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2025 年的國慶與中秋雙節相逢,北京城的秋日暖陽格外溫柔,而坐落于中軸線核心的故宮博物院,正以一場盛大的 “百歲華誕” 慶典,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10 月 10 日這一天,不僅是故宮博物院正式邁向 “人民的博物館” 的百年紀念日,更因首次對外開放的寧壽宮花園,讓這座歷經明清兩代風雨的皇家禁苑,再度煥發出令人心動的新光彩。無數游客慕名而來,在紅墻黃瓦間穿梭,在古樹假山旁駐足,只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與百年故宮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提及故宮,大多數人的印象或許停留在太和殿的宏偉、乾清宮的莊嚴,或是御花園的精致。但對于熟悉故宮歷史的人來說,寧壽宮花園始終是一座 “藏在深閨人未識” 的秘境。這座始建于乾隆年間的皇家花園,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后頤養天年所建,凝聚了清代園林藝術的最高成就,更承載著文人雅趣與皇家氣度的完美融合。如今,隨著它的首次對外開放,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成為這個雙節假期里故宮最熱門的 “打卡點”。
![]()
走進寧壽宮花園,仿佛瞬間從喧鬧的塵世踏入了一片靜謐的 “咫尺山林”。腳下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旁的古樹郁郁蔥蔥,樹干上的紋路見證著百年的歲月變遷。抬頭望去,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耀著溫潤的光澤,綠色的剪邊勾勒出屋頂優美的弧線,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流動的古畫。沿著小路前行,假山綿延起伏,這些假山并非隨意堆砌,而是由能工巧匠精心挑選的湖石搭建而成,每一塊石頭的位置、角度都經過反復推敲,既展現出自然山水的野趣,又不失皇家園林的規整。山間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古華軒、遂初堂、符望閣等建筑掩映在綠樹叢中,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細節之處盡顯匠心。
![]()
最讓人驚艷的,莫過于花園中 “曲水流觴” 的景致。在古華軒前的庭院里,一條蜿蜒的小溪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見底,水底的鵝卵石清晰可見。溪水沿著精心設計的渠道流轉,時而平緩,時而曲折,最終匯聚在一處方形的水池中。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復刻了古代文人雅士 “曲水流觴” 的雅集場景,每逢春日,古人會將酒杯放在溪水中,讓酒杯隨水流漂動,停在誰面前,誰便飲酒賦詩。如今,雖然我們無法親身體驗古代雅集的盛況,但站在溪水旁,看著溪水緩緩流淌,仿佛仍能感受到千年前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耳畔仿佛響起了朗朗的詩句與悠揚的琴聲。這種文人雅趣與皇家園林的大氣相得益彰,讓寧壽宮花園既有 “大隱隱于市” 的靜謐,又有 “皇家氣派” 的莊重,每一處景致都值得細細品味。
![]()
寧壽宮花園的開放,不僅讓游客領略到了清代園林藝術的魅力,更揭開了故宮百年修繕與守護工作的冰山一角。為了讓這座百年古園以最佳的姿態呈現在公眾面前,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付出了數年的心血。從建筑構件的修復到古樹名木的養護,從園林水系的疏通到環境氛圍的營造,每一個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在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嚴格遵循 “不改變文物原狀” 的原則,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對花園中的每一處細節進行修復。
![]()
比如,對于屋頂的琉璃瓦,工作人員逐一檢查,對破損的瓦片進行復制替換,確保每一片瓦的顏色、紋理都與原件一致;對于木質結構的梁柱,采用傳統的榫卯工藝進行加固,同時運用現代的防蟲、防腐技術,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正是這份對文物的敬畏與執著,才讓寧壽宮花園在百年之后依然能煥發出昔日的光彩,讓游客得以穿越時空,感受乾隆年間的園林之美。
![]()
除了寧壽宮花園的首開放,故宮博物院從 9 月 30 日起推出的三大展覽,更是為百年華誕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全方位展現了故宮百年間的傳承與守護故事。這三大展覽分別位于寧壽宮花園遂初堂、午門展廳和神武門,每個展覽都有其獨特的主題與亮點,吸引著不同興趣的游客前來參觀。
![]()
位于寧壽宮花園遂初堂的 “天工匠心 —— 寧壽宮花園的歷史與守護” 展覽,堪稱是了解寧壽宮花園的 “百科全書”。展覽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獻、老照片、修繕過程中的實物標本以及多媒體互動裝置,詳細講述了寧壽宮花園從建造、演變到近現代修繕的全過程。在展覽現場,游客可以看到乾隆年間繪制的寧壽宮花園設計圖紙,圖紙上的線條清晰可見,標注的尺寸與細節詳盡入微,讓人不得不驚嘆于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嚴謹。
![]()
同時,展覽還展示了修繕過程中替換下來的舊構件,比如磨損的木質梁柱、破碎的琉璃瓦件等,這些舊構件上還保留著當年工匠的印記,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百年前的建造故事。此外,展覽中還設置了互動體驗區,游客可以通過 VR 技術 “走進” 修繕現場,近距離觀察工匠們如何運用傳統工藝修復文物,感受文物保護工作的艱辛與不易。這個展覽不僅讓游客了解了寧壽宮花園的歷史,更讓大家感受到了故宮文物保護工作者 “工匠精神” 的傳承,懂得了每一處文物背后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付出。
![]()
如果說 “天工匠心” 展覽展現的是故宮的 “園林之美”,那么位于午門展廳的 “百年守護 —— 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 大展,則呈現了故宮百年間的 “文物之魂”。作為故宮百年華誕的核心展覽,“百年守護” 大展以時間為線索,分為 “一脈文淵”“百年傳承”“萬千氣象” 三個篇章,通過近千件珍貴文物,全面梳理了故宮從 1925 年成立博物院以來,在文物保護、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
在 “一脈文淵” 篇章中,展出的多是故宮館藏的 “國寶級” 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清明上河圖》《五牛圖》《伯遠帖》等傳世珍品。這些文物歷經千年風雨,依然保存完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清明上河圖》卷前的 “清明上河圖” 五個大字蒼勁有力,畫卷中描繪的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栩栩如生,無論是市井百姓的生活場景,還是汴河上的船只往來,都刻畫得細致入微,讓游客仿佛穿越到了北宋年間。
