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30日起
故宮博物院
寧壽宮花園開放前兩進院
(也就是乾隆花園第一、二進院落)
這也是其百年來首度開放
在故宮寧壽宮深處
藏著一座乾隆皇帝親自擘畫的花園
——寧壽宮花園
又稱“乾隆花園”
這座歷時多年營建而成的園林
并非尋常游賞之地
而是乾隆為自己退休生活
精心打造的“精神桃花源”
![]()
乾隆皇帝
在他的花園中建“禊賞亭”
欲行“曲水流觴”之樂
能再現
“杯停即賦詩”的風雅場面嗎?
漫步園中
能發現故宮最“可愛”石子路
步入乾隆花園古華軒
內部空間令人嘆為觀止
“落地明罩”上
180種紋樣不重樣!
國慶假期
邀朋友和家人
一同去逛逛乾隆花園吧~
(內容來源:央視新聞)
故宮不只是天子之城,也是一座花木山水之城
文 / 祝 勇
春天,宮墻里二月蘭開了,整個乾隆花園(寧壽宮花園),都彌漫著蘭花的芳香。乾隆花園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在改建寧壽宮作為太上皇宮時,在寧壽宮西側為自己建的一座隱退之所,以便自己在執政滿六十年的時刻,帶著他的全部光榮退出政壇。這是一座狹長的花園,南北一百六十米長,東西卻只有三十七米寬,但設計者將花園劃分為四進院落五個景區,疊山理水,古木交柯、樓臺畫舫、曲園幽徑,視覺效果達到“步移景遷”,其立意、構思與布局,有如一幅山水畫軸,掛在紫禁城的紅墻碧瓦之間。除此,園中尚有奇峰怪石、古松古柏,為庭院添幾許幽遠的氣息,乾隆打算在自己從政六十載之后,在八十五歲上歸隱山林,去享受那山間明月、樹里清風,只不過他的山林并不遠,就在紫禁城的東北角,到他居住了大半輩子的養心殿,也只有幾百米。
乾隆詩里寫:“山亭構為野芳開,春意方舒殿里梅”,他向往的歸隱之地,應當充滿“山野”之趣。就在這風花雪月中,有二月蘭自然長出,讓這座精心構筑的皇家花園,陡增了幾分野趣。
許多人誤以為紫禁城里沒有花木。實際上,紫禁城不只是天子之城,接收著來自上天的隱秘信息(所謂奉天承運),也是一座花木山水之城,與大自然聲息相通。紫禁城內,現存古樹就有四百四十八株,其中一級古樹名木一百零五株,二級古樹名木三百四十三株。
紫禁城里最老的樹,在武英殿斷虹橋前,那里生長著十八棵古槐,號稱“紫禁十八槐”。它們的樹齡在六百年左右,幾乎與朱棣同時代,因此它們是故宮博物院里最古老的古物,如保護歷史園林的《佛羅倫薩憲章》所強調的,“歷史園林是一主要由植物組成的建筑構造,因此它是具有生命力的”。
《周禮》上說,周代朝廷內種有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三槐九棘”從此成為三公九卿的代稱。北京城自遼、金、元、明、清各代,都有植槐的歷史。斷虹橋前那十八棵古槐,是當今北京市區集中分布數量最多的古槐,最粗的一株,樹高二十一米,胸徑一米六一,冠幅二十三米,是北京市現存最大的古樹。
在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朱瞻基行樂圖》中,有兩株交錯在一起的柏樹,即所謂的“連理樹”。《晉中興書》說:“王者德澤純合,八方同一,則木連理。連理者,仁木也。或異枝還合,或兩樹共和。”連理之樹,被賦予了特別的政治意義。在今天的御花園,在坤寧門至天一門的甬道上,仍有一組連理檜柏。這組“連理樹”,被認為是皇家景觀的核心。
御花園里,古柏蒼然,西北角延暉閣前,柏樹甚至成林。乾隆、道光、咸豐等皇帝都曾有詩為證。其中咸豐詩曰:“內苑規模愜素心,延暉閣畔柏森森。蕭疏影動當窗竹,層疊苔生倚檻岑。”堆秀山東北角,假山湖石間,也有一株古檜柏,在乾隆時期,就被認為是一株古樹。所以乾隆詩曰:“摛藻堂前一株柏,根盤厚地枝挐天。八千春秋僅傳說,厥壽少年四百年。”因曾為乾隆遮涼,被乾隆封為“遮蔭侯”。
除了柏樹,御花園還有松樹(如欽安殿、堆秀山白皮松)、槐樹、楸樹等樹種。瓊苑東門那棵龍爪槐,樹高五米,胸徑一米零六,冠幅十一米,株齡超過三百年,被稱為“北京龍爪槐之最”。
紫禁城里同樣花木蔥蘢,像御花園絳雪軒前的太平花、建福宮的紅梨花、文華殿前的西府海棠,芳姿各具。更不用說大量的野生草木,像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車前草、馬齒莧、苦荬菜……“還有很多一時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都會在有風吹過的地方生出來,墻角、磚縫、瓦壟,甚至是城墻上高高的滴水里,都會意想不到地探出花朵來,告訴人春天到了。”
