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的就是
未來的交通能夠讓大家的生活
更加便捷、更加安全高效。
在2035年,
一起告別私家車。
張 帆· 深圳北斗應用技術研究院院長
格致論道第63期 | 2020年11月29日 上海
交通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未來的2035年,交通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以前的歷史情況。
![]()
交通是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1800年,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那時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可能是非常接近的。
2020年,已經有56%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城市會越來越大。到2050年,將會有7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我們可以看一下國內非常快速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以深圳為例, 從1979年只有30萬人口的小漁村,僅僅用了40年的時間,到現在的常住人口達到了1340萬。 也就是說在40年里,人口翻了40倍。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常住人口在1000萬人的城市有6座,500萬常住人口的有16座。
我們的交通“病了”
已完成:10%///////// /
隨著人口逐漸聚集,我們的交通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這也是“城市病”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塊。
![]()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面臨著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交通污染。包含尾氣排放、一氧化碳、PM2.5一系列的污染,對我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
二是交通擁堵。交通的擁堵可能每個人都體驗過,我們在日常的出行中經常會碰到擁堵的情況。 甚至我們有時評價一個城市有沒有發展,就看它擁不擁堵,有擁堵我們才認為這個城市有發展。
第三個是交通安全。現在大量的安全問題出現在疲勞駕駛、超速,包括酒駕上。 2019年,交通事故已經造成了27萬人的傷亡,光死亡就達到了5萬多。所以對我們的生活來講,交通安全也非常重要。
最后還有停車難的問題,我們日常的停車是非常困難的。 其實我們現在一個車位的使用率不到50%,但實際上北上廣深大城市停車位的缺口達到76%,接近100萬個。
所以這些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以“擁堵”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因為它與每個人的生活都相關。
在中國36個主要城市里,有超過1000萬的人,每天單次通勤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
我們每天工作8個小時,可能我們往返的通勤就要花掉2個小時。這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我覺得這在北上廣深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況。國際上認為,單趟的通行時間45分鐘是一個保障時間。
![]()
▲ 北上廣深四座城市,平均只有69%的人能夠在45分鐘內上班
但是在我們的36個城市里,真正 能夠實現45分鐘單次通勤的只占到76%。其中北京應該是最低的,只有58%。 所以我們每天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路上,以前“在路上”可能是一個創業的詞,現在就變成了擁擠和擁堵。
![]()
有一個調查表明,通勤時間每增加20分鐘,我們就感覺好像薪酬降低了19%,所以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擁堵”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我們怎么去解決呢?2035年交通的發展,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如何為交通“治病”
已完成:20%//////////
從技術方面來講,現有的交通方式是非常豐富的,有公交,有地鐵,還有網約車、共享單車等一系列出行手段。
到2035年,我們認為還會有更多的手段。
![]()
▲ 展望2035年的城市交通
一方面,像微型交通,包括無人駕駛、MaaS出行,就是移動出行服務這種模式,包括按需出行,甚至可能還有更多能飛的車,能在城市里運行。
所以我們還有更多種的技術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主流上來講,我們介紹幾種離我們非常近,而且實際上正在使用的方法。
![]()
▲ 2016-2020年中國共享單車用戶規劃及預測
比如微型交通。微型交通就是我們的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目前已經在中國的很多城市普及了。在國外,有很多共享的滑板車在使用。
這種微型的交通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現在來講,2020年使用共享單車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53億。 各個城市也在考慮在交通規劃時,能不能增加非機動車道,怎么能夠在短距離,比如兩公里、五公里甚至十公里,實現這種微型交通的出行方式。
在國外,現在也更多提倡了生活圈下的慢型交通。因為大家可能覺得我們的生活一天都在奔波,我們能不能夠節奏慢一點?
