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那日蘇
制圖 | 桐 校對 | 朝乾 編輯 | 桐
在中國各省平均身高排行榜上,山東大漢和大嫚們長期占據榜首位置。
根據《2016年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山東省大學生男性平均身高達到了175cm,女性平均身高達到了162cm,遙遙領先于其他省份。
不同年齡段的山東人身高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
有趣的是,這片土地上生長的物產似乎也感染了這種“巨人基因”:兩米五的章丘大蔥讓姚明都相形見絀,一斤多重的戧面大饅頭足以喂飽一個壯漢,半斤一個的鲅魚餃子讓外地食客目瞪口呆……
大梨子、大櫻桃、大包子、大饅頭……山東這片土地仿佛有著神奇的魔力,讓每一樣物產都變得高大。這背后是偶然的自然選擇,還是有著更深層的人文與科技因素?
大到這種程度的日常面食
恐怕很難在山東以外的地區見到
(圖:圖蟲創意)▼
![]()
今天,我們就來探尋一下山東物產“巨大化”的秘密。
進擊的“巨人制造”
山東的物產都很大,這并不是刻板印象,而是真實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章丘大蔥。
蔥大家都不陌生,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分布。一般的小香蔥也就20來公分,大蔥能到一米高。
像山東的鐵桿大蔥,株高達到170~200厘米
光是蔥白就有70~90厘米
(圖:圖蟲創意)▼
![]()
那么山東的章丘大蔥有多高呢?2020年有一則新聞:山東濟南市章丘區繡惠街道王金村的蔥農苗發勇,種出了高達2.532米的大蔥,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2.532米!現如今征戰NBA的“中國巨人”楊翰森(生于山東淄博)身高也才2.18米。所以“你還沒有我們山東的蔥高”并不是嘲諷,而是句大實話。
章丘每年都要舉行評選活動
比一比誰能種植出最大的大蔥
(圖:壹圖網)▼
![]()
除了大蔥,山東也還藏著許多“重量級”的農作物:
山農酥梨單個能達到3斤重,重量是普通梨的8倍;
主要在山東萊西種植的中華壽桃,大的能有2斤多,堪比《西游記》里孫悟空吃的蟠桃;
在山東壽光的蔬菜博覽會上,參展游客能看到重達500多斤的巨型南瓜,這個品種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每天都能長5~10斤,幾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起來……
巨型南瓜實在是長得太快太大了
(圖:Youtube)▼

能有這么多巨大的物產,其實并不是山東省的土地里藏著什么讓生物變大的激素,而是農業科技的產物。
上面提到的山農酥梨,是2008年山東農業大學用碭山酥梨和庫爾勒香梨雜交培育出的新品種;而中華壽桃,是上個世紀末科研人員從牟平縣(今煙臺市牟平區)發現,并一代代選育成如今這樣巨大的品種;至于巨型南瓜,則是從北美引進的觀賞蔬菜,地地道道的“外來客”。
所以,不是山東的物產天然高大,而是技術人員通過各種手段,讓山東的農作物變大。
農業的發展進步離不開一代代技術人員的努力
(圖:指導種植的農科人員,壹圖網)▼
![]()
深入探究這一現象,我們會發現山東物產的"巨大化"絕非偶然,而是農業科技、地理環境和市場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
巨大化的密碼,藏在山海之間
作為中國農業大省,山東擁有全國領先的農業科研體系和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2024年數據顯示,山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4個百分點。
這種科技優勢,在蔬菜、水果和經濟作物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山東不像黑龍江那樣,擁有新開墾的廣闊黑土地。作為中國人口第二大省,論面積不過三個哈爾濱那么大,但人口卻有上億。
山東省面積不算大,人口卻很多▼
![]()
但相比黑龍江,山東有兩大優勢——氣候和區位。
山東半島如利劍般分開了渤海和黃海,充分享受了海洋對于氣候的調節作用。作為一個北方省份,山東省2024年的平均降水量達到859.6毫米,冬季氣溫還高于同緯度的內陸地區。
這樣的氣候特征,讓山東既適合北方喜溫蔬果生長,也能滿足部分南方品種的種植條件。
![]()
現代產業的發展,交通因素是重中之重。而山東擁有著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群和密度全國第一的高速公路網。
在此基礎上搭建的冷鏈物流體系,能讓本地產的蔬菜在48小時內抵達全國90%的城市,還能通過海運迅速抵達日韓和東南亞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看,山東是最適合當中國“菜園子”的地方。
四通八達的道路能讓農產品迅速到達消費市場
(圖:山東高速公路,圖蟲創意)▼
![]()
坐擁氣候和區位這兩大先天優勢,山東省積極發展農業技術。如今,山東自主研發蔬果品種占比達70%,而全國平均水平是55%。
從消費者心理角度看,“大”是一種直觀且易于判斷的質量信號。比如買水果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下意識地認為又大又鮮艷的水果生長周期更足、吸收養分更多,因此也更甜。
尤其是在走親訪友的場景下,一斤一個的大蘋果、三斤一個的大梨,看著就有視覺沖擊力。
個大飽滿的水果總是更受喜愛
(圖:圖蟲創意)▼
![]()
![]()
![]()
![]()
![]()
為了能讓種出來的蔬菜水果更加個大、飽滿,山東省各地的農科院、農業研究所等機構都在全力尋找“高大化”的基因。
比如山東省果樹研究所選育的魯櫻5號,平均直徑超過了33毫米。放在智利,那就相當于最大的4J級別車厘子。在過去,誰能想到中國本土櫻桃能在個頭上超過車厘子呢?