在皇帝眼里,草木茂盛、繁花似錦,不只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更代表著國家欣欣向榮、昌隆永久。
有學者說:“相對西方的天堂說,中國文化中的樂園一直在人間。古人修真的洞天福地甚至有地圖可尋訪。東晉詩人陶淵明說他去過桃花源,那里不只有桃花和水川,還有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生活。仙山再虛無飄緲,終歸在人間。詩人、畫家各自表述心目中的理想,圖畫是樂園范本,理論是天堂口訣,紛紛相地而圍,動手堆土疊石,鑿井引泉,栽花邀月,裝置出大家熟悉的園林。”
北京也是一座園林之城,尤其西山一帶,層巒疊嶂,湖泊羅列,泉水充沛,山水襯映,金朝就在西山地區建立了八處離宮,名“八大水院”。明代在此營建了多處帶有園林的寺廟和私家園林,最著名的是外戚李偉的清華園(清代改建為暢春園,與現存的清華園同名異地)和米萬鐘的勺園(在今北京大學校園內)。但明朝時期由于西北存在蒙古邊患,沒有在北京西郊修建皇家園林。到清朝,西北方向上的一脈青山,突然彌漫成一片片的山水園林,依仗著香山、萬壽山、玉泉山的山水形制,分別建成了靜宜園、清漪園(頤和園)、靜明園三座巨大園林,還在附近建成暢春園和圓明園,“三山五園”的格局,至此成型。
清朝帝王對山水園林的熱衷,不只是皇帝個人的雅好,而是與這個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性有密切的關系。本書前面講過,北元分裂以后,韃靼蒙古、瓦剌蒙古與明朝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到明末,韃靼蒙古又分裂為漠南、漠北兩部。北元的分裂,加速了女真人的崛起。女真領袖努爾哈赤雖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職來發展自己的實力,卻在暗中稱雄,靠“十三副鎧甲起兵”,統一了女真各部,降服了鄰近蒙古諸部,并通過與蒙古貴族聯姻,逐漸完成了對明朝的包圍,最終取代了從前的元朝,入主中原,統一中國。
于是,北京這座根據儒家經典建立的方正之城,向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性格再一次靠攏,清代北京城,也被打造為一座山水相融之城,成為這錦繡江山的模型。他們生活的理想世界,一如康熙御制詩里所寫:
春歸魚出浪,
秋斂雁橫沙。
觸目皆仙草,
迎窗遍藥花。
當然,西苑(中南海)、南苑、三山五園,都只是供帝國獨享的樂園,百姓不能踏進半步,只能望著西北方向青黛的山影,想象那里的湖光瀲滟、山水綿長。
中國帝王的花園別墅,成為法國國王傾慕和模仿的對象——路易十四為自己的寵妃蒙特斯班夫人建造了一座“中國宮”,中國的亭臺樓閣、深院古塔,也取代了巴洛克風格成為法國國王最傾心的風格。當時的人說,北京是全世界的時尚之都,相比之下,巴黎不過是一個鄉下。
“三山五園”畢竟道途遙遠,因此,紫禁城里,陸陸續續筑成了“四大花園”,分別為:御花園(公元1420年始建)、慈寧宮花園(公元1538年始建)、建福宮花園(公元1742年始建)和寧壽宮花園(公元1776年始建),剛好明朝兩座(御花園和慈寧宮花園分別始建于永樂時期和嘉靖時期)、清朝兩座(建福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皆始建于乾隆時期)。即使不出紫禁城,依然可以體驗到一園清幽、滿庭蒼郁。其中紫禁城內最大的花園——中軸線上的御花園,面積只是頤和園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圓明園的二百九十分之一。大北京的靈秀壯美,被收束于紫禁城中,收納在曲橋回廊之間。這些“花園不只是自然的入口,更是精神的皈依處”。
明朝初建紫禁城時,就在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打造了一座皇家園林——御花園,供皇帝后妃們休憩賞花讀書。后代雖陸續增修,最初的格局卻始終未改。它南北長80米,東西寬140米,面積12000平方米,在紫禁城里,也只是一處微縮景觀。這小小的方寸天地,卻一如這紫禁城里的外朝與內廷,嚴格遵循著中軸對稱的原則,雖得自然之趣,卻不失端莊穩重——
出坤寧門,入御花園,由南向北,天一門、欽安殿、承光門延續著紫禁城的中軸線,在中軸線兩側,亭臺樓閣分列兩側,猶如對聯,一一對仗——絳雪軒對養性齋,萬春亭對千秋亭,浮碧亭對澄瑞亭,摛藻堂對位育齋,堆秀山對延暉閣,但它們都退居在花園邊緣的位置,把中間更大的空間,留給了銅爐瑞獸、古木奇石,讓這座方寸間的花園,顯得疏密有致。
