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斯坦,一個位于中亞東南部的內陸山國,國土面積約14.31萬平方公里,超過90%的土地為山地和高原。在這個有差不多一千萬人口的國家中,主要的塔吉克族大概有800多萬。
![]()
可是呢有一個不太符合常規的人口現象,一直都存在著:身為塔吉克族的主權國家,在塔吉克斯坦,這個國家里面的塔吉克族人口,居然比它南邊的鄰國阿富汗的塔吉克族人口還要少。
大概來講,住在阿富汗的塔吉克族人口得有一千萬往上呢,并且還是阿富汗的第二大民族。一個以本族命名的國家,它主體民族的人數為何會比鄰國少呢?這背后原因不單是因為現代人口遷移才這樣的,而是一部歷經了千年的地緣變化的歷史。
首先就是千年維度的民族遷徙與地理擠壓,奠定了塔吉克人“南多北少”的古代基本盤。塔吉克族屬于中亞地區很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他們的祖先能追溯到古時候的粟特人、大夏人,這類東伊朗語系的部落,以前他們可是整個中亞河中地區(阿姆河跟錫爾河中間)的主宰呢,還締造了很厲害的商業和城市文明。
![]()
不過從公元6世紀開始,一股強大的歷史潮流從東方涌來,徹底改變了中亞的族群面貌,這便是突厥人的持續擴張。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當中,一批接著一批的突厥語系游牧部落,持續往西遷移,進入到了中亞那片肥沃的草原以及河谷區域。
在這場挺長時間的族群競爭當中,塔吉克的那些先輩們,他們是種地定居的民族,可他們的生存空間一直都在被擠壓著。
本來屬于他們的那片平原和綠洲,就像現在的費爾干納盆地、澤拉夫善河谷之類的地方,慢慢被更強勢的突厥人給掌控了,塔吉克的先輩們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就選擇往回縮著、待著。
![]()
地理環境在這個時候,起到了決定命運的作用:寬闊的平原便于游牧騎兵快速奔跑,不過對農耕民族的防守不是很有利;而南方的興都庫什山脈、以及它的分支帕米爾高原,憑借著那高低不平且復雜交錯的地形,變成了塔吉克人天然的藏身之地和文化防護屏障。
![]()
所以歷經差不多上千年的歷史,慢慢演變之后,到了近代快要開始的時候,塔吉克人的地理分布格局,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他們的人口重心,從最初的河中地區,大規模南移到了興都庫什山脈,南北兩側的河谷與山間盆地。
這片大山區跨越了現今的阿富汗北部,以及塔吉克斯坦整個區域呢,就這樣形成了一個連著一片的塔吉克人,一直以來傳統的聚居區。
在那里面,興都庫什山脈南邊的山麓(現今在阿富汗境內)那塊地更寬廣,河谷也相對比較富饒,承載的人口數量更多,這就給后來阿富汗塔吉克族人口,比北方多這件事,打下了最為長久的歷史和地理根基。
![]()
第二近代博弈的“大中亞游戲”,人為地破壞了塔吉克民族的生存空間。
要是古代的民族遷徙,僅僅導致了塔吉克人地理重心往南邊移動,這樣19世紀英俄兩國進行的地緣爭霸呢,就好像一把特別鋒利的手術刀一樣,把這個民族的命運從中間給切斷了。
那時的沙皇俄國在北方持續往南推進,把中亞的那些汗國給吞并了;可大英帝國是以印度當作基地,全力朝著北方拓展勢力范圍,以此來保衛它最為重要的海外殖民地。
![]()
阿富汗就在這兩個大帝國勢力相互碰撞的最前面,變成了它們互相較量的場地。
為防止直接發生沖突,英國和俄國最終做出了妥協。他們通過劃分勢力范圍界限這種方式,把阿富汗定為一個“緩沖國”。在1895年,這兩個國家終于簽訂了《關于帕米爾地區勢力范圍的協議》,一條新的國界線順著噴赤河(阿姆河上游)被清晰地劃定出來。
![]()
這條邊界線之所以會出現,完全是由于兩大帝國在地緣戰略方面覺得便利,根本就沒有顧及當地的民族分布狀況以及歷史傳統。
噴赤河本來是在塔吉克人聚居的那個地方的一條河,它能把河兩岸的村莊連接起來,可就僅僅一個晚上的工夫,它就變成了世上那些防守最嚴的帝國邊界其中的一個。