![]()
▲ 巴黎共同體15分鐘城市概念:
將所有生活必需功能放入步行或騎行可達的街區內
巴黎曾經提過15分鐘的生活圈,就是能不能把我們的出行控制在15分鐘之內。 我們能夠居住,能夠工作,包括消費品的購買、日常的娛樂,能夠在15分鐘的生活圈內實現。
![]()
▲ 巴黎2019年9月22日無車日(左)
比利時布魯塞爾2019年無車日(右)
同時,每年的9月份,各個國家都會有“無車日”。
國內也有很多城市,每年會舉辦一個星期的公交出行宣傳周或一天的“無車日”。 鼓勵大家 不要用私家車出行,盡量使用慢型交通,去體驗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覺得這在未來是完全有可能的。
按需出行在現在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見。
![]()
我們經常用網約車,甚至有些城市有定制的公交,就是公交車也可以不固定線路,可以根據大家的需求進行相應的定制,按需出行。
現在的發展應該會越來越快,通過我們的分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可能對擁有一輛私家車并沒有多大興趣,而是更傾向于接受用網約車或拼車的模式。
![]()
而且到2050年,我們的交通方式里,有1/3是慢型交通,有1/3是公共交通,而另外1/3將會使用按需出行,包括網約車、共享車輛的模式。
這 樣的模式會逐年增長,它占到我們生活出行的1/3。
如果1/3的出行,包括1/3的公共交通、1/3的網約車輛或按需出行的車輛,能不能夠實現無人駕駛呢?
這就是現在無人駕駛非常火的原因。因為公共交通包括公交車、地鐵和網約車輛,未來都可能會實現無人駕駛,而且會首先實現無人駕駛。
![]()
▲ 對于自動駕駛的探索
無人駕駛的發展應該是交通領域中各個國家爭奪的一個技術高地,最早由Google在2009年首先實現車輛的開放式的測試,就是已經在實際的道路上運行。
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無人駕駛的研發之中。 在我國,像百度、滴滴這樣的一些企業,也都在不斷地實現實際應用的無人駕駛的出租車運營,或者無人駕駛的網約車運營。
這樣的一些嘗試,一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際測試的數據。這些數據為車輛如何成為一個智慧的車提供了非常多實測的數據。
![]()
▲ 45% L3+ in 2030
相應的報告反映,到2030年,將會有45%以上的車輛使用L3或L4級的無人駕駛。 L 4級基本上就是完全無人化的駕駛能力,所以我們覺得這種技術的發展會非常迅速。
![]()
▲ 智能網聯汽車及車路協同
在未來,車和車之間是可以通信的,車和路也是可以通信的,智慧網聯汽車,包括車路協同的發展,就會促成交通更加安全。
而且車輛可以知道前面10公里是不是有涉水,這個道路被水淹掉或者這樣的一些問題。
通過這樣的技術,我們能夠實現智慧的車、智慧的路,包括泛在的云,還有靈活的網,一套完整的無人駕駛的體系,能夠支撐整個行業在無人駕駛方面的發展。
還有一塊就是無縫的換乘,我們現在之所以很多時候不愿意坐公共交通,是因為我們會覺得換乘不方便,怎么實現無縫的換乘呢?
![]()
▲ 無縫換乘
實際上,歐洲國家已經提出來了。 在上圖中,很多紫色的區域是不允許私家車進入的,進入是要額外收費的。在這些區域里,只能允許公共交通或者相應批準的交通工具進入。 而在右圖中, 巴黎 在2050年,已經規劃出33個換乘的樞紐。
怎么實現樞紐的快捷換乘,達到各種交通方式的無縫的接駁,怎么在樞紐進行快速的交通組織,也是現在研究的一個熱點。
![]()
▲ 電動化
另外,還有電動化這一塊,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其實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我們現在在使用的,包括從原有的燃油車到電動車的變化,未來,燃油車還能往更多新能源的方向發展,實現更多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深圳在2019年已經實現了所有運營車輛的全電動化,也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在公交、出租領域全電動化的城市。
所以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會解決我們在交通污染上的一些問題。
“治療”成效如何?