慈寧宮花園也是明朝就有,作為太后太妃的游憩、禮佛之所。明朝自永樂帝建紫禁城到明仁宗時期一直沒有太后,紫禁城內也就沒有太后宮區。明仁宗朱高熾(洪熙皇帝)死后,他的母親張皇后才以太后名義入住仁壽宮(這座宮殿原來只是皇帝的別宮)。嘉靖時期,紫禁城不僅有了太后,而且有兩個太后并立,于是紫禁城里有了兩座太后宮,一座是慈寧宮,一座是慈慶宮,在紫禁城內東西相對。今天故宮皇極殿的位置,皇極殿和基座,仍然是嘉靖時代的遺物。
《明會典》記:“嘉靖十五年以清寧宮后半地,建慈慶宮;以仁壽宮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寧宮。”同時記下這一事件的,還有《明典匯》《春明夢余錄》《日下舊聞考》等。
嘉靖皇帝的孫子、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八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卻有長達三十三年罷工拒絕上朝,假如說還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事,就是他對生母慈圣太后(李太后)的孝養。他親政后,慈圣太后從乾清宮移居慈寧宮,另一位太后仁圣太后(陳太后)移居慈慶宮。每至節慶,萬歷都會在乾清宮前安置寶座,然后將兩宮皇太后請來參加,他則提前在保和殿后的云臺門下拱手恭候,等兩宮皇太后分別從景運門和隆宗門進入乾清門廣場,萬歷皇帝便向北跪下,等兩宮皇太后走到乾清門前,萬歷才會站起身,令自己的皇后(王皇后)扶著陳太后、鄭貴妃扶著李太后,進入乾清宮升座。
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萬歷皇帝降旨,對慈寧宮進行一次整修。次年,慈寧宮瑞蓮盛開。萬歷皇帝召集群臣前來賦詩禮贊,這是萬歷一朝為數不多的君臣文會。
慈寧宮花園就在慈寧宮的正南,南北長130米,東西寬50米,面積6800平方米,接近御花園的一半,但布局也算疏朗,并無太多假山,為的是太后、太妃們享受游園之樂時,無須跋涉之苦,也算想得周到。
未想周到的是,在未來的歲月里,有太多的佳人年輕守寡,早早“升級”為太后、太妃,像清朝順治死在二十四歲上,康熙八歲登基,順治的皇后在二十歲就成了太后,就在這座花園里,度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太后”生涯,直到七十七歲去世。
慈寧宮花園也遵循著中軸對稱結構,臨溪亭、咸若館、慈蔭樓構成它的中軸線,在它兩側,東配房對西配房,含清齋對延壽堂,寶相樓對吉云樓。建筑大都集中在北部,基本上皆是禮佛之所,其中咸若館是最重要的禮佛建筑。花園南望視野空闊,有矩形池塘,池上橫建漢白玉石橋,橋上建有臨溪亭,使這方正嚴謹的空間,透出一絲園林的韻味。
《故宮六百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
本書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筑、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近年來持續書寫著故宮的典故與傳奇,或借物詠懷,或憑卷追思,從獨特角度展示了一個豐富深邃的古典中國。《故宮六百年》更可以視為他此類作品的集大成者,有系統有條理地講述了故宮的方方面面,似水流年,小處生動,大處磅礴,充滿了一個文人與學人對于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在故宮(紫禁城),絕大部分建筑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筑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了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這樣,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區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
——祝勇
《祝勇故宮作品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初審:秦雪瑩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