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國三號G型突擊炮的乘員組檢查被擊毀的T-34/76,拍攝于1943年夏季或以后。 這種1943年型的T-34/76配備了新的六角形炮塔,內部空間擴大,提高了操作的舒適性。炮塔上有兩個圓形艙口,打開后像是兩只耳朵,所以很快被德軍稱為米老鼠。 1943年型是所有T-34/76中產量最多的,首批坦克于1942年秋季出廠,剛好趕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前投入戰(zhàn)斗,并一直生產到1944年春季。不同工廠生產的坦克有一些差別,圖中這輛的炮塔下方的凸緣表明它出自車里雅賓斯克的坦克城。
![]()
一群德國士兵奮力搶修履帶受損的四號坦克,1944年4月攝于意大利卡西諾附近。 注意坦克尾部那個淺色五角星,這并不代表它有被美軍俘獲的履歷,而是表示它屬于德軍第十五裝甲擲彈兵師。這個師是以在突尼斯被殲滅的第十五裝甲師的殘山剩水為骨干組建的,最初稱為西西里裝甲擲彈兵師,后來一度被稱為第十五裝甲師,1943年7月15日獲得其最終番號第十五裝甲擲彈兵師。該師師徽最初是類似奔馳車標的三芒星,但不帶圓環(huán),后來很快改為五角星,因為五角星畫起來更容易。
![]()
魯菲娜·謝爾蓋耶夫娜·加舍娃近衛(wèi)上尉,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第4航空軍第325夜間轟炸航空師第46近衛(wèi)夜間轟炸航空團中隊領航員。戰(zhàn)前此人就讀于莫斯科國立大學機械與數學系以及狙擊手學校,1941年10月,自愿加入蘇聯(lián)英雄拉斯科娃少校指揮的女子輕型夜間轟炸機團。1942年2月在恩格斯軍事航空飛行員學校完成了領航員課程,同年5月投入戰(zhàn)斗。
魯菲娜·謝爾蓋耶夫娜·加舍娃參加了北高加索、庫班、克里米亞、白俄羅斯、波蘭的解放戰(zhàn)爭以及在德國的戰(zhàn)役,共執(zhí)行了848次夜間任務。她的飛機兩次被德軍擊落,她也兩次穿過戰(zhàn)線成功返回部隊,此外她還帶出了17名領航員。因其出色表現(xiàn),魯菲娜·謝爾蓋耶夫娜·加舍娃于1945年2月23日被授予蘇聯(lián)英雄稱號。
1956年魯菲娜·加舍娃以少校軍銜退役,此后一直居住在莫斯科,2012年5月1日去世,享年九十歲。
![]()
![]()
負責保衛(wèi)列車的匈牙利士兵正在觀察可能的空中威脅,1942年攝于東線。他們使用的8毫米31M型機槍購自瑞士蘇羅通公司。這支槍其實是萊茵金屬的設計,為規(guī)避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武備的限制授權瑞士蘇羅通和奧地利斯太爾生產,編號為MG 30。后來從這支槍的設計上發(fā)展出了MG 15、MG 17和MG 34,但其本身因為使用8X56毫米曼利夏步槍彈的緣故在德軍中只能作為雜械提供給二線部隊使用。匈牙利除購買了約3000挺外,還在布達佩斯授權生產,至戰(zhàn)爭結束大概生產了9000挺。
![]()
![]()
![]()
![]()
說句實話,當年看《硫磺島來信》的時候,日本96式還是99式輕機槍架三腳架上打飛機就把我驚到了。殊不知這還不算啥,沖鋒槍都有帶三腳架的。瑞士蘇羅通的S1-100。這槍其實是德國萊茵金屬的設計師路易斯·斯坦格的作品,此人后來設計了MG 34通用機槍和FG 42傘兵自動步槍。這支槍在蘇羅通內部被稱為MP 20,在奧地利軍隊中被命名為MP 34,德奧合并后德軍將其稱為MP34(?)。
很難想象沖鋒槍會在什么場景中使用三腳架,不過有人稱這是針對南美客戶提供的可選組件。那就沒問題了,南美人做什么都是正常的。
![]()
![]()
![]()
噴火MK I和MK 24,第一個生產型和最后一個生產型。與早期型號相比,噴火MK 24的重量幾乎是其兩倍,發(fā)動機功率也幾乎是其兩倍,爬升速度增加了80%,火力由8挺.303機槍強化為4門20毫米火炮。 這是一個優(yōu)秀設計與時俱進的典型例子,1938年量產的噴火MK I是當時最先進的戰(zhàn)斗機,1945年的噴火MK 24仍能代表活塞式戰(zhàn)斗機的最高水平。
![]()
75毫米長炮都還不夠你用嗎?一張拍攝時間地點不明的照片,這是輛早期生產的三突F型,一名乘員正在使用蘇制14.5毫米PTRS-41半自動反坦克步槍瞄準。 其實不是75毫米火炮威力不夠,恰恰相反。對戰(zhàn)場上的輕裝甲目標和軟目標來說,都用75毫米炮射擊實在太不經濟,彈藥消耗也太快,這種目標用反坦克步槍對付就足夠了。
![]()
![]()
![]()
![]()
1945年美國人為謝爾曼坦克開發(fā)的早期復合裝甲。
這種名為HCR的復合裝甲試驗了多種配方,效果最好的被稱為HCR2,是以石英礫石、瀝青或樹脂、木屑按80:15:5形成的混合物。HCR裝甲是以25毫米厚鋁板制成的裝甲盒,中間25厘米空間填充HCR2材料。這些裝甲盒被用1/2英寸的鋼纜固定在坦克車體和炮塔周圍的支架上。加裝復合裝甲后坦克增加了約8噸重量。
1945年秋在阿伯丁做的測試表明,HCR復合裝甲可以防御德軍鐵拳100和88毫米戰(zhàn)車噩夢火箭筒的攻擊,但炮塔仍會受到一定穿透。對76毫米穿甲彈也有一定防護能力,但不如同等重量的鋼裝甲。固定鋼纜很容易被高爆彈損壞,有時會導致裝甲板完全失效。
防御穿甲彈能力不如同等重量鋼裝甲這一條毀了這個項目。
![]()
德國128毫米自行火炮“倔強的埃米爾”展示其15°的最大俯角。這是正常狀態(tài)嗎?我還當是被擊毀了呢。平時說著15°好像沒什么了不起,真展示出來竟然如此夸張。據說因為埃米爾能將炮尾升到如此高度的緣故,它維修發(fā)動機是不用拆卸火炮的。
![]()
![]()
美國海軍突擊者號航空母艦(USS Ranger CV-4 )搭載的VF-9和VF-41中隊的F4F-4野貓戰(zhàn)斗機,在航母甲板上測試機槍,攝于1942年11月初。當時他們正在趕往北非的路上,準備參加在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登陸的火炬行動。
看來航母上因為甲板面積有限,戰(zhàn)斗機武器測試和陸地上還是有區(qū)別。陸地上會在一定距離設個靶子,把飛機槍炮彈道設定在靶心上交匯,航母上怕是只能測試一下打不打得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