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obert Lefkowitz
5天前,美國科學家瑪麗·E·布倫科、弗雷德·拉姆斯德爾和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發現,獲得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他們的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如何避免攻擊自身組織,守護人體健康的深層奧秘。
有些人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
13年前,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羅伯特·萊夫科維茨,便是這樣一位科學家。
![]()
![]()
點擊書封,馬上入手好書
限時6.5折+包郵到家
隨書附贈海報,雙色印刷
從心臟病專家到傳奇科學家,他的發現拯救了數億生命。
他的研究不僅揭開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神秘面紗,還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每年的諾獎時刻,都會有人揶揄說:為什么我們只關注文學獎,因為大多數人看不懂科學。
但就算只是秉承著感恩之心,我們也應該了解這些科學家們,在閱讀中,一起前往斯德哥爾摩。
萊夫科維茨的研究對疾病治療的貢獻,就像是找到了一把打開許多疾病“鎖”的“鑰匙”,讓我們有可能設計出更精準的藥物。
萊夫科維茨的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細胞是如何接收和響應信號的。這些信號就像是細胞的“指令”,告訴它們何時生長、何時停止。
通過了解這些“指令”是如何傳遞的,科學家們可以設計出新的藥物,來干擾或改變這些信號,從而控制癌癥細胞的行為。
![]()
萊夫科維茨和他的同事們,分享慶祝他獲得諾獎的消息。
![]()
萊夫科維茨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王后和公主在旁觀禮。
萊夫科維茨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與美國國家醫學院三院院士,除諾獎外,還曾獲得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獎、美國成就學院金盤獎等幾乎美國科學界的所有主要獎項。
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學術期刊已發表論文1400多篇,被引超過15萬次,是2020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研究人員”之一。
2012年,他因其在GPCR領域的開創性工作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本期偉大頭腦,湛廬君與你走進萊夫科維茨的非凡旅程——去往斯德哥爾摩——從他早年的生活到成為一位傳奇科學家的歷程。
在唯一的自傳《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一書中,萊夫科維茨回顧了自己從年少時意外接觸并愛上科研,到最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發生的有趣故事。
![]()
![]()
點擊書封,馬上入手好書
限時6.5折+包郵到家
(截至10月12日24時)
隨書附贈海報,雙色印刷
![]()
向學生談及我的職業時,我有時會使用“雙重使命”一詞,用以指代我先后的職業——首先是醫生,其次是研究者。盡管這些故事聽上去大多輕松幽默,但其中也有嚴肅的暗流,包括我與冠狀動脈疾病幾十年的斗爭,這是我的家族遺傳病。
我希望大多數讀者能從我在“醫生-患者”的二元身份中獲得的教訓和經驗,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我想象不出,有什么比成為一名臨床科學家更有成就感的職業了——有機會幫助患者,同時 也能在實驗室中發現新的治療方法。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已經七十幾歲了。心臟病困擾了我一生,但我一直設法生存,甚至活力滿滿。如果我明天死了,沒有人會說我英年早逝。我已經活了足夠長的時間,看到我所有的孩子長大、結婚,過上美好的生活。
現在是我職業和個人生活中最滿足的時刻。是的,我喜歡自己年輕時的能干,但現在,我成了富有經驗的某個領域的老者,這也很好。
——諾獎得主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摘自《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
偶然與必然間,8歲萌生出科學的種子