![]()
《五牛圖》則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畫中的五頭牛姿態各異,或吃草、或昂首、或回首,線條流暢,色彩淡雅,展現出唐代畫家韓滉高超的繪畫技藝。《伯遠帖》作為 “三希堂” 法帖之一,是東晉書法家王珣的真跡,字跡瀟灑飄逸,筆法靈動自然,被譽為 “天下第四行書”。這些珍貴文物的展出,不僅讓游客大飽眼福,更讓大家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故宮作為文物收藏機構的深厚底蘊。
![]()
“百年傳承” 篇章則聚焦于故宮博物院百年間的文物保護工作。展覽中展出了大量的文物保護工具、檔案資料以及修復后的文物對比展品。比如,展出的民國時期的文物修復工具,雖然簡陋,但卻見證了早期故宮人在艱苦條件下對文物的守護;而現代的文物修復設備,則展現了科技進步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助力。同時,展覽還講述了幾代故宮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故事,從早期的馬衡、李濟等學者,到如今的 “故宮匠人”,他們用一生的時間守護著故宮的文物,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下去。其中,“文物醫生” 單霽翔的故事更是讓許多游客感動不已,他帶領團隊對故宮的文物進行全面普查,推動文物修復工作的開展,讓更多的文物走出庫房,與公眾見面。這些故事讓游客深刻認識到,故宮的百年傳承,不僅是文物的傳承,更是一種 “守護精神” 的傳承。
![]()
“萬千氣象” 篇章則展現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在文化創新與傳播方面的成就。展覽中展出了故宮文創產品、數字故宮成果以及國際文化交流項目的相關展品。從 “故宮口紅”“朝珠耳機” 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產品,到 “數字故宮” 小程序、VR 故宮等數字化體驗項目,再到故宮與國外博物館合作舉辦的展覽海報,無不展現出故宮在新時代的 “年輕態” 與 “國際范”。這個篇章讓游客看到,故宮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古建筑,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 IP,它正以全新的方式與公眾互動,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相較于前兩個展覽的宏大敘事,位于神武門的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 則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打動了每一位前來參觀的游客。20 世紀 30 年代,為了躲避戰火,保護故宮的珍貴文物,故宮人開啟了一場歷時十余年、跨越萬余里的文物南遷之旅。這場南遷被譽為 “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跡”,而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 則通過 100 余件檔案文獻、老照片、文物包裝箱以及當年南遷過程中使用的物品,還原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
在展覽現場,一張張黑白老照片記錄下了當年故宮人打包文物、搬運文物、輾轉遷徙的場景。照片中,工作人員們小心翼翼地將文物包裹在棉紙中,再放入木箱,每一個木箱上都標注著文物的編號與目的地;在崎嶇的山路上,他們推著小車,扛著木箱,冒著戰火與自然災害的危險,一步步將文物運往安全地帶。這些照片雖然已經泛黃,但卻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故宮人的堅定與執著。展覽中還展出了當年使用的文物包裝箱,箱子上的繩索痕跡依然清晰,仿佛還能聞到當年的木質香氣。此外,展覽中還展示了大量的檔案文獻,包括南遷路線圖、文物清單、工作人員的日記等,這些文獻詳細記錄了南遷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讓游客得以深入了解這段歷史背后的艱辛與不易。
![]()
其中,一位名叫那志良的故宮工作人員的日記格外引人注目。日記中寫道:“我們帶著文物,就像帶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讓它們受到一點傷害。” 這句話道出了所有故宮人的心聲。在南遷過程中,許多故宮人放棄了自己的家庭,遠離了家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對文物的守護。正是這份堅守,才讓故宮的珍貴文物在戰火中得以保存,為中華文化留下了寶貴的火種。如今,當游客站在這些展品前,讀著這些感人的故事,無不被故宮人的 “家國情懷” 所打動,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守護文化遺產” 的意義。
![]()
從寧壽宮花園的首次開放,到三大展覽的精彩呈現,故宮博物院在百年華誕之際,不僅為公眾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更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與活力。一百年來,故宮從一座皇家禁苑,轉變為一座面向公眾的博物館,再到如今成為全球知名的文化 IP,它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無數人的努力與守護。在這里,有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匠心修繕,有學者專家的深入研究,有工作人員的默默付出,更有每一位游客的喜愛與支持。
![]()
站在百年的節點上,故宮博物院不僅回顧了過去的輝煌成就,更在規劃著未來的發展藍圖。未來,故宮將繼續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運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讓文物 “活” 起來;將推出更多精彩的展覽與文化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故宮、熱愛故宮;將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所說:“故宮的百年,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將繼續守護好這座文化寶庫,讓它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
這個國慶中秋雙節,當我們漫步在故宮的紅墻黃瓦間,感受著寧壽宮花園的 “咫尺山林” 之美,欣賞著三大展覽的豐富內容,我們不僅是在參觀一座博物館,更是在與一段歷史對話,與一種精神共鳴。故宮的百年,是傳承的百年,是守護的百年,更是創新的百年。而我們,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也將在這份傳承與守護中,汲取力量,砥礪前行,讓中華文化的火種永遠傳遞下去。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故宮博物院將繼續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將為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