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汪淼
美編 / 顧青青
出品 / 網界
10月9日,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的開業儀式上,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近年來首次公開亮相。這是他自2021年5月卸任字節跳動CEO后,四年多來第一次出現在國內公開活動現場。
過去四年,張一鳴幾乎淡出了公眾視野,很少公開露面,也從未對字節的業務和發展公開發聲。這次他不再以企業管理者的身份站在臺前,而是以創新中心發起人的角色,和上海交通大學ACM班創始人俞勇教授一起,為一家民辦非營利性機構揭牌。
現場沒有高調的儀式,反而擺著學生們做的敦煌風格AI游戲、火箭發射動力裝置等作品,氛圍更像一場專注于人才培養的交流會。
![]()
張一鳴當天穿了件灰色T恤,戴著簡潔的眼鏡。他在現場沒提抖音、豆包AI這些字節的核心業務,也沒說公司的運營和戰略,全程只圍繞一個話題:人才培養。
這場沉寂四年后的公開亮相,看似低調,卻悄悄透露出互聯網行業從“搶流量”轉向“育人才”的新信號。
01
四年低調后,張一鳴為何選擇為這家機構站臺?
很多人好奇,過去四年很少露面的張一鳴,為什么會親自為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的開業站臺?答案要從這家機構的由來和張一鳴長期的關注方向里找。
知春創新中心不是突然成立的。早在2016年,張一鳴就注意到字節里不少表現突出的算法工程師,都畢業于上海交大的ACM班。那時候他還專程去上海交大,拜訪了ACM班創始人俞勇教授,還有班級顧問、圖靈獎得主John Hopcroft。
后來張一鳴還資助了John Hopcroft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一起發起的“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獎勵計劃”,一直沒斷過對教育創新的關注。
到了2024年10月,張一鳴和俞勇聊教育創新時,突然問了一句:“要不要一起辦個小而精的創新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俞勇當時還反問他“是不是認真的”,得到肯定答復后,兩人才開始推進這件事。2025年4月,知春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前后籌備了半年多。
![]()
而且這家機構的定位很特別,是民辦非營利性的,不搞商業布局,核心就是培養人才。它專門招對泛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年輕人,從預備研究員開始培養,周期大概5年。
更實在的是,培養期間不收費,還免費提供學習辦公設備和食宿,每個月給預備研究員發津貼。這種純粹做人才培養的機構,正好戳中了張一鳴長期關注的點,他一直覺得很多人才的潛力沒被充分挖掘。
還有個細節能看出張一鳴對這件事的重視。知春創新中心的創辦,還參考了美國歐林工學院的模式。那所學院在波士頓郊區,特別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項目制學習,每年只招80個本科生,畢業生實力卻不輸麻省理工和斯坦福。
張一鳴專門去調研過這類國內外的新型理工類教育機構,才敲定了創新中心的培養方向。
從2016年關注ACM班,到2024年發起創新中心,再到2025年親自出席開業儀式,能看出來張一鳴對人才培養的關注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持續了近十年的長期動作。這次公開露面,更像是他把這份長期關注落到實地的一個信號。
02
張一鳴的人才觀藏著字節的成長邏輯
在知春創新中心的開業現場,張一鳴聊了自己對人才培養的看法,其中有個很特別的比喻:用機器學習里的“過擬合”現象說人才問題。
“過擬合”是機器學習里的一個概念,意思是模型在訓練數據上表現特別好,但遇到新數據就不行了。
![]()
張一鳴說,現在有些人才也是這樣,專業知識很扎實,技能也精準,但一碰到需要創新的任務,就沒轍了。他覺得很多人才的潛力沒被充分挖掘,就是因為陷入了“過擬合”的誤區。
這個比喻背后藏著張一鳴一直以來的人才觀,甚至能看到字節跳動成長的影子。2012年,字節跳動在知春路的一間民宅里成立,那時候很少有公司敢下決心做推薦引擎,失敗的案例一大堆。
但張一鳴覺得,不解決個性化問題,只做小創新,最多只能拿到點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根本不可能有大突破。
那時候他的人才觀就很鮮明:五年工作經驗,不如好奇心、進取心,還有對不確定性的樂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有個剛畢業兩年的工程師,被張一鳴委以重任,負責千萬級用戶的“頭條問答”產品。