這條由“噴赤河阿姆河”構成的防線,把塔吉克民族的傳統家園給分成了兩部分。
![]()
河北岸那個地方,被劃到了俄國的勢力范圍內,之后就變成了現在的塔吉克斯坦;河南岸面積比較大的那塊區域,像潘杰希爾、赫拉特、馬扎里沙里夫這些,有著很多塔吉克人的重要城鎮,都還在阿富汗的版圖里面。
這一劃分,直接導致了人口規模更大的那一半塔吉克人,從此成為了阿富汗的“少數民族”,而人口較少、且主要生活在帕米爾高原山區的北半部,則構成了未來塔吉克斯坦的主體。
近代帝國的權力劃界,是造成塔吉克人口“國界內外倒掛”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點原因,蘇聯時期的國家構建與領土劃分,進一步削弱了塔吉克斯坦的人口基數。到20世紀的時候,俄國的統治換成了蘇聯。20世紀20年代,蘇聯在中亞地區,實行了一個影響很大的政策,叫“民族區域劃界”。
![]()
這個政策是按照民族分布來劃分加盟共和國的邊界。不過呢在實際操作過程里,政策和經濟方面的考慮,常常比單純的民族原更重要。對塔吉克人來說,這次劃界又給他們帶來了一次很大的損失。
在給烏茲別克和塔吉克這兩個加盟共和國,劃分邊界的時候,有兩個對塔吉克民族,特別重要且有著獨特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古城,也就是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它們被劃分到了烏茲別克,蘇維埃里面。
![]()
這兩座城市在過去的歷史發展過程里,一直都是塔吉克波斯文化的關鍵中心,就算到了如今,仍舊擁有著數量很多、講塔吉克語的人口。
將它們劃出,不僅在情感上傷害了塔吉克人,更在實際上進一步削弱了新成立的塔吉克國的人口與經濟潛力。
這個決定讓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就是塔吉克斯坦之前的樣子)的版圖,被更加限制在了原來布哈拉汗國東邊那塊,更窮、更多山地的地方。
對比之下,待在阿富汗的塔吉克族呢,他們處在一個有很多民族的國家里。不過他們的分布范圍很廣,人口數量也很大。并且在阿富汗的政權和經濟生活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的整體實力以及影響力,在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比國境線另一邊的同胞還要強呢。
![]()
蘇聯進行的這次劃分,實際上就是對塔吉克族的人口版圖,又進行了一次“分割”,最后把塔吉克斯坦國小、人少的這種現實,給固定下來了。
總而言之,塔吉克斯坦作為民族國家,其塔吉克族人口反而少于鄰國阿富汗,這一看似反常的現象,是多重歷史合力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一開始有個持續了一千年的突厥化進程,這個進程把塔吉克人的先輩們,從很富裕的中亞河谷那個地方,慢慢擠到了南邊的山區里,從而形成了,以興都庫什-帕米爾高原作為核心的“山地避難所”,并且這片區域的重點部位,恰好是往南方偏的。
![]()
其次19世紀英俄兩大帝國,在中亞的“大博弈”,為了地緣政權的便利,沿噴赤河與阿姆河強行劃界,將塔吉克民族一分為二,人口更稠密的部分,被留在了阿富汗境內。
最后20世紀蘇聯搞族群區域劃界這件事呢,因為考慮到好多方面的情況呀,就把撒馬爾罕、布哈拉之類的那些歷史很有名的城市,給劃到烏茲別克斯坦那邊去了,這樣一來呢,就使得塔吉克斯坦的人口和文化的那個基礎,變得更弱了。
![]()
所以呢我們能明明白白地瞧見,現今的國界可不是民族天然形成的邊界喲,而是歷史,特別是大國政權,在地圖上留下的深深印記呢。
塔吉克民族在不同國家,有分布的這種格局,就是那一段歷史進程最直接能看到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