已完成:50%//////////
通過剛才講的一些新的技術,也回應了剛才的問題。到2035年,我們的交通會怎樣?會不會把剛才的問題解決,解決到什么程度?
現在我們需要用一些剛才講到的方法,我們怎么用定量的方式去評估呢?
這時我們就需要考慮用交通的仿真、交通的數據推演來實現對未來2035年交通變化的整體演繹。
![]()
▲ 構建特大城市背景下的仿真模型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需要對現在所有出行特征的分析。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現在大家的出行的方式和特征是什么,要預測隨著人的聚集、人口的變化、區域的變化,怎么去把出行特征描述得更清晰。
第二,剛才說的有拼車、無人駕駛這些車輛,這些新的拼車的模型,后臺對前端車輛的調度,甚至對紅綠燈的控制,都會對交通產生影響。所以我們要考慮各種模型的引入。
第三,我們還需要考慮各種策略的變化,就是剛才講到的換乘的策略,不同方式的策略融合起來,可以搭建一個仿真系統,實現對2035年交通的仿真。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有一個真實的車輛在道路上運行,這輛真實的車在物理空間是存在的。
我們能不能把它移到數字空間里,那里也有一輛車在運行,紅綠燈也是同樣的。
我們把車輛的數量不停地增加,技術不停地改造,我們能夠模擬環境的變化,就可以得到一些量化的結論。
同時,我們需要這些現有的數據。
我們現在已經把這樣一些數據導入到仿真的系統里,我們要知道各個區交通出行的各種模式的客流量、出行的情況、它的OD分布特征是什么。
細到我們的交通小區、兩個小區之間客流的變化,包括具體路徑的選擇。
其實是要導入現在超過900多條公交線路,所有的地鐵,包括5.8萬輛網約車,還有2萬輛出租車的各種數據。
通過這個系統來進行仿真計算,最后算出來,通過不同的方式,我們能解決多大的問題。
![]()
▲ 仿真未來交通的挑戰與創新
我們這樣一個仿真系統,在國際上也是第一個實現這么大的范圍仿真的。
我們要實現一個2000平方公里的區域、134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交通的仿真和計算,所以它的復雜度是比較高的。
![]()
▲ 參數設置
通過這樣一個計算,我們實際上是要考慮未來,包括到2035年,深圳會有32條地鐵,1500多公里的運營里程。 包括公交和現在所有車輛的考慮的情況,包括紅綠燈的配置,對我們仍然會有一系列的影響。
根據這樣的一些情況,我們就可以得到一些相應的結論,一共有34個場景的結論。
![]()
首先,我們來看慢型交通,如果只是替換兩公里之內的共享單車,其實我們的里程和時間是減少不了多少的。
![]()
如果我們考慮5公里之內用共享電動車,它的變化大概是在9%,時間減少了9%。
![]()
如果我們把它換成更大的距離,更快的共享滑板車的方式,它的時間能夠減少11%,但是它的總里程減少得不多。
![]()
綜合起來,如果我們實現一個更大的區域,就是全市實現在兩公里以內不用私家車,只用共享單車,在5公里之內用共享電動車,在10公里內用共享的滑板車。 實際上可以大量減少車輛,同時能夠減少17%出行的總體時間。
所以總體來講,它給出了我們在現有公共交通的情況下大概的情況。
但是這時里程的減少不是很多,因為我們還需要在實現這種慢型交通的過程中把它記錄進去。
第二塊我們就要考慮怎么實現按需出行的情況。
![]()
現在在有網約車、出租車、專車的情況下,更多地增加拼車的情況,我們能減少9%的出行的時間。
![]()
如果把所有專車和出租車都去掉,我們都使用拼車,它能夠減少11%的時間。
![]()
▲ 優化拼車時間是共享出行的首要任務
我們可以全部通過拼車來實現,如果全部使用拼車,車輛數可以減少到32%。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減少掉1/3的車輛,這樣就能很快解決擁堵的一些問題。
如果我們都用拼車,那拼車是不是可以都用無人駕駛呢?