這種敢給年輕人機會的做法,在當時的互聯網行業里并不常見,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字節才能在推薦引擎這個賽道上快速突破。
現在知春創新中心的培養方向,也完全照著這個人才觀來。張一鳴說,中心要培養的是思維活躍、有熱情、有韌性的人,核心是兩點:獨立思考和重視實踐。
還要關注長期和全局,在探索中學習,保持平常心,放松自信,擁抱不確定性。這些要求,和他當年培養字節團隊的思路幾乎一致。
其實早在2021年卸任字節CEO時,張一鳴就提到過自己對人才和創新的思考。當時他在內部信里說,雖然字節業務發展得好,但他希望公司能有更大的創新突破,變得更有創造力。
![]()
張一鳴還坦言,自己過去幾年有點“吃老本”,2017年之前還能關注機器學習的新進展,后來三年就沒怎么學習了。所以他才決定放下日常管理,去專注遠景戰略和人才培養這類長期事項。
從2012年敢用年輕工程師做千萬級用戶產品,到2021年卸任后關注人才培養,再到2025年用“過擬合”提醒人才誤區,張一鳴的人才觀一直沒變:不只看眼前的技能,更看重長期的創新潛力。
而這種人才觀,也是字節能從民宅里的小公司,長成互聯網巨頭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張一鳴露面背后的行業新信號
張一鳴這次四年后的公開露面,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背景,最近互聯網行業的大佬們都在陸續“回歸”業務一線。
今年以來,馬云重新回到阿里,直接推動淘寶閃購推出500億元補貼,把平臺日單量從6000萬提升到8000萬;在AI領域他也深度參與,不僅拍板重大決策,還盯著執行進展,有次一天給一個高級經理發了三次短信。
劉強東也沒閑著,以即時零售為突破口,靠京東外賣和“京犀”AI入口重構生活服務生態,甚至親自去一線送外賣,和騎手一起吃飯喝酒拉近關系。
現在張一鳴也回來了,雖然他這次關注的是人才培養,不是字節的具體業務,但這種“回歸”本身就傳遞出一個信號:互聯網行業的競爭焦點變了。
以前行業拼的是“搶用戶時間”,誰能吸引更多用戶停留,誰就能贏;現在風向徹底轉了,競爭焦點變成了大模型、云計算、智能硬件這些需要長期技術積累的領域。
![]()
而且張一鳴雖然卸任了字節CEO,但他一直沒離開對技術的關注。據澎湃新聞報道,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張一鳴就定期參加字節Seed核心技術團隊的復盤和討論會,還親自參與AI路線、模型策略和前沿課題的工作。
有知情人士說,他為了看OpenAI的論文,經常熬夜,連飯都顧不上吃。
這種對技術和人才的重視,也直接影響了字節跳動。2024年,字節推出“TopSeed人才計劃”,專門招AI多模態、大模型架構等前沿領域的人才,給出的年薪超過300萬元,還提供18個月的期權激勵。
今年2月,字節還挖來了谷歌DeepMind的前研究副總裁吳永輝,讓他負責Seed項目,職級直接對標谷歌的最高技術層級。
在AI業務上,字節的動作也很明顯。今年年初,DeepSeek的日活躍用戶超過了字節的豆包,梁汝波當時就反思,“AI有進展后,我們稍微有些放松”。
之后字節調整方向,讓豆包推出了生成手辦、和小時候的自己合影、打視頻電話、給視頻人物顏值打分等功能,這些能力在國內AI應用里走在前面。
到了8月,豆包的應用規模就達到1.5億,超過DeepSeek,成了中國原生AIApp月活榜首,即夢AI、豆包愛學也進了前10,字節一下子占了3席。
![]()
現在互聯網行業到了一個關鍵期,用戶和流量都趨于見頂,監管更側重產業互聯網的推進。這時候,誰能抓住技術創新,誰能培養出頂尖人才,誰就能站穩腳跟。
張一鳴四年后為人才培養公開露面,馬云、劉強東回歸業務一線,本質上都是在為行業的下一輪競爭做準備。
總結
張一鳴錨定科技人才儲備
張一鳴在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的公開露面,是他卸任字節CEO四年后的首次國內公開亮相。
這場露面張一鳴沒有談字節的核心業務,也沒有提公司戰略,而是聚焦人才培養,從發起創新中心的背景,到用“過擬合”比喻人才誤區,再到背后藏著的長期人才觀,都展現出他對人才培養的持續關注。
從2016年關注上海交大ACM班,到2024年發起創新中心,再到2025年親自站臺,張一鳴對人才的重視不是一時之舉,而是近十年的長期動作。
這種重視也影響了字節跳動,從早年敢用畢業兩年的工程師負責千萬級用戶產品,到現在投入重金招AI人才、推進AI業務,字節的成長邏輯里一直藏著張一鳴的人才觀。
同時,張一鳴的露面也和馬云、劉強東的“回歸”一起,傳遞出互聯網行業的新信號:行業競爭從短期的流量爭奪,轉向了長期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在用戶、流量見頂的當下,只有抓住技術和人才,才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張一鳴的這次亮相,不僅是他個人對人才培養的落地動作,更是互聯網行業轉向長期主義的一個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