![]()
1943年4月15日,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出生在美國紐約。他的家庭背景充滿了學術的氛圍。父親Max是一名會計師,母親Rose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們對獨生子萊夫科維茨寄予厚望,并在培養他的求知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萊夫科維茨的母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這使得他從小就被嚴格要求。他的父親則教會了他“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和“貴在堅持”的道理。
萊夫科維茨從小就好奇心旺盛且熱愛閱讀。由于沒有玩伴,書成為了他的好朋友。他在看完了家中僅有的一些書籍后便成為了當地公共圖書館的常客,然后定期從那里帶圖書館允許的最大外借數量的書籍回家。
為了增加閱讀的時間,小萊夫科維茨有時還會裝病,這樣他就能痛痛快快地在家看一整天的書了。
![]()
萊夫科維茨通過他討厭的鋼琴課獲得了自律,但這些課程是他的母親嚴格要求的。
在萊夫科維茨8歲時,他就為自己定下了成為一名醫生的目標,因為那時他最崇拜的人就是他的家庭醫生約瑟夫·費布什。
我們很幸運能有一位優秀的家庭醫生。如果說有什么人比我父親更讓我敬佩的話, 那就是致力于讓我父親活下去的人。費布什醫生會定期上門會診,他似乎對一切都了如指掌。
我對他的一套工具非常著迷, 特別是他的聽診器,他允許我用它來聽自己的心跳。在父親的心臟病發作后,我特別珍惜費布什醫生這樣令人安慰的存在, 因為他可以幫助父親保持健康。我夢想著自己能成為一名醫生,擁有讓人們所愛之人活下去的力量。
——萊夫科維茨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每當萊夫科維茨或家人生病時,費布什就會上門為其診治,而他的一舉一動都令小萊夫科維茨感到著迷,不管是進行身體檢查(尤其是使用聽診器的時候),還是開出那些令人難以辨認的處方。
最重要的是,作為醫生需要讓患者用他們的生命來信任你,這是一項了不起的責任,這也讓小萊夫科維茨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了使命感。
16歲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他旅程的起點
![]()
萊夫科維茨與父母在紐約市哥倫比亞醫學院畢業典禮上的合影。
萊夫科維茨說:“我與父母合影時面帶微笑,但內心對可能將我送往越南的‘醫生征兵’感到壓力重重。我父親說這是他一生中最自豪的日子。”
在確定了成為一名醫生的目標后,萊夫科維茨人生的前20多年都堅定不移地走在達成目標的道路上。在上完公立小學和初中后,萊夫科維茨進入了紐約最好的公立高中之一——布朗克斯科學高中。
這所學校招收的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所有學生中占前5%,并且在萊夫科維茨獲得諾獎之前,這所高中的校友中曾誕生過7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與眾多同樣聰敏出眾的學生在一起學習,萊夫科維茨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但他依然在這所學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800名學生中排第100名,并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
由于萊夫科維茨在高中時獲得了相當于大學水平課程的學分,1962年,年僅19歲的他就從哥倫比亞大學提前一年畢業了。隨后,萊夫科維茨按計劃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在那里度過了4年的學習時光,畢業后又在哥倫比亞長老會醫療中心接受了兩年的內科培訓。
至此,萊夫科維茨博士實現了他兒時的夢想,成為了一名臨床醫生。但他卻在自傳中坦白:
我正在實現兒時的夢想,享受著醫生的臨床工作,喜歡與 患者互動,但同時我也開始隱約感到一絲不滿足。我意識到我 懷念做研究,我懷念嘗試以前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對我的刺 激,我懷念那種無拘無束進行實驗、讓數據牽引我的感覺,而這些正是研究的本質。
![]()
點擊書封,馬上入手好書
限時6.5折+包郵到家
隨書附贈海報,雙色印刷
越南戰爭與職業生涯的轉折
![]()
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期間,二排左二為萊夫科維茨。
1968年,美國在越南的軍事參與達到頂峰,所有年輕醫生都受到強制性軍事服務的約束。對于具有卓越學術資格的醫生來說,一個開放的途徑是美國公共衛生服務的委任。
