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巡游天下,自古有之,一是宣揚文治武功,二是體恤民間疾苦等。巡游天下還形成了歷朝歷代的一種制度。
在中國歷史上,從秦朝到大清王朝,有很多皇帝都曾巡游過天下,如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6次大規(guī)模出巡,隋煬帝史出巡河西到了最遠之地,漢武帝一生10次東巡等。
到了清朝,皇帝出巡同樣也同樣很頻繁,常見的有東巡、西巡、南巡、北巡等。
![]()
(康熙)
東巡是去山東祭祀孔廟及登泰山,乾隆最難忘的一次東巡就是帶老媽和媳婦去拜孔廟登泰山,結(jié)果他最愛的富察皇后下泰山之后在回程船上就病逝了。西巡是指皇帝去五臺山等地,如康熙一生五去五臺山。北巡主要是去塞外,如一年一度的木蘭行圍,考察皇子們的能力素質(zhì)等,以及去沈陽拜謁祖先,在承德避暑山莊過夏天等。
清朝頻繁出巡的是皇帝是康熙與乾隆,康熙在位61年,3次北巡祭祀祖陵,5次西巡上北臺山,6次南巡下江南,10多次巡行畿甸閱視海口工程,29次觀白洋淀水圍,45次東巡拜東陵,57次北巡塞外行圍等。
康熙皇帝的足跡堪稱踏遍了祖國的東西南北。
乾隆一生崇拜并效仿康熙,在出巡方面絲毫不輸祖父,車駕時出,甚至帶著太后與皇后等人三游五臺山,三登泰山,六巡江南,等等。
那為何康熙與乾隆皇帝要頻繁地六下江南呢?他們到底巡什么呢?有何鮮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為大家揭秘下。
![]()
(乾隆)
一:巡視河工與海塘
在大火劇《天下長河》里,我們看到了一代治河大才靳輔(黃志忠飾演)一生治理黃河的悲壯感人的歷史。
一部黃河史就是一部治河史,從大禹治水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不斷收拾掉舊山河,不斷治理黃河,以造福人類。
到了明末清初,因黃河失修多年,水患變得嚴重。在順治朝18年里決口20次,在康熙朝15年里決口高達45次,周邊好幾個縣被淹,百姓死傷無數(shù)、災(zāi)難深重。
不僅如此,還導(dǎo)致運道不通,漕運受阻。
這條漕運線可是清朝政F 的生命線。每年都有6000多輛漕船將江南地區(qū)的漕糧從江南運到京城,以供官俸、軍餉及百姓生活等。
![]()
(河道總督-靳輔)
如此,黃河治理迫在眉睫,在康熙朝更是達到了頂峰,我們在《天下長河》里也都能強烈感受到。
康熙是一位有為之君,他把三藩、河務(wù)、漕運當(dāng)作亟待解決的三件大事,并書寫掛在了宮中柱子上,以時刻警醒自己。三藩平定后,河務(wù)治理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此,康熙出巡江南,主要為了巡視河工。
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7年前他就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和他的幕僚陳潢經(jīng)過幾年的修浚,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因治河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爭論,康熙決定親臨視察,遍訪民間疾苦。5年后他再次南巡,對靳輔的治河功績做了很大的肯定。
10年后即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其實這些年間康熙十分繁忙,親征準(zhǔn)格爾等,根本無暇南巡,然而自1692年靳輔去世后,新任的河道總督都能力不濟,如此水患又嚴重了。
![]()
在第三次南巡中,康熙本人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用曾向洋人學(xué)到的數(shù)學(xué),親自測量水位,當(dāng)了解到是黃河水位高河水倒灌致湖水泛濫時,主張重筑堤壩和挑浚。如此在康熙領(lǐng)導(dǎo)下,黃河治理取得很大成效。
此后,康熙又三次南巡視察河工。
這6次南巡中,康熙5次視察河工,4次視察海,并在《南巡記》里說:“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而關(guān)于乾隆到海寧,民間有一個頗有意思的傳聞,是關(guān)于乾隆身世的。說當(dāng)年雍正還是雍親王時,與海寧的陳士倌十分交好,時逢兩家同時生產(chǎn)時,雍正就以女嬰換了對方的男嬰,這個男嬰就是乾隆。雍正即位后曾提拔陳家數(shù)人,乾隆繼位時也格外禮遇陳家,南巡時曾到陳家詢問家世。
當(dāng)然,這只是民間傳聞而已。
![]()
(錢塘江)
在古代,由于錢塘江與東海相連,一度洶涌澎湃、浪高水急,曾讓千古一帝秦始皇都非常畏懼,連渡江都要繞道行。南宋時,宋高宗趙構(gòu)曾夜半聽到萬馬奔騰之聲,以為金兵追來,嚇得腿軟,其實那是錢塘江的潮聲。
由此可見,南塘之禍自古有之。史上自漢朝開始就在修筑海塘,到了康熙、雍正兩朝,就已經(jīng)大規(guī)模修筑海塘了。
