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天!朝鮮戰場上的談判時間,比電影中任何一場戰役都漫長。電影《志愿軍·浴血和平》的上映,讓我們看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另一條看不到戰場——停戰談判場所。雖然沒有戰士沖鋒的號角,沒有彌漫的硝煙,沒有士兵們的廝殺,但同樣進行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
我們知道,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抗美援朝戰爭持續了兩年九個月。
其中,中朝與美軍的正式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直到1953年7月27日才最終達成協議,歷時整整737天。這737天,創下了中國現代史上最長的一次軍事外交談判,也是近代戰爭史上最長的談判記錄,冷戰初期最復雜的多邊博弈之一。
為什么這一場桌子上的談判,耗費時間居然比許多大規模的戰役時間還要漫長?這場唇槍舌劍的“外交馬拉松”幕后,并非單純的中朝和平訴求,而是摻雜著軍事壓力、政治算計、國際博弈和原則堅守的復雜斗爭。
本文根據中共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解密資料,可以探討這一場“外交馬拉松”不是簡單的談判磋商,卻是雙方軍事力量、國際規則和戰略意志的全方位較量。
![]()
一 四大核心問題,造成了拉鋸戰
我們觀看,1951年6 月第五次戰役結束時中朝軍隊和美軍,把戰線基本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由于雙方都意識到無法通過軍事手段徹底擊敗對方,于是都贊成停火談判。
這樣,1951年7月10日,中朝方面與“聯合國軍”代表在開城(后移至板門店)舉行首次停戰談判會議。談判一開始,雙方就為四大核心問題陷入僵局,造成了談判桌上的拉鋸戰。
1 軍事分界線:1.2 萬平方公里的無理索求
造成談判陷入拉鋸戰一個重要議題,那就是美國給中朝代表的下馬威:軍事分界線應劃在哪里?
起先于1951年7月10日,朝鮮的開城來鳳莊木屋內,中美第一輪停火談判以“減少不必要傷亡”的客套話開場。
![]()
朝鮮開城古都
按道理來說,基于歷史和現實,朝鮮和韓國的分界線,應該恢復戰爭爆發之前的三八線,這不僅符合國際道義,也符合當時雙方實際情晰控制的狀況。
但是一周后,美軍代表霍治突然攤開了朝鮮半島的地圖,用紅鉛筆在中朝控制區內,劃出一條向北推進68公里為軍事分界線,然后咄咄逼人,叫囂美軍有海空優勢,能彌補地面陸軍部隊的劣勢。
然后,美方首席談判代表、美國遠東司令部參謀長——海軍中將查理斯·喬伊少將在1951年8月的談判桌上公然宣稱,聯合國軍的海空軍優勢必須獲得“補償”,雙方的軍事分界線劃應該向北推進,在當時雙方實際接觸線以北38至68公里處的深遠地區,相當于讓中朝方“以土地換和平”。
![]()
面對美方的“海空軍優勢補償論”的無理要求,志愿軍當場在談判桌上唇槍舌劍的反駁:
“鐵原陣地我軍被你們美軍傾瀉了4000噸炮彈,是美軍常規作戰限額的5倍。你們說你們海空軍強,我們陸軍強。你們可以補償,那么我們的地面優勢該如何計算?如何補償呢?”
“海空軍優勢補償論”的無理要求,與當時戰場上的范弗里特彈藥量形成殘酷地呼應。在談判開始時候的1951年八月夏天,美軍在983高地戰役中,在短短九天內,一共發射了大約36萬發炮彈,每門火炮日均消耗320發,將陣地炸成焦土。
但是面對美軍的炮彈轟炸,志愿軍戰士卻仍以血肉之軀守住陣地,這迫使美方代表在談判中承認:戰場上拿不到的土地,談判桌上也不可能拿到。
所以,當中方以戰地實際情況反駁美軍‘海空軍優勢補償論’的無理要求時,令會場陷入一片沉默之中。
![]()
在電影《志愿軍·浴血和平》中談判桌上的“132分鐘沉默”,堪稱是經典的心理戰。當美軍代表在沉默時間內,不斷摸領章,玩硬幣的時候;中國和朝鮮代表,卻以戰士在雪地里潛伏三天的毅力,用沉默不語表達對美方蠻橫要求的強烈抗議。
最后,中方拒絕了美方的無理要求,令美軍喬埃中將拍桌勃然大怒:
讓炸彈、大炮和機槍去辯論!
