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緊硬如革,關節屈伸不利,非獨外邪所客,實乃陽氣大虛,寒凝血瘀膠結之兆。
硬皮病,顧名思義,以皮膚變硬、失去彈性為主要特征。在中醫看來,此病當歸于“皮痹”范疇,甚則深入臟腑,成為“五臟痹”。其背后,是身體失去了溫煦與濡養的生機。
皮膚變硬,根源在“陽虛寒凝”
中醫認為,“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人體的皮膚、肌肉、關節,其柔軟與靈活,全賴陽氣的溫煦和津血的濡養。
![]()
當素體陽虛,或感受外寒,導致陽氣衰微,便如同大地失去了太陽的溫暖。寒主收引、主凝滯,陽氣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寒凝血瘀;無法氣化津液,則痰濁內生。痰瘀互結,阻滯于皮膚、經絡、關節,皮膚便會日漸增厚、變硬,關節也隨之疼痛、活動不利。
患者除皮膚硬化外,常伴有畏寒怕冷、手足不溫、面色蒼白或晦暗。觀察其舌象,多見舌質淡紫、苔白膩,脈象多沉細或緊澀。這都是陽氣虧虛、寒痰瘀阻的明證。
軟堅散結、溫陽通痹,讓皮膚重獲柔軟
面對這一沉疴,中醫治則的核心在于溫通。不僅要化解已形成的“硬結”,更要恢復身體生發陽氣的根本功能。
溫陽通痹是治本。通過大補陽氣,驅散內外之寒邪,如同陽光普照,冰雪自然消融。這是恢復皮膚柔軟的源動力。
軟堅散結是治標。針對已形成的痰瘀硬結,運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之法,直接攻堅,疏通痹阻,為陽氣與津血的輸布掃清障礙。
案例詳解:從“鐵皮”到柔軟的轉變
曾接診一位四十余歲的女性患者,確診系統性硬皮病三年。初診時,其面部及雙手皮膚緊繃光亮,如覆一層蠟殼,難以捏起,手指關節腫痛,遇冷加重。她周身畏寒,即便夏日亦需穿厚衣,伴有氣短乏力。其舌淡紫而暗,邊有瘀點,苔白滑。
辨證屬陽虛寒凝,痰瘀阻絡。治以溫陽散寒、化瘀通絡為法。
方中重用附子、桂枝、黃芪等,旨在溫補腎脾之陽,益氣通痹,如同點燃體內的爐火。輔以丹參、雞血藤、水蛭等,功專活血逐瘀,疏通脈絡中已成之瘀結。佐以白芥子、浙貝母等,以化痰散結,消除頑痰......
此方之意,不在單純軟化皮膚,而在通過振奮陽氣、滌蕩痰瘀,使身體恢復其本有的溫煦與流通之性,則堅硬自然可漸化為柔軟。
經數月調治,患者自覺畏寒大減,皮膚較前松弛、柔軟,已可輕微捏起,關節疼痛亦顯著緩解,面色漸顯紅潤。
硬皮病雖屬難治之疾,但中醫從整體出發,以“軟堅散結、溫陽通痹”為法,著眼于恢復人體陽氣與氣血的功能,為逆轉皮膚硬化、改善癥狀提供了可行的路徑。關鍵在于早期、持續地干預,使陽回寒散,絡通結開。
(注:本文僅供參考,每人情況不同,用藥務必遵醫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