乾隆年間,開始重修海塘,乾隆前兩次南巡都親臨視察海塘,從第三次南巡開始,每次都到海寧視察塘工,還親試打樁等,到了后兩次南巡時則改建成了石塘。
到乾隆晚期,因國家經(jīng)濟強大,錢墉江南岸已建了242里的塊石簍塘,有力保護了吳越地區(qū),被后世高度肯定。
![]()
二:籠絡(luò)江南士大夫
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guān)后,曾大肆屠S江南人民,如有名的“場州十日”等,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斗爭持續(xù)了20年之久。
反清斗爭雖失敗了,但人心未附,如江南士大夫拒絕與清政F合作。如此清朝入主中原不久,南巡籠絡(luò)江南士大夫便被提上日程。
為了爭取江南人民的支持,籠絡(luò)江南士大夫及遺民,康熙在南巡途中,祭禹陵,拜孔廟,祭明太祖陵等,取得了很好成效。
康熙在祭明太祖朱元璋陵時,親自三跪九叩頭禮,敬三奠酒,又寫了“治隆唐宋”四個大字,引得圍觀者上萬余百姓感懷涕淚。
康熙這就是在與江南人民共情吧。
![]()
祭孔也是康熙南巡的重要活動之一,畢竟孔子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至圣先師與萬世師表等,對后世影響深遠。
康熙第二次南巡招募了61名監(jiān)生并親自接見,為收攬江南民心起到了極大作用。康熙也會多加褒獎和賞賜地方官員。
每次南巡,乾隆都要免除途經(jīng)百姓的部分賦稅,這是施恩于百姓。乾隆喜歡吟詩作對,還會親自對前來詩賦的文人出題考核,如此拉近與江南讀書人之間的距離。
由于江南讀書人多,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增加府州縣學(xué)名額,以增加進身之階。還對前來接駕的老臣十分體恤,如賞賜物品、加封官職等。
如大學(xué)家梅文鼎之孫梅玨,深受康熙賞識進了南書房,在乾隆時官至左都御史等。乾隆第三次南巡時念及他家清貧,就賜其長子為舉人。
![]()
三:乾隆南巡極盡奢侈嗎
康熙與乾隆雖說是南巡,但在途中仍然是處理政務(wù),康熙一應(yīng)本章三日一奏,乾隆每日都要處理政務(wù)。
乾隆對祖父康熙處處效仿,康熙六巡江南,他也六巡江南,但比祖父奢侈。在南巡前一年就要籌備,還要派人沿途勘察道路、古跡、修建行宮等。因此途5000多里,就陸續(xù)修建了40多個行宮。
而康熙南巡只建了少數(shù)行宮,大多住在地方官衙署里,他的親信捐了四萬多兩銀修建行宮,康熙都覺得太多了。而乾隆南巡時,一個官員捐修蘇州御道就費銀30萬兩,足見有多奢侈。
![]()
而且五艘御舟拉纖就需要3600人,其余人員就要1000多艘船只,如此浩浩蕩蕩的船隊在運河上首尾相接、旌旗飛揚,十分壯觀。
雖然乾隆三令五申嚴禁奢侈,但地方官無不傾其所有、投其所好討好她。如第五次南巡時,乾隆御舟到了鎮(zhèn)江,突然岸邊出現(xiàn)一個碩大無比的仙桃,接著仙桃轟然分開,中間出現(xiàn)一個大戲臺,正在上演迎駕的地方戲文,因為乾隆喜歡看戲......
乾隆很愛江南美景,每次都帶畫師隨行并將美景描摹下來,然后在圓明園仿建等。如江南的四大名園等都在圓明園中得到了仿建,甚至將西湖十景原名照搬進來。
乾隆十分喜歡蘇州名園獅子林,傳說一次游玩時,他興致頗高,揮毫寫下“真有趣”三字。陪同的是文學(xué)修養(yǎng)極高的兩江總督尹繼善,他見詞名不雅,就磕頭請乾隆送“有”字給他。乾隆是極其聰明的人,就將有字送給了他。而今獅子林確有一塊“有趣”的匾額。
![]()
(獅子林)
康熙在第二次南巡后,就召畫家將南巡繪畫了下來成為《康熙南巡圖》,共12長卷,歷時3年。乾隆南巡時也畫有《乾隆南巡圖》。
乾隆南巡時,據(jù)說還發(fā)生了一個皇后-烏拉那拉氏剪發(fā)的故事。烏拉那拉氏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但乾隆并不喜歡她,時常冷落她,但不知何故在南巡時與乾隆反目,因此憤而剪發(fā),被乾隆提前下令送回京城。
剪發(fā)是滿人大忌,乾隆回宮后欲廢掉她,但被大臣諫止。次年,烏拉那拉氏去世,乾隆并不悲傷,他一生最愛的只有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因此兩任皇后命運相去甚遠。
而至于民間傳說乾隆南巡飲食極其奢靡、香飄數(shù)里,果真如此嗎?
從清宮檔案里乾隆南巡膳食底檔看,乾隆的飲食葷素、粗細糧的確搭配合配,但并非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奢侈。
![]()
即便乾隆沒吃完膳食,也會賞賜給后妃和大臣們食用,這樣看來也不算浪費。說到乾隆的膳食香飄數(shù)里,大致因為隊伍龐大、吃飯時間長等,故香飄數(shù)里也有可能。
總之,康熙、乾隆南巡對國家穩(wěn)定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在南巡中照樣處理政務(wù),并治理河工、解決水患,做了很多利國利民之事。
(文中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侵則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