![]()
如果我們考慮有無人駕駛有出租車,也有專車,基本上可以達到11%的情況。
![]()
如果還要考慮拼車,還是用出租車、專車,同時考慮拼車的情況,其實減少的并不多。如果全部用無人駕駛,我們這里考慮到用2座的、4座的還是6座的。
![]()
通過幾種方法都進行分析,我們發現2座的減少了11%。
![]()
4座的減少的比較多,能減少到17%。
![]()
而6座的只能達到11%的程度。
![]()
▲ 自動駕駛出租車可能實現運力與訂單匹配的平衡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覺得最優的情況是4座的無人駕駛車輛,它具有最高的滿載率,能夠最好地實現時間的減少,同時實現車輛數的減少。
而且我們的速度會提高27%,也就是說在早高峰時,假如以前只能開50公里/小時,現在可以開到64公里/小時,速度也提高了不少。
![]()
▲ 減少自動駕駛車的車距可提高行駛效率
同時,無人駕駛可以減少擁堵時候的車間距,就是慢行的時候,車間距可以由現在的2.5米減少到1米,這樣道路會容納更多車輛。
我們也考慮一體化的區域出行,以深圳科技園為例。
![]()
深圳的科技園是一個人員非常密集的區域,如果只在這個區域里,我們限制私家車,采取其他的方法,其實得到的效果并不是特別好。
![]()
比如在這個區域內,即便我們全用拼車,還會有提升。
![]()
如果我們全部只限這種公共交通,其實我們減少的里程數也是比較少的。
![]()
我們換一個更大的區域,比如換到羅湖,大概有48平方公里的區域去做,拼車時我們還能夠減少到11%。
![]()
但總體而言,其實減少量比較少,這就說明一點,只是單一區域限制私家車出行的模式,對交通的改善作用是不大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整個城市一體化,多種交通方式出行時,怎么去做相應的協調和相應的分析。
微型交通實際上是我們未來出行的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鼓勵大家更多地綠色出行,按需出行未來的發展非常快,能達到我們交通出行的1/3。
無人駕駛更重要的,就在于我們怎么通過后臺控制,怎么實現車輛的數量和需求之間的匹配,到最后無縫的換乘,實際上更多地考慮一體化出行的要求和特點。針對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我們也有一些答案了。
如果我們通過無人駕駛,通過這樣一些新的技術,大概能緩解25%的擁堵。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單程出行一個小時,現在能夠回到45分鐘的保證時間里。
第二塊,按需出行,通過電動車新能源汽車可以極大減少污染,交通安全通過無人駕駛也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包括停車,通過無人駕駛的仿真,可以實現只有現在車輛的1/3,就能夠解決整個交通停車的難題。
如果以深圳為例,節省出來的停車位大概相當于2500個足球場覆蓋的范圍,我們節省的占地空間是非常大的。
通過剛才的分析,到2035年,我們的這些交通問題基本上能夠被有效地緩解。
走向沒有私家車的未來
已完成:80%//////////
正是基于這個,我們也需要政府,因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交通規范,包括交通安全和個人數據隱私的問題。
出行的服務商,更多的像交通運營商一樣,需要提供我們的需求和供給,怎么能有效提供一些動態、實時的服務。
我們個人,其實政府也在鼓勵我們更多地綠色出行,我們用單車或公交的方式,來實現出行的目的。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實際上我國在2019年也制定了“交通強國”的綱要,也提出了2035年我國要基本建成交通強國。
在一個小時之內實現城市區域的出行,在兩個小時之內實現城市間的出行,在三個小時內實現重要城市之間的出行。
所以我們想的就是未來的交通能夠讓大家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安全高效。在2035年,一起告別私家車。
本文轉載自《格致論道講壇》微信公眾號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