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這幾年,“生娃難”“不想生”“不敢生”幾乎成了年輕人的共同心聲。盡管國家陸續推出了二胎、三胎政策,但生育率仍然一路下滑。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生兒約1700萬,2023年已跌至700多萬。社會上關于“如何鼓勵年輕人生孩子”的討論此起彼伏。
![]()
不久前,廈門大學教授趙燕青的一番言論再次引爆網絡——他建議將生育情況與養老金掛鉤,意思是:多生孩子的家庭養老金更高,不生孩子的養老金適當下調。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拍手叫好,認為“生孩子為國家做貢獻,理應得到獎勵”;也有人怒斥此舉“綁架生育自由”。那這條建議到底可行嗎?果媽想結合現實聊聊自己的看法。
“生娃率”持續走低,廈門教授給出建議:不生孩子就下調養老金
趙教授的出發點是希望通過經濟激勵提高生育率,這點初衷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他忽略了年輕人不愿生的真正原因
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不是“不想養孩子”,而是“養不起”。房價高、教育貴、職場壓力大,幾乎成了壓在年輕父母頭上的三座大山。
![]()
以我身邊的朋友為例,小柔和丈夫工作穩定,但兩人買房花光了積蓄。
孩子上幼兒園后,每個月的花銷接近一萬元,夫妻倆幾乎不敢再提“生二胎”。她無奈地說:“哪怕養老金能翻倍,我也沒余力再生一個。”
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獎勵誰”,而在如何讓年輕人敢生、能養、養得起。養老金再多,也無法抵消孩子帶來的即時經濟負擔。
年輕人的困境:現實壓力比未來更重
趙教授認為,年輕人不生是因為沒考慮養老問題,但這一邏輯顯然不合時宜。
現在的年輕人,更在意“今天能不能好好活”,而不是“幾十年后能領多少養老金”。
- 結婚難:高房價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很多城市里,一套小兩居的首付就要掏空六個錢包。
- 教育貴:從早教到小學,家長的支出幾乎年年遞增。興趣班、托育班、補習班,每一樣都不便宜。
- 工作累:加班成常態,職場焦慮讓年輕父母根本無暇陪伴孩子,更別提再生一個。
在這種環境下,“少生或不生”成了理性選擇。與其把生育當成一種“義務”,不如想辦法降低他們的生活焦慮
![]()
生育不是簡單的“生”,更是漫長的“養”
有個媽媽曾在后臺留言:“教授說得輕巧,他知道現在養個孩子要花多少錢嗎?”這句話道出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心聲。
據《中國家庭育兒成本調查報告》顯示,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平均要花費超過60萬元。這還只是基礎支出,不包括興趣培養、留學規劃等額外費用。
除了錢,更重要的是時間和精力的投入。許多媽媽生完孩子后,職業發展幾乎停滯。
- 有的公司對生育女性不友好,升職機會被剝奪。
- 有的媽媽因為帶娃脫產多年,再回職場已無立足之地。
在這樣的現實下,單靠“養老金優惠”來刺激生育,幾乎不可能奏效。
畢竟,孩子不是養老保險的“投資項目”,而是需要父母全身心付出的生命責任。
真正該調整的,是制度,而不是養老金
既然年輕人不生的問題根源在現實壓力,那么政府與社會應當從生活環境與政策保障兩方面入手。
降低住房成本,讓年輕家庭“有家可立”
房價居高不下,讓無數年輕人推遲結婚生育。國家可以擴大保障房和共有產權房供應,為初為人父母的家庭提供租房補貼或低息貸款,讓他們能安心扎根。
優化教育與托育資源,減輕育兒負擔
發展普惠性托育機構,提高公立幼兒園覆蓋率;嚴格規范校外培訓費用,讓家長不用被“起跑線焦慮”綁架。這樣,年輕人才能敢于多生。
完善職場育兒政策,保護生育女性
延長帶薪產假,設立“父親陪產假”,鼓勵企業實行彈性工作制。媽媽可以安心生,爸爸也能分擔責任,這才是真正的“家庭友好”。
![]()
加強社會保障,讓育兒更安心
提高兒童醫療報銷比例,對多子女家庭給予稅收減免或直接補貼。國家若能分擔部分育兒成本,父母自然更有底氣。
這些政策看似復雜,卻是解決低生育率的根本之道。只有當年輕人不再為生活焦慮、為養娃發愁,生育意愿才可能真正回升。
我身邊很多媽媽都說:“不是不想生,是不敢生。”這句話背后,是現實的無奈與焦慮。
作為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深知養育的艱辛。大果剛上小學,小果還在幼兒園,我和先生每天都在時間與責任間平衡。
即便如此,我仍然覺得——孩子帶來的愛與成長,是任何物質都無法替代的。
但前提是,社會要讓父母感受到被支持和理解
不是用“政策懲罰”逼人生,而是用“制度保障”鼓勵他們愿意生。
不是讓他們在壓力下“被迫育兒”,而是讓他們在信心中“主動養娃”。
果媽寄語
生育率下降,并不是哪一代人的錯。它反映的是社會成本與個人選擇之間的矛盾。趙教授的“養老金掛鉤”建議,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忽視了年輕人的現實困境。
要真正扭轉低生育率趨勢,關鍵在于:
- 讓年輕人住得起房、養得起娃
- 讓女性敢生、不怕生
- 讓家庭有更多的社會支持與幸福感
當年輕人不再為生活焦慮、能在現實中看見希望,生育才會成為他們心甘情愿的選擇,而不是被“政策綁架”的義務。
互動話題
你是否贊同“生育與養老金掛鉤”的提議?你認為真正能提高生育率的措施是什么?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也許你的故事能給更多人啟發。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