除了育種之外,種植環節也在為山東農產品的巨大化發力。
最典型的是"中國蔬菜之鄉"的壽光,這里擁有全國最先進的溫室大棚技術,能夠精確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在這里,普通的番茄、黃瓜在智能化溫室中可以長得比常規品種大30%-50%,而且形狀更規整、色澤更鮮艷。
在壽光密布的溫室大棚中
生產著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蔬菜
(圖:圖蟲創意)▼
![]()
所以,山東省的物產之大,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先天的氣候優勢,疊加依山傍海、交通發達的區位優勢,給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之下,山東的農科人也奮發圖強,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高大農產品。
大就是美
在山東,對于大的追求不僅局限于蔬果。
外地人來山東,往往都會驚訝于山東菜的分量之大:山東的全魚宴,用的是十來斤一條的東平湖大魚;蓬萊的鲅魚水餃,標準就是16公分長,比一般人手掌還大:在青島的王哥莊,當地人做的花樣饅頭最大的有60多斤。
山東菜總是分量十足
(圖:bilibili)▼
![]()
不光是菜碼,山東的餐具也“巨大化”了。
山東有種特色餐具叫“海碗”,指的是容積較大、碗口較寬的粗瓷碗,這種碗的容量通常是普通碗的2-3倍,有的直徑能達到7寸(約23.3厘米)。魯西北地區的年節筵席、紅白喜事都離不開它,尤其是在被稱為“鄉村版滿漢全席”的海二八宴上,巨大的海碗盛放著各色山珍海味,彰顯著山東人的敦厚實在。
這些現象表明,山東物產的“大”不僅源于農業科技的推動,更深植于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之中。從巨型饅頭到海碗盛飯,從整雞大盤到全魚宴席,山東飲食文化中的"大"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物理尺寸,成為一種身份認同和價值觀的表達。
海二八宴一共有30多道菜品,再配上海碗,量大管飽
其往往出現在祝壽、訂婚、會親等場合
(圖:Youtube)▼
![]()
作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山東的待客之道講究的是“寧可剩,不可缺”。菜肴的數量和分量必須遠超實際需要,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好客,才符合孔孟之鄉對于體面的需求。如果客人來家里做客,皺著眉頭說一句“沒吃飽”,那主人家的面子可都丟盡了。
這種對“大”的偏愛,反映了山東人豪爽大氣的性格特質。如果剖析其深層原因,則源自于自古以來的社會文化。
山東省是我國傳統農業區,在傳統農業社會當中,富裕的象征就是滿倉滿囤的糧食。大饅頭、大蒸餃,體現出了農耕文化中對于豐收和富足的向往。今天中國人已經不再需要考慮吃飽飯的問題,但是這些巨大的面食依然作為民俗文化的一一部分傳承下來。
滿滿的囤糧讓人更有安全感
(圖:圖蟲創意)▼
![]()
另外,中國北方的食物分量往往大于南方,主要原因是南北方過去的社會形態存在差異。長江、珠江流域的南方城市,由于水運發達、遠離皇權,擁有濃厚的商業文化。這些地方的餐飲行業主要服務于商人階層,所以逐漸呈現出精致化的特征。新鮮、清淡能讓人嘗出食物的本味,小份菜量能讓人一頓飯多品嘗幾道不同的菜肴。
東南地區的菜品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清淡和精致
(圖:圖蟲創意)▼
![]()
而北方的傳統是吃大鍋飯,北方人愛把飯食叫做“伙食”,其中藏著集體生活的記憶——“伙”在古代是個軍事單位,一“伙”是10個士兵。給一“伙”人做飯,首先菜量就不能少。
而且北方氣候條件下,過去冬季新鮮蔬菜供應有限。大顆白菜、整扇豬肉、成筐土豆更適合長期儲存,而大饅頭、大包子等面食也因為體積大、水分含量相對低而更耐存放。
一下子存儲幾百乃至上千斤菜這種事
對南方人來說還是有點難以想象
(圖:準備冬儲白菜的農戶,壹圖網)▼
![]()
所以大量囤菜、做大分量,不僅是“有飯同吃、有福同享”的集體主義精神,還是個高效的生活策略。
不過,到了食物豐富的當代,這個策略的負面影響也顯現出來了。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陸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資料分析》,我國食物中毒第一大省,就是山東!
山東:沒想到吧?正是在下!▼
![]()
這與山東人一次性大量烹飪、儲存剩飯剩菜的飲食習慣有一定關聯。什么已經發芽了的土豆、冰箱里放了一個禮拜的豆橛子(豆角)、凍了一年的大蝦、從除夕放到元宵的大鯉魚……
如果你的家里有這些東西,為了健康著想,最好還是清一清。畢竟,今天的中國人早就不用為吃飯發愁了。山東人追求“大”的飲食習慣,也應該轉變為追求“更好、更優、更健康”。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