喬埃中將的怒罵,暴露了美方在道義層面的虛弱。于是,雙方在軍事分界線上和談不成,美軍隨即發動夏季和秋季攻勢,試圖以武力逼宮。
但是,中朝軍隊的頑強防御抵抗,徹底粉碎了美軍的企圖。中朝軍隊以陣地防御和運動反擊互相結合的戰術,一共殲滅大約 15.7 萬余敵軍,徹底粉碎了美方的圖謀。
![]()
這樣在兩個月后,美方才被迫接受以中朝和美軍在朝鮮半島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這條最終劃定的軍事分界線,與中朝最初三八線的主張相差無幾,這樣形成今日的朝韓非軍事區”的雛形。
2 戰俘問題
解決軍事分界線這一難題后,停戰談判又陷入了另一個關鍵問題的僵局——戰俘問題。
如果說軍事分界純粹是技術問題,那么戰俘遣返乃是整個談判過程中爭論最持久、最激烈的焦點。由于戰俘問題是一場觸及雙方原則底線的“意識形態之戰”,這也是談判僵持的核心因素。
在戰俘問題上,中朝方面嚴格遵循國際法,也就是1949年《關于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第118條:
![]()
“當實際戰事停止后,戰俘應即予釋放并遣返,不得遲延。”
因此,中方對戰爭中逮捕的美軍和韓軍等戰俘,都堅持全部遣返原則,這也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但是,美方卻在1952年1月之后,提出所謂的“自愿遣返”(或稱“一對一交換”)和“不強迫遣返”原則,違背了日內瓦國際公約的全部遣返原則。
美國的做法,乃是出于反共宣傳的需要,在意識形態上過分宣傳,拒絕槍支遣返所有中朝戰俘。美方甚至說,據統計,大約1.4萬名中國戰俘中有約7,000人表示不愿返回大陸。
為此,中方態度強硬。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明確指出:
任何強迫扣留我方人員的行為都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外交部檔案館藏:周恩來在中央軍委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2年3月15日)
![]()
中方知道,美方拒絕被關押的中朝戰俘遣返,這也是代表大量志愿軍戰俘愿意“自愿投敵”,嚴重損害國家形象和軍隊威信。
在1952 年11月8日,美軍方面的首席代表—哈里遜中將,在談判桌上提出的“戰俘自愿遣返”的要求,遭中方的駁斥后,竟不等中方宣布無限期休會”的回應就揚長離去。中朝代表團成員,卻在談判桌上端坐不動,以大笑的方式,表達對無禮行徑的抗議和蔑視。
之后,美軍克拉克將領為了迫使中朝屈服,解決僵持不下的戰俘問題,發動旨在奪取五圣山的“攤牌行動”,加強轟炸并停止談判。
中朝軍隊以牙還牙,以坑道工事為依托,用零敲牛皮糖的戰術持續殺傷敵人。之后,經過了四十三天的血戰,“聯合國軍”付出2.5萬余人的傷亡后,未能前進一步。這場戰役的勝利,極大地挫敗了美方的氣焰,也再次證明戰美軍在戰場上的失利無法通過談判桌來挽回。
![]()
克拉克將領
同時,中方積極展開了“揭露美帝暴行”、“反細菌戰宣傳”的輿論攻勢,并在戰俘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前線,志愿軍也加大軍事壓力,發動夏季反擊戰役(1953年),迫使美方妥協。
最終,在印度提案下設立中立國遣返委員會,對未直接遣返的戰俘實行解釋程序。根據1953年8月戰俘遣返的執行結果:14,704名中國人民志愿軍戰俘中,僅7,860人返回中國大陸,其余大多數前往臺灣。
這一歷史事實證明,美國利用“自愿遣返”的原則,達成了抹黑新中國形象和冷戰的政治目的。雖然新中國沒能全部接回戰俘,卻也避免了全部戰俘的流失,挽回了國家形象。
![]()
停火監督機制:監督與核查之問題
在停火談判期間,美方主張由印度、瑞典等中立國組成的“聯合停戰監察委員會”,承擔核查和監督的問題。但中朝擔心聯合停戰監察委員會的自由視察權過大,為間諜活動提供便利機會,自然堅決反對外國監察人員深入朝鮮內地。
雙方對這一爭議耗時差不多半年,最終妥協方案就是設立四個監察小組,部署在邊境口岸,并且不得擅自行動。
4 停戰之后,后續政治會議安排
