小攤,最終扎根炸雞排領域。這種“草根創業”的底色,既是他的人設標簽,也為他的商業化之路埋下了關鍵命題——當流量退潮,他是否具備將“人氣”轉化為“持續盈利能力”的硬功夫?
網紅餐飲的“短命魔咒”:流量之外的經營短板
事實上,早在“雞排哥”爆火前,抖音平臺上已有多個街頭網紅在餐飲賽道出圈:合肥“盒飯姐”的10元自助盒飯、南京“10元手沖咖啡”阿姨的攤位,如今皆歸于平靜。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行業痛點:網紅能靠情緒價值引爆流量,卻未必能接住“變現”的長期考驗。
![]()
圖源:網絡
餐飲是“重運營”生意,從選址、成本控制到供應鏈管理,環環相扣。許多網紅攤點初期的熱鬧,往往掩蓋了專業能力的缺失。以“粥餅倫灌餅”為例,其門店位于繁華商圈,月租高達2萬元,疊加人力成本后,因運營不善難以維持收支平衡,開業僅半年便關門;網紅模特李涼涼代言的“重慶小面”門店,也因選址失誤、成本失控持續虧損。反觀雞排哥,其工作室剛成立便涉及餐飲管理,若缺乏成熟團隊支撐,初期或面臨類似困境。
![]()
圖源:網絡
產品層面,網紅小吃多以“爆款單品”起家,但技術門檻低、同質化嚴重,極易被模仿。從“土家燒餅”到“肉松小貝”,國內網紅小吃的生命周期普遍短暫。更關鍵的是,部分品牌在擴張中因品控下滑遭反噬:上海的網紅美食“阿大蔥油餅”在IP化后,因價格虛高、口味偏離初心被吐槽;曾經在國內成為連鎖萬店的正新雞排曾以8元大雞排的高性價比橫掃市場,卻因偷工減料,顧客吐槽“一口下去全是面粉”,兩年間門店從高峰時的2萬家銳減至1.4萬家。
![]()
正新雞排門店
流量依賴癥則是另一隱患。網紅餐飲的初期客流多靠社交平臺算法驅動,本質是“打卡經濟”。顧客為打卡拍照而來,復購率極低。一旦平臺流量傾斜或曝光減少,客流量便斷崖式下跌。“雞排哥”雖靠幽默互動積累了忠實粉絲,但若僅依賴“看排隊的熱鬧”而非“產品復購”,終將面臨流量枯竭。
消費者理性化也在倒逼行業升級。如今消費者對性價比、品質的要求顯著提升:若定價遠超預期,或無法延續“情緒價值”,便會被拋棄。同時,食品安全與品牌口碑的敏感度空前提高,任何負面事件都可能加速品牌崩塌。
“雞排哥”的破局之道:從“網紅”到“長紅”
憑借幽默人設和煙火氣爆火的“雞排哥”,若想突破“曇花一現”的宿命,實現從流量網紅到長期品牌的跨越,其實仍有不少機會。
![]()
首先要死守產品底線,把雞排的“核心競爭力”做扎實。餐飲的本質永遠是“好吃”,脫離產品品質的流量終是空中樓閣。“雞排哥”需從細節處打磨產品:嚴格把控食材新鮮度,甚至可根據地域口味差異做微調。同時,切忌盲目擴張品類——此前不少網紅餐飲為追求營收,在主打單品外強行添加奶茶、小吃等品類,導致精力分散、品控失控,最終拖累核心產品口碑。
其次要謹慎把控擴張節奏,避開“過早加盟”的死亡陷阱。網紅餐飲的崩塌,往往始于“流量高峰時的盲目擴張”。雞排哥目前剛成立餐飲管理工作室,團隊專業能力尚未經過市場驗證,此時若急于開放加盟,極易陷入“重數量輕質量”的困境——加盟商為追求短期利益,可能偷換原材料、壓縮制作流程,最終摧毀品牌口碑。
此外,可以升級“雞排哥”一再強調的用戶反饋,在直播中收集顧客建議,根據真實需求迭代產品和服務——比如顧客反映“等待時間過長”,就可優化制作流程、增加備餐環節,用精細化運營積累“靠譜”的品牌形象。
![]()
其實對“雞排哥”來說,“接地氣”才是他最強的護城河。作為一個餐飲網紅,他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雞排”本身,而是“賣雞排的人”——他與顧客互動時的幽默金句、出餐時的利落姿態、面對鏡頭的真實感,這些情緒價值是其他餐飲品牌難以復制的。
要讓消費者不僅為雞排買單,更為“和雞排哥嘮兩句”的煙火氣體驗付費。甚至可探索“餐飲+內容”的多元變現路徑:比如將直播升級為“內容場”,在出餐間隙穿插幽默段子、創業故事,打造“雞排攤脫口秀”的特色內容,吸引因“喜歡聽他說話”而來的粉絲;還可推出周邊產品,如已推出的“雞排哥”T恤衫等。畢竟,“雞排哥”的幽默感本身就是稀缺內容,這條“內容變現”的路徑,或許比單純開更多門店更具想象空間。
流量會褪色,但“人”可以長紅。網紅餐飲的興衰早已形成行業規律:短期靠流量,中期靠運營,長期靠“人”。雞排哥若能守住產品底線、打磨運營細節、放大個人特色,或許能打破“短命魔咒”。畢竟,消費者記住的從來不是某家店,而是某個有溫度的人——就像大家記住的不是“網紅雞排”,而是當年那個在路邊笑著遞雞排的攤主。
參考資料
1、“雞排哥”的真誠經不起全網消費,新華時論
2、兩年關店1萬家正新雞排夾縫求生,進擊的沈帥波
3、“雞排哥”黃金周流量變“留量”,情緒經濟是下一個萬億賽道?文娛價值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