如果加入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的委托軍官隊伍進入研究機構的話,就可以避免直接參與這場不受歡迎的戰爭。
萊夫科維茨因其出色的學術成績,有很好的推薦,再加上出身名校的背景,成功進入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并在那里首次踏上了他的研究生涯。
萊夫科維茨進入NIH任職的第一年時,他經歷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時光。
萊夫科維茨在一次采訪中回憶道:“我一生中從未在任何事情上經歷過真正的失敗,更不用說連續的失敗了。但在這里,經過一年我所能付出的最艱苦的努力,我的項目還是毫無進展。”
當時,萊夫科維茨被分配了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開發一種放射性配體結合方法來研究細胞質膜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推定受體,這些細胞質膜源自裸鼠中傳代的ACTH反應性腎上腺皮質癌。
![]()
由于沒有實驗基礎和經驗,萊夫科維茨的首次嘗試幾乎全都失敗了,這是他此前從未經歷過的巨大挫折。這些失敗的經歷令萊夫科維茨博士認為自己不是搞研究的材料,并計劃在離開NIH后繼續成為一名醫生。
那年的感恩節,萊夫科維茨與家人一起度過。當他與他的父親分享了自己在科研上的不成功和不快樂時,父親給出的建議是“堅持住“。
不過,父親也認同萊夫科維茨可能確實不太適合成為一名科學家,并支持他再次成為一名醫生。然而,誰都沒能想到,這次談話竟成為了父子倆的最后一次交談。
萊夫科維茨的父親在第四次心肌梗塞發作的數周后去世了。
父親的葬禮結束后,萊夫科維茨回到馬里蘭州工作,但他發現自己陷入了抑郁狀態。萊夫科維茨在書中寫下這樣的文字:我為他哀悼,在某種意義上也為自己哀悼,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父親的早逝也預示著我的早逝。
美妙與突破,GPCR的發現
![]()
萊夫科維茨與杜克大學實驗室的伙伴們
1970年,萊夫科維茨正式踏上了醫生科學家的職業道路。1972年的夏天,萊夫科維茨被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聘用加入他們的教員隊伍,來開發“分子心臟病學”項目。
1973年7月1日,萊夫科維茨舉家如約來到了杜克大學,并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實驗室。以分子心臟病學為方向,他開始兼顧臨床與實驗室的工作。
1986年,奇跡時刻來臨,他和合作者在克隆出β2-腎上腺受體后發現,這個蛋白與另一種幫助我們感知光源的視紫紅質外觀很相似。
![]()
隨后,他們和其他實驗室找到了更多GPCR的克隆基因,一個徹底改變藥物發現的時代來臨了。
基于GPCR在人體中的廣泛作用,它也成為了許多疾病的治療靶點。
如此一來,萊夫科維茨及其合作者在GPCR領域的發現和技術對醫學界產生的影響不可估量,許多發現和技術迅速轉化為了藥物開發方面的實際成果。
萊夫科維茨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我進行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開發藥物或治愈疾病,只是為了弄清楚這些不同的分子是如何工作的。當我回顧我的職業生涯時,我想到了我可以對其生活造成影響的患者數量。假如我是一名全職的醫學從業者,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可能會幫到幾千人。但是我現在所做的工作已經以某種方式惠及了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數億患者。因此,這在一個全新的層面上令我感到欣慰。”
![]()
諾獎現場(與合作伙伴以及實驗室的其他校友)
![]()
諾獎現場(從瑞典國王手中接受獎章)
基于對GPCR的開創性工作,萊夫科維茨在2012年摘得諾貝爾化學獎。萊夫科維茨表示,盡管他堅信的事情錯的次數和對的次數一樣多,但在最終結果出來之前,無論對錯實際上都是一樣的。
他很高興他在對GPCR的探索中堅持了下來,并最終證明自己是對的。
![]()
點擊書封,馬上入手好書
限時6.5折+包郵到家
隨書附贈海報,雙色印刷
萊夫科維茨“成為好導師的10條黃金準則”:
● 因材施教
● 專注,專注,還是專注
● 點燃熱情的火焰
● 圍繞問題而不是技術來構建事業
● 鼓勵冒險
● 成為堅忍毅力的典范
● 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
● 重視講故事的能力
● 創造幽默且開心的環境
● 尊重你的導師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本期策劃:Burt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