在談判中,中朝提出在停戰之后,交戰雙方應該召開高規格的政治會議,討論朝鮮統一、外國軍隊撤出等問題。美方雖然同意召開會議,但刻意模糊會議的時間和議程,導致無果而終。
![]()
二 以打促談,戰場和談判桌的生死互動
朝鮮停戰談判具有一個鮮明的特征,那就是會場上的爭論和辯論,需要會場外的戰斗來配合。當每一次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都會伴隨一場激烈的軍事戰爭較量。簡單來說,談判都是以軍事斗爭為基礎。當軍事斗爭答應了,談判才有籌碼,才能掌握談判的主動權。
如在1952年夏秋季時候,當中朝和美軍就劃分軍事分界線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美軍試圖以發動大規模攻勢換來談判籌碼,但最終慘重傷亡告終,背叛回到談判桌。
又如1952年,雙方為戰俘問題爭執不下時候,美軍發動了上甘嶺戰役。志愿軍經過了43天的血戰,“聯合國軍”在付出萬余人的傷亡后,未能前進一步。就是由于志愿軍在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極大挫敗了美軍的囂張氣焰,使得美軍未達到原定的戰略目標,再次證明戰場上的失利無法通過談判桌來挽回。
![]()
1953年4月,美方被迫同意先行交換傷病俘,正是軍事壓力下的必然結果。
1953年夏季,當談判即將達成之時,南朝鮮的李承晚政權公然破壞協議,強行扣留2.7萬名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使談判再度面臨破產。為了懲罰李承晚集團,迫使其遵守停戰協議,彭德懷下令發動金城戰役,專打南朝鮮軍隊,殲敵5.3萬余人,將戰線向南推進平方公里。
志愿軍在金城戰役的勝利,把李承晚集團打醒了,迫使美國必須保證韓國遵守協議,為最終簽署停戰協定掃清了障礙。
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在戰爭初期支持朝鮮行動,但是談判開啟后態度趨向于保守。他多次致電毛澤東,建議接受現實、早日停戰,避免中美直接沖突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
金城戰役
但是蘇聯也不是袖手旁觀,它提供給志愿軍武器裝備(如米格-15戰斗機)、情報支持和外交掩護,間接支撐中朝立場。尤其在戰俘問題上,蘇聯默許中國堅持原則,但提醒避免太強硬。
三 1953年為何終于停戰
1953年年,經過了747天的馬拉松談判外交,三大因素促成了停戰協議的達成。
第一大因素是1953年1月,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擔任美國總統。面對前線美軍戰士的無辜死亡和日益高漲的軍費財政負擔,美國民眾反戰情緒高漲。
于是,艾森豪威爾為了兌現競選前對美國民眾的承諾,表示親自赴朝鮮盡快結束戰爭。
第二大因素,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之后,蘇聯新上任的赫魯曉夫領導集團推動停戰協議的達成。中國在堅持原則基礎上,通過借助“解釋機制”處理戰俘去向,不再強求全部遣返。
![]()
斯大林
第三大因素,就是在戰爭中朝鮮北部幾乎被夷為平地,民生凋敝。因此,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也多次向中方表達希望盡快達成停戰的愿望。
最終,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歷時三年零一個月的朝鮮戰爭宣告結束。
四 結語
《志愿軍·浴血和平》展現的747天停戰談判歷程告訴我們,談判桌上的每一句據理力爭,都與戰場上的每一次沖鋒陷陣一樣,共同鑄就了最終朝鮮半島的和平局面。
![]()
747天的談判,“談得比打得久”!正是說明新中國立國之戰的勝利,和平從來不是輕易得來的禮物,是無數戰士犧牲換來的成果,是外交官字斟句酌爭取的空間,是一個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挺直脊梁的證明。
在七十年后,我們回顧這一段歷史感悟道:能戰方能言